📝📝:資訊網路專題 Ep. 2|網際網路的知識論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網路對於知識最大的影響便是「知識扁平化」以及「知識去中心化」

網路的知識論

網路對於知識帶來的兩個最大的影響分別為「知識扁平化」、「知識去中心化」,以下將分別論述。知識扁平化的影響來源於網路的媒介特性,數位化之後的資訊放在網路空間之剩下表象(representation, 亦翻「再現」)知識原有的固著點以及脈絡消失了。在紙本時代的論述,因為紙本的不易編輯性、需要精挑細選才能建立論述,而這樣的特質建構了知識的權威象徵;然而,網路則欣然地接受所有數位化過後的資訊,不論或大或小的網頁、文本、圖片都能在網路空間裡出現,我在一個網頁裡可以看到好幾個網頁的內容。
進一步地說,「網路化的引述資料」被巧妙地設計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意即,大量存在於每個網頁裡的超文本都可以將每一位使用者分毫不差地導入另一個全新的網頁、全新的領域、甚至全新的世界。
知識在不同的媒介所產生的質變
網路做到了過往紙本時代的引述資料做不到的事,透過超文本的技術將不同領域的知識匯聚於同一個文本上並且彼此雙向串接,即使兩個領域有本質上的不同,超連結依舊能打破知識的疆界、串連起彼此。超文本的注入,直接瓦解了知識的權威形象,雙向串接的知識結構反而讓在攝取途徑上無法感受到不同知識間的差距。網路化的知識容易讓使用者建立傳統知識與道聽塗說無差上下的迷思;在紙本時代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可說是南轅北轍,更別提出現在同一文本裡,網路的扁平化讓兩者反而能牽手相伴。
美國哲學家、資訊科技評論家 David Weinberger 認為從人類的知識信仰出發,網路根本沒有建立一個知識整體所需的條件:
「沒有編輯和館員來決定甚麼該進、甚麼該出;沒有大家認定的圍牆(至少沒有所有人都公認的圍牆),讓我們知道在某個範圍裡面是知識,在範圍以外則是不確定當道。一個知識整體所需要和隱含的恆久性、穩定性,和團體忠誠度,在網際網路上不是微小就是沒有。」(David Weinberger, 2011)
McLuhan 曾評論印刷術的對人類社會造成了「人人都是出版家」的榮景(Marshall McLuhan, 1964),就其本身來分析,印刷技術所帶來的是權力的下放,出版書本不再是教會中心獨有的權利,知識的界定也不再是教會壟斷的權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6會員
217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從十六世紀的伊拉斯謨到二十世紀的愛因斯坦,凡是鑽研閱讀對思維習性有何影響的學者,幾乎全部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他們一致認為閱讀過程能培養理性;書寫文字的特色是循序漸進且具有命題,這能助長昂基所稱的『知識的分析管理』。」(Neil Postman, 1985)
“Stars are beautiful because there is an invisible rose hidden in them.”
“All grown-ups were once children although only a few of them remember it.”
陳小姐認為,老人家出門不只擔心自己跌倒,其實也會擔心自己回不了家;畢竟,家,對於老人家而言存放著很重要的回憶、也是自己情感、安全的寄託。
花了一整個學期做影像研究,我開始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常用影像作為敘事的媒介,只要一拿起相機,每一幅影像對我而言彷彿都變成了一場展演,而被攝者在這過程中失去了本體。
TFT 的夥伴曾經和我說,她在小人物身上看到了一種「一事無成的偉大」。如同楊紫瓊在受訪時提到,她透過《媽的多重宇宙》所扮演的 Evelyn 讓全世界重新審視家庭裡最容易被忽視的角色 - 媽媽。
「從十六世紀的伊拉斯謨到二十世紀的愛因斯坦,凡是鑽研閱讀對思維習性有何影響的學者,幾乎全部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他們一致認為閱讀過程能培養理性;書寫文字的特色是循序漸進且具有命題,這能助長昂基所稱的『知識的分析管理』。」(Neil Postman, 1985)
“Stars are beautiful because there is an invisible rose hidden in them.”
“All grown-ups were once children although only a few of them remember it.”
陳小姐認為,老人家出門不只擔心自己跌倒,其實也會擔心自己回不了家;畢竟,家,對於老人家而言存放著很重要的回憶、也是自己情感、安全的寄託。
花了一整個學期做影像研究,我開始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常用影像作為敘事的媒介,只要一拿起相機,每一幅影像對我而言彷彿都變成了一場展演,而被攝者在這過程中失去了本體。
TFT 的夥伴曾經和我說,她在小人物身上看到了一種「一事無成的偉大」。如同楊紫瓊在受訪時提到,她透過《媽的多重宇宙》所扮演的 Evelyn 讓全世界重新審視家庭裡最容易被忽視的角色 - 媽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有幾個獨有的特色。 科技的發展帶來資訊的爆炸,人們越來越無法處理龐大資訊,也難以分辨資訊;網路的興盛,讓民眾獲取知識的路徑變短,更容易能夠接觸任何領域的知識,只要連線上網,就能成為百科全書。 不過問題是,我們難以分辨知識的正確性,何為知識,何為事實。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資訊爆炸之後 (原文:Too Big To Know) 副標題:網路思想先驅溫伯格解構資訊爆炸、知識轉型與資訊焦慮 (Rethinking Knowledge Now That The Facts Aren't The Facts, And Experts Are Everywh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天下、遠見都是非常專業的知識平臺,更是大家學習的寶庫,但這次的哈佛商業評論的焦點企劃網紅行銷戰不太建議買早上用了吃兩顆茶葉蛋的一點零碎的時間,把昨天到蔦屋書店場勘買的雜誌大略看了一下。個人覺得有用的重點如下:(部分摘錄自雜誌)「你不能否認了,網路是已經是我們的另外ㄧ個生活的世界。」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有幾個獨有的特色。 科技的發展帶來資訊的爆炸,人們越來越無法處理龐大資訊,也難以分辨資訊;網路的興盛,讓民眾獲取知識的路徑變短,更容易能夠接觸任何領域的知識,只要連線上網,就能成為百科全書。 不過問題是,我們難以分辨知識的正確性,何為知識,何為事實。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資訊爆炸之後 (原文:Too Big To Know) 副標題:網路思想先驅溫伯格解構資訊爆炸、知識轉型與資訊焦慮 (Rethinking Knowledge Now That The Facts Aren't The Facts, And Experts Are Everywh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天下、遠見都是非常專業的知識平臺,更是大家學習的寶庫,但這次的哈佛商業評論的焦點企劃網紅行銷戰不太建議買早上用了吃兩顆茶葉蛋的一點零碎的時間,把昨天到蔦屋書店場勘買的雜誌大略看了一下。個人覺得有用的重點如下:(部分摘錄自雜誌)「你不能否認了,網路是已經是我們的另外ㄧ個生活的世界。」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