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去年11月初,台大在5天內接連發生3起學生輕生的案件,在當時掀起不小的討論,我那時候看著新聞,對這些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心想都會有美好前途的這些年輕人,究竟是為甚麼會選擇這條路呢? 我仔細回想我的人生,一了百了這個念頭,沒有存在太久,除了怕痛之外,因為在求學的時候,就學會了放棄。
在郭葉珍教授的臉書[1],也有聊到這件事。她特別提到了彼得原理,是指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制度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2]當我們以追求卓越為目標,一步一步往上爬,好不容易到達一個勉強可以到達的地方,喜悅的心情僅維持一下子,接下來就會發現自己竭盡全力努力,但只能是末段班,敬陪末座,壓力和憂鬱的情緒也就隨之而來。
在我高中時期也經歷過這種感覺,但父母只會一昧的對我說要我努力,不聰明就要更認真,如果曾有過一了百了的念頭,可能就是這段怎麼努力也比不上別人的時光。也是在這個時候,養成了拔頭髮的習慣,使我專注,也使我更加焦慮和不安,越想要認真看一段書,卻還是忍不住的一直拔頭髮。最後我靠自己的意志力戒了這個習慣,但也是在這個時候,學會了放棄,學會了解自己不是卓越的1%,儘管現在想想,如果我那時候能再認真一點,我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但心裡的焦慮不安如果一直沒得到釋放,我是否仍能繼續走下去呢? 這永遠是個未知數,但高中的我,告訴自己,了解自己比追求卓越重要,當我心中放下了要考進名校的目標,也就不再不安,安心做一個平凡的自己。
[人生很難,你可以不必假裝強大]的作者,是一位心理諮商師,裡面收集了許多案例,關於感情,家人,自我認同,學習上,患者本身的課題,也有可能是患者周圍的親人所帶來的影響,也可能是四周環境的改變。這些個案我看得很慢,因為都讓我感到難受,因為它們都有類似的共同點: 很努力想要活得精彩,很溫柔的顧及每個人的感受,很想要證明自己存活在世上的意義,很害怕,很擔心,很憂鬱,這些恰恰都只是代表我們正努力活著的標記。
作者在書中,也提到了糾扯毛髮的行為:
摳鼻子,揪扯毛髮,啃咬指甲,撕唇皮,撕手皮等,都是很典型的宣洩內心焦慮不安的方式,很多人用這些無意識的強迫性行為,來緩解內心的痛苦。這種行為其實是在表達: 我不能對外宣洩,不能對外去攻擊,那我就向內攻擊我自己吧
此書雖然很多案例都讓人看的難受,但也有許多金句能讓努力糾解生活的我們,能有所思有所感,在這邊擷取我喜歡的句子如下:
只要是發自你內心的選擇,逃避就有意義
她就是這樣不停的責怪自己,不停的為很多人操心,不肯放過自己,不肯放手所有可以抓住的東西,這恰恰是她焦慮和強迫的根源
有的時候我們會假裝自己很強大,會壓抑自己內在真實的感受,但我們的身體,是如此忠實我們的心靈,成長中那些痛苦,抑鬱,沮喪,憤怒等情緒,都深深的沉澱在身體的記憶裡。
任何我們想要隱匿的情緒,都會透過身心疾病或各種症狀如實呈現。這個呈現是在提醒我,要誠實面對內心真正的需求,要看到並關照內在的自己,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
一旦捕捉到父母潛意識的需要,孩子往往會用自己的症狀去迎合,討好家人無條件的愛,孩子比父母更多。
每個人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生存之道和防禦方式,時間久了,真實的自我逐漸變的模糊,就像鏡子蒙了塵垢,這時候,就需要戳幾個洞,讓真實的自我出來透透氣。了解自己的過程,是一個痛並快樂的過程。
憂鬱的確有很多壞處,但我們要學會認識憂鬱,感謝憂鬱,憂鬱在以它的方式提醒我們要如何關愛自己。
在人的一生中,有三次重要的成長:第一次,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第二次,發現即使自己再怎麼努力,有些事情也無能為力的時候。第三次,就算有些事情自己無能為力,也能堅持不放棄的時候。
很喜歡心靈治療大師羅伊 馬丁納(Roy Martina)說的這段話:我生命裡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不再為別人對我的看法而擔憂。此後,我真的能自由的去做我認為對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們不需要外來的讚許時,才會變得自由。
接受自己奮鬥一生也可能終將平凡的現實,是我們與自己最大的和解。
你可以做一個普通人,你可以很優秀,也可以不太優秀,你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選擇要達到甚麼樣的目標,只要那是妳喜歡並確定的。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孩子,反而會活出自己的精彩。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但我無法放棄未來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