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被馬斯洛了嗎?

我們被馬斯洛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來自我在講授職訓課程中與學員交流時,一個突然的感受。

關於馬斯洛,被熟知的就是「需求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種需求。

視覺上,習慣以金字塔形式被呈現。

概念上,較低層級的需求被滿足以後,才會關注到較高層級的需求。

那個感受是...

為什麼一定要用金字塔層級結構來看待需求理論?

把金字塔壓扁(各位自己去想像畫面),

會發現那些需求"同時"存在,那些需求,是平等的,只是比例不同。

平等vs.金字塔的需求

平等vs.金字塔的需求

沒有自我實現更高級、生存就比較低級。

你比較看重的需求,在生活的比例佔得比較高,你的行為就比較多專注在那些需求上。

比例一直在變化,我們以為層級的改變,只是比例的變化。

如果,一個人本來習慣每個月十萬元以上開銷/收入,變成每個月只能兩、三萬的開銷/收入。從需求理論的"層級"觀點,是需求被降級了嗎?不是,可能反而是升級了。

從"比例"的觀點,需求都在,可能是自我實現比例增加了(跟開銷/收入不一定有關,跟做什麼事比較有關),生存、安全需求比例減少了(可以不需要那麼多)。

我們被馬斯洛了嗎?

需求理論,只是我們普遍存在的信念的代表之一:凡事都要,從低到高,從壞到好。

有各種高低好壞,或簡單或複雜的層級結構被創造(想像)出來,為了圖方便,我們都以層級的概念,看待自己、看待這世界:我們需要一直進步。

我們已經習慣被"馬斯洛化"了。

我們和這個世界,肯定是各種複雜因素所組成(少數的已知和多數的未知因素)。

試著,不被"馬斯洛化",用“比例”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不必用什麼都要升級的自我/他人的要求,來填充人生。

人生,只是去改變比例的遊戲。

avatar-img
達達爾的沙龍
9會員
51內容數
人類,我們暫時性的身份,活在“分離”的存在模式裡。靈魂,我們永恆的身份,活在“互相連結”的存在模式裡。「互相連結」與「分離」是基本的二元性,如果一個存在,另一個也就存在。在這裡,我們分享 “如何在人類有限的生命裡,在時空二元性的舞台上,以靈魂的身份來生活” 所實驗和探索的經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達達爾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意識」,生命最基本的核心。如果祂有話跟我們說,祂會說什麼? “意識”自己現身說法,讓我們來聽聽祂是怎麼說的。
這篇文章探討了靈魂以多重宇宙中其他身份和觀點在我們的世界體現的主題,並分享了作者自己對於靈語和靈魂概念的經驗和理解。
對於“心之六美德”定義的一個出發點,你們能夠依據你們自己的體驗與洞見來加以潤飾。
「意識」,生命最基本的核心。如果祂有話跟我們說,祂會說什麼? “意識”自己現身說法,讓我們來聽聽祂是怎麼說的。
這篇文章探討了靈魂以多重宇宙中其他身份和觀點在我們的世界體現的主題,並分享了作者自己對於靈語和靈魂概念的經驗和理解。
對於“心之六美德”定義的一個出發點,你們能夠依據你們自己的體驗與洞見來加以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