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看親職化創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是描述一群困在『不是誰的孩子與是誰的大人』之間的孩子們,他們如何安放自己的故事。
改編自日本真實社會事件,發生在1988年,東京的「巢鴨兒童遺棄事件」。一位母親為了跟新男友同居,拋下5個孩子(2-14歲間),其中有一個小兒子的屍骨放在家中。警察發現時,小女人已被長子與其他朋友虐待致死,長女與次女身體極度虛弱。後來母親被逮捕,帶回長女與次女一起生活,但長子不知去向。

不是誰的孩子與成為誰的大人

電影中,自從母親離開後,四個孩子成了不是誰的孩子,而 明(長子) 成了照顧京子、小雪與茂的大人。背負著兩個角色,也許總會在心裡滴咕著自己是誰,自己該做什麼。
現實裡,我們與內在(過去)再次相遇總是有遺憾,也許這遺憾,更能讓我們前進,即使這前進仍帶著傷。
也許,母親與這群孩子一樣,都為「不是誰的孩子」。如母親曾在離開前,跟 明 說:「難道我就不能追求我的幸福嗎?」
明,因為是長子,經歷了母親每一段追求幸福的喜悅與失去,而當 明 長大,似乎也慢慢地被母親賦予了母親自己做不到的雙親角色。所以,當 明 決定不再認為自己是誰的孩子後(孤兒),似在獨立與依賴拉扯間,逐漸成為誰的大人(親職化)。
母親與 明(京子、小雪、茂亦是),都是孤兒,只是他們各自朝向不同的地方去。母親失去了求生的力量,對感情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每一段看似幸福,也許只是滿足了內在的空缺。明,在生理與心理上漸漸地被母親遺棄了,生理是身體與物質上的照顧,心理是情感的缺乏或拋棄感覺。
因此,他讓自己成為大人,切割大人的幫助,如電影中,他僅接受大人短暫的幫助,如便利商店的店員,提供即期品及寫卡片,卻常接受同為孩子的高中生–紗希的幫忙,因他需要的不是大人般的幫忙(陽性/男性力量),而是情感的滋養(陰性/女性力量)。他決定用自己的力量照顧妹妹弟弟,但卻長期缺乏情感的支持。
因此,那份情感連結的渴望持續蟄伏著,直到陽性力量即將耗竭時,他開始將錢拿去買電玩,只為了能交到朋友,而這也是一種看似想要情感連結,卻也是逃避內在情感的行為。
令人心疼的是,直到參加棒球比賽的那天,小雪如摔落的野花植物,再也不會長大,而 明 內在想要的情感滋養,也不再長大,不再渴求,甚至拋棄了。他更下定決心,成為我是誰的大人。也許哪一天,會有那麼一個人,能不顧一切地照顧他,喚醒他刻意遺忘的情感。
電影裡,我們也看到京子隨著母親未回家的日子越來越長,說了這樣的話:「可能是我對他說了不好的話。」 這在經歷孤兒的情感創傷裡,是一種被遺棄後,經常可見的自責感。而這樣的自責,亦讓他們開始對於存在有了疑惑,可能經常想著「我為什麼要被生下來?」。
也許有些人會記得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父母煮飯、打掃家裡,父母總是躺在床上或看電視。 這樣的父母角色反轉,即孩子犧牲自己的發展需要與追求為代價,承擔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照料責任。最後,在關係中成為提供關懷者、討好者,而很少或不願意獲得關懷。
這樣的角色轉換,也就是「親職化」的可能脈絡,一次次的失望與無助,無能為力的情況下,不得不提早承擔起這個家本該是大人應負的責任,也同時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或不再認為自己有需求,而變得非常獨立。關於大人應負的責任,如負擔家計、照顧家人或承擔家人情緒等。
現在的我們可以透過下列情況觀察並療癒自己與他人。

若您目前有以下情況,"可能"有親職化的過去:

  1. 常被稱讚為負責任
  2. 長大後覺得自己必須負責
  3. 寧願靠自己也不願意信任他人
  4. 小時候的記憶模糊或忘記
  5. 父母照顧自己或他人時遇到麻煩,將責任推給了您
  6. 感覺再怎麼努力仍不被重視,即使他人已經說很好
  7. 習慣犧牲自己來照顧他人
  8. 認為自己很特殊且全能
.......等等。

親職化的表現:

  1. 工具性,如家庭經濟支、勞務、照顧家庭成員。
  2. 情感性,如安撫情緒、衝突協調。

如何協助親職化的自己與他人:

  1. 原生家庭的探索:回頭看自己與父母的關係,同時也看當下親密關係的樣子。
  2. 覺察情緒:特別是在壓力之下,覺察自己有什麼情緒,而這個情緒在對自己說些什麼?譬如我有什麼沒有被滿足。
  3. 探索自己的需要:總是把視角放在他人需求,當問自己有什麼需求時,相信是困難的,可以從練習自己對生活的感覺開始。
  4. 練習讓自己感到舒服的界線:包含物理與心理上的距離。試著問問自己,是什麼想法與感覺,讓自己即使不舒服感到痛苦,仍想要繼續下去。
  5. 尋找安全感:當述說過程中,感受不安情緒時,「根植大地」、「自我觸摸」、「資源尋找」都是很好的心理技巧。透過如此調節神經系統狀態 (從戰逃或凍結),幫助自己回到身心容納之窗甚至練習擴大容納之窗。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三步驟幫助我們探索與覺察:

  1. 狀態:追蹤身心狀態。關注此刻情緒與身體感覺。很多時候,我們會無法描述或沒有感覺,可以先蒐集許多關於感覺的詞彙,建立感覺資料庫,試著去描述,即使錯誤也沒有關係,隨著每一次聚焦與追蹤,我們對感覺會更清晰。
  2. 看見:看見感受(覺)。看見情緒感受與身體感覺,並表達出來,再回頭看看感覺。
  3. 改變:情緒或身體感覺出現變化。變化的發生是自由釋放,能被自己允許的過程。給予自己多一點耐心與等待,觀察身體或情緒的變化。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K會員
166內容數
《聽聽心理說的話 PSYCHOLOGY LISTENING》 「人生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等著被經驗的現實。」 心理非心裡,卻也說進您的心裡。這裡有一篇篇的生命經驗、心理治療的看見與心理學知識,轉換為療癒性的文字。當您看了,希望能讓您安住當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聽心理沙龍 的其他內容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PTSD) 可能來自於以下經驗: 1. 童年時與家長或照顧者的關係中,充滿畏懼與不確定性,甚至可能令人崩潰。 2. 曾持續或一再感覺自己被忽視或曾遭受生理、言語、性方面的虐待。成長過程曾處於家庭暴力中。 3. 由處於成癮狀態或有心理疾病但未受治療的照顧者帶大。 4....
當我們身體處於失調時,如凍結或關閉,我們的前額葉皮質層就會當機,無法進行邏輯性的認知思考,同時邊緣系統,透過強烈的情緒來因應威脅,促使本能生存的行為,這是一種為了保護自己的無意識反應。而凍結與關閉,這兩者是不同的現象,儘管它看起來都是無法移動的狀態,因此我們經常會混淆,甚至將兩者當作相同的狀態...
行李箱/列車,是移動不安的冷冽,孩子是讓我們穩定寄託的溫暖。影片中,畫面經常是兩者一起出現,從一開始溫暖躲在冷冽裡(小雪、茂躲在行李箱裡),最後溫暖依然在冷冽裡(明、坐在電車裡),但最後的溫暖創造了有著窗戶的空間,亦有了陪伴,雖然是在傷痛之後。 當然中間也曾在尋找母親出現,從那時候,列車逐漸取代..
也許可以讓這隻貓及音樂,在某天成為憶起愛的象徵。 孩子們,有一天妳們終會離開這個家到遙遠的地方,希望當妳們按下播放鍵,能再次感受睡前的愛(還有爸爸碎念著快點睡)。 孩子們已經習慣在睡前要去摸摸這隻伸懶腰樣的木製貓音樂盒,手握著發條說:轉轉轉。神隱少女的音樂與爸爸的碎念聲,陪著他們躺在床上,睡睡(念
創傷帶來感覺的遺落,而這也成為資源, 使我們得以於暗滲透時擴展,於光透出時型塑, 在擴展與型塑中,成為我。 暗與光,這是將自身揉捏或繪製成創傷容器的過程。在型塑時,混亂、對抗、防衛、凍結不斷地滲進容器裡,也成為容器本身,而我們形塑的不是容器本身,而是重複在容器的背景裡揉捏塗抹。
一個人與母親的關係,造就了對待世界的基礎。 每個人都有創傷,創傷使得某部分的我們停留在那,這樣的停留會使我們無意識地複製過去的相處模式(親子關係),雖然看似不適應,因我們潛意識總想修復過童年的傷,通常,長大的親密關係正是對親子關係的複製。若我們對此無意識,則會一直落入負向的關係樣態......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PTSD) 可能來自於以下經驗: 1. 童年時與家長或照顧者的關係中,充滿畏懼與不確定性,甚至可能令人崩潰。 2. 曾持續或一再感覺自己被忽視或曾遭受生理、言語、性方面的虐待。成長過程曾處於家庭暴力中。 3. 由處於成癮狀態或有心理疾病但未受治療的照顧者帶大。 4....
當我們身體處於失調時,如凍結或關閉,我們的前額葉皮質層就會當機,無法進行邏輯性的認知思考,同時邊緣系統,透過強烈的情緒來因應威脅,促使本能生存的行為,這是一種為了保護自己的無意識反應。而凍結與關閉,這兩者是不同的現象,儘管它看起來都是無法移動的狀態,因此我們經常會混淆,甚至將兩者當作相同的狀態...
行李箱/列車,是移動不安的冷冽,孩子是讓我們穩定寄託的溫暖。影片中,畫面經常是兩者一起出現,從一開始溫暖躲在冷冽裡(小雪、茂躲在行李箱裡),最後溫暖依然在冷冽裡(明、坐在電車裡),但最後的溫暖創造了有著窗戶的空間,亦有了陪伴,雖然是在傷痛之後。 當然中間也曾在尋找母親出現,從那時候,列車逐漸取代..
也許可以讓這隻貓及音樂,在某天成為憶起愛的象徵。 孩子們,有一天妳們終會離開這個家到遙遠的地方,希望當妳們按下播放鍵,能再次感受睡前的愛(還有爸爸碎念著快點睡)。 孩子們已經習慣在睡前要去摸摸這隻伸懶腰樣的木製貓音樂盒,手握著發條說:轉轉轉。神隱少女的音樂與爸爸的碎念聲,陪著他們躺在床上,睡睡(念
創傷帶來感覺的遺落,而這也成為資源, 使我們得以於暗滲透時擴展,於光透出時型塑, 在擴展與型塑中,成為我。 暗與光,這是將自身揉捏或繪製成創傷容器的過程。在型塑時,混亂、對抗、防衛、凍結不斷地滲進容器裡,也成為容器本身,而我們形塑的不是容器本身,而是重複在容器的背景裡揉捏塗抹。
一個人與母親的關係,造就了對待世界的基礎。 每個人都有創傷,創傷使得某部分的我們停留在那,這樣的停留會使我們無意識地複製過去的相處模式(親子關係),雖然看似不適應,因我們潛意識總想修復過童年的傷,通常,長大的親密關係正是對親子關係的複製。若我們對此無意識,則會一直落入負向的關係樣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我接受日常生活總要伴隨著許多不如意這個事實以後,我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變成了大人,但日子的確也好過多了。」她意識到死亡無所不在,在人生山窮水盡的時刻,才能體會深深鏤刻心底的美。即使深愛的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看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內心有一種深沉不見底的悲哀! 電影是改編自轟動整個日本社會的1988年東京西巢鴨兒童遺棄事件,描述被母親遺棄的同母異父四兄妹如何自立自生。 影片一開頭:母親為了不被新房東驅趕,將最小的兩個孩子「裝進行李箱」偷渡進公寓 ;傍晚時大哥明再去車站接二姊京子回家。接著一家
Thumbnail
亞歷山大・李維的《成年孤兒》深刻探討了失去雙親對人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獨到的關於成年和孤兒的定義。作者以自身遭遇為例,認為經歷這樣的變化的人才能體會其中奇妙的認知。此外,書中亦提及作者父親對宗教的強烈反感,以及如何走出哀傷的建議。本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心靈寄託。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這樣的一個女人,忘記了童年和少女時代的夢想。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逐漸失去了自己,成了單純的「媽媽」。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我接受日常生活總要伴隨著許多不如意這個事實以後,我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變成了大人,但日子的確也好過多了。」她意識到死亡無所不在,在人生山窮水盡的時刻,才能體會深深鏤刻心底的美。即使深愛的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看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內心有一種深沉不見底的悲哀! 電影是改編自轟動整個日本社會的1988年東京西巢鴨兒童遺棄事件,描述被母親遺棄的同母異父四兄妹如何自立自生。 影片一開頭:母親為了不被新房東驅趕,將最小的兩個孩子「裝進行李箱」偷渡進公寓 ;傍晚時大哥明再去車站接二姊京子回家。接著一家
Thumbnail
亞歷山大・李維的《成年孤兒》深刻探討了失去雙親對人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獨到的關於成年和孤兒的定義。作者以自身遭遇為例,認為經歷這樣的變化的人才能體會其中奇妙的認知。此外,書中亦提及作者父親對宗教的強烈反感,以及如何走出哀傷的建議。本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心靈寄託。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這樣的一個女人,忘記了童年和少女時代的夢想。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逐漸失去了自己,成了單純的「媽媽」。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