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孤兒》:那些控制欲強又情緒化的「情感缺失」父母

2021/03/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必須發自肺腑地說:《假性孤兒》的精闢和深入,遠超過我的預期。
書中著眼於「情感缺失」父母對孩子造成的深遠影響,讀完才了解原來我們常見的具有無法忍受批評喜歡控制他人容易情緒勒索等人格特質的人,都是由於情感缺失作祟。
而被情感缺失者養育長大的孩子,則會有容易被勒索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要認為自己不配受到幫助等特徵(書中稱之為「內求者」);並且很容易在尋找伴侶時,下意識受到自我中心、剝削他人的人吸引。癥結點就在於:人類的原始直覺以為,熟悉的事物就是安全的。也難怪我們常常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有些人就是離不開那些明顯有問題的對象?
我家裡也有一位非常典型的情感缺失者。雖然我並不完全屬於內求者類型,並沒有如書中所述受到那麼嚴重的情緒綑綁,對內文仍然非常有感。透過層層梳理情感缺失者的心理狀態,可以很清楚了解他們之所以情緒起伏過大、且自我中心的成因和脈絡。
我的理解是:那些看起來主導性強、不容質疑,且會因為一點批評就「覺得每件事都在針對自己」的人,其實才是真正的脆弱。由於成長過程中的情感缺失等問題所致,使得他們產生了過度的防衛機制,且影響了心智和情緒的健全發展,而無法理解更複雜和細膩的情感,以致思想僵化且缺乏同理心。
聽起來我好像把情感缺失者形容成一個笨蛋;不過書裡的確就是這麼寫的。
情感缺失者和內求者的案例,都讓人非常有既視感。總覺得生活周遭很容易就能看到這些真實案例的存在。雖然不清楚這些人在成長階段是否也有情感孤寂的經驗,但我想這本書提供的解決方案,多少也能有所幫助。
面對情感缺失父母,不用期待改變他們;以「觀察」的角度來思考,就能將自己從感受到對方苦惱的壓力中抽離,並了解他們並不會改變,也永遠不會快樂。認清他們的情緒來源,就會清楚那並不是自己的責任。
對彼此的關係抱持著「處理,但不參與」的原則,如此一來就可以繼續與他們保持接觸,而不會陷入他們的情緒手段。此外,在某些較嚴重的情況下,暫時不接觸父母、讓他們沒有傷害自己的機會也是必要的。
長期被情緒勒索的內求者也應該省視:自己長期扮演的人格究竟是為了滿足父母期待的「偽自我」,還是真實的自我?認識真實自我的徵兆,是拯救生命的警訊。
《假性孤兒》不只洞悉情感缺失對親子、家庭甚至兩性關係所造成的影響,提出的解答也很具啟發性,閱讀時會忍不住每頁都想拍下來和親友分享,是我本人激推的好書。
►Facebook:沐謙
►Instagram:@muchienz_ig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4會員
101內容數
這裡書評最多,推薦參觀「嗑書小劇場」。「影劇馬鈴薯」、「走走吃吃」和「碎碎念有益身心健康」也歡迎來坐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