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孤兒》:那些控制欲強又情緒化的「情感缺失」父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必須發自肺腑地說:《假性孤兒》的精闢和深入,遠超過我的預期。
書中著眼於「情感缺失」父母對孩子造成的深遠影響,讀完才了解原來我們常見的具有無法忍受批評喜歡控制他人容易情緒勒索等人格特質的人,都是由於情感缺失作祟。
而被情感缺失者養育長大的孩子,則會有容易被勒索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重要認為自己不配受到幫助等特徵(書中稱之為「內求者」);並且很容易在尋找伴侶時,下意識受到自我中心、剝削他人的人吸引。癥結點就在於:人類的原始直覺以為,熟悉的事物就是安全的。也難怪我們常常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有些人就是離不開那些明顯有問題的對象?
我家裡也有一位非常典型的情感缺失者。雖然我並不完全屬於內求者類型,並沒有如書中所述受到那麼嚴重的情緒綑綁,對內文仍然非常有感。透過層層梳理情感缺失者的心理狀態,可以很清楚了解他們之所以情緒起伏過大、且自我中心的成因和脈絡。
我的理解是:那些看起來主導性強、不容質疑,且會因為一點批評就「覺得每件事都在針對自己」的人,其實才是真正的脆弱。由於成長過程中的情感缺失等問題所致,使得他們產生了過度的防衛機制,且影響了心智和情緒的健全發展,而無法理解更複雜和細膩的情感,以致思想僵化且缺乏同理心。
聽起來我好像把情感缺失者形容成一個笨蛋;不過書裡的確就是這麼寫的。
情感缺失者和內求者的案例,都讓人非常有既視感。總覺得生活周遭很容易就能看到這些真實案例的存在。雖然不清楚這些人在成長階段是否也有情感孤寂的經驗,但我想這本書提供的解決方案,多少也能有所幫助。
面對情感缺失父母,不用期待改變他們;以「觀察」的角度來思考,就能將自己從感受到對方苦惱的壓力中抽離,並了解他們並不會改變,也永遠不會快樂。認清他們的情緒來源,就會清楚那並不是自己的責任。
對彼此的關係抱持著「處理,但不參與」的原則,如此一來就可以繼續與他們保持接觸,而不會陷入他們的情緒手段。此外,在某些較嚴重的情況下,暫時不接觸父母、讓他們沒有傷害自己的機會也是必要的。
長期被情緒勒索的內求者也應該省視:自己長期扮演的人格究竟是為了滿足父母期待的「偽自我」,還是真實的自我?認識真實自我的徵兆,是拯救生命的警訊。
《假性孤兒》不只洞悉情感缺失對親子、家庭甚至兩性關係所造成的影響,提出的解答也很具啟發性,閱讀時會忍不住每頁都想拍下來和親友分享,是我本人激推的好書。
►Facebook:沐謙
►Instagram:@muchienz_ig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7會員
108內容數
這裡書評最多,也很誠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沐謙的小地方 的其他內容
《超棒小說這樣寫》是很多小說創作者必推的書。這本書從人物建構、前提、步驟表撰寫、情節衝突、敘事觀點、營造高潮的方法等面相剖析得相當有系統,且清晰好讀,容易記憶重點。 很多理論我們都能從看過的許多故事中得到印證,這類教科書則是將這些已知的原則做出條理化和公式化的整理。例如書中提到製造高潮的方法之一,
《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是推理小說,也是很台灣的小說;是不用非得走鄉土路線才叫做「有台灣價值」的小說。 撇除還是有點鄉土味的乩童、宮廟元素,檢警與法醫的辦案過程,不也是台灣土地上的一部份嗎?作者用輕鬆幽默、精煉嫻熟的筆法呈現這些公務人員你來我往的五四三,相當活靈活現,讓人一窺警察的嘴砲日常。
初發現《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未看就知道這部作品會讓我很有共鳴;但因為知道自己會太容易忿忿不平,因此一直沒有完整閱讀。最近為了提前為新作做功課才斷斷續續讀完,覺得整體結構和故事間的串聯頗有巧思,有點像《解憂雜貨店》裡的環環相扣。讀到第三部〈高塔上的公主〉,劇情越來越引人入勝,會忍不住一口氣嗑到最後
我不清楚所謂「反社會人格障礙」在現實中是怎麼樣的,但套用在女主角白雅珍身上,著實令人既恨得牙癢癢,又糾結得五味雜陳。學了八字之後,我很肯定雅珍命格裡絕對有滿滿的「無恩之刑」,也就是永遠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她。
身為一個寫作者,多去找別人的經驗做為參考座標是很重要的,但若完全相信,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因此老師強調寫作者必須做到別相信任何人。
《我們沒有祕密》是一本從懸疑出發,探討「性」的小說。讀的時候總是會不禁想到,很多網友喜歡諷刺「越想越不對勁」的性侵被害者。若身為男性,會傾向站在捍衛同性別的立場,或許也是情有可原;然而一個性侵案件,真的是一般大眾所想的那麼簡單嗎?
《超棒小說這樣寫》是很多小說創作者必推的書。這本書從人物建構、前提、步驟表撰寫、情節衝突、敘事觀點、營造高潮的方法等面相剖析得相當有系統,且清晰好讀,容易記憶重點。 很多理論我們都能從看過的許多故事中得到印證,這類教科書則是將這些已知的原則做出條理化和公式化的整理。例如書中提到製造高潮的方法之一,
《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是推理小說,也是很台灣的小說;是不用非得走鄉土路線才叫做「有台灣價值」的小說。 撇除還是有點鄉土味的乩童、宮廟元素,檢警與法醫的辦案過程,不也是台灣土地上的一部份嗎?作者用輕鬆幽默、精煉嫻熟的筆法呈現這些公務人員你來我往的五四三,相當活靈活現,讓人一窺警察的嘴砲日常。
初發現《抱歉,我討厭我的孩子》,未看就知道這部作品會讓我很有共鳴;但因為知道自己會太容易忿忿不平,因此一直沒有完整閱讀。最近為了提前為新作做功課才斷斷續續讀完,覺得整體結構和故事間的串聯頗有巧思,有點像《解憂雜貨店》裡的環環相扣。讀到第三部〈高塔上的公主〉,劇情越來越引人入勝,會忍不住一口氣嗑到最後
我不清楚所謂「反社會人格障礙」在現實中是怎麼樣的,但套用在女主角白雅珍身上,著實令人既恨得牙癢癢,又糾結得五味雜陳。學了八字之後,我很肯定雅珍命格裡絕對有滿滿的「無恩之刑」,也就是永遠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她。
身為一個寫作者,多去找別人的經驗做為參考座標是很重要的,但若完全相信,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因此老師強調寫作者必須做到別相信任何人。
《我們沒有祕密》是一本從懸疑出發,探討「性」的小說。讀的時候總是會不禁想到,很多網友喜歡諷刺「越想越不對勁」的性侵被害者。若身為男性,會傾向站在捍衛同性別的立場,或許也是情有可原;然而一個性侵案件,真的是一般大眾所想的那麼簡單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瘋人說》這本書是在講,作者(穆戈)在當精神病院的實習醫生時,與精神病患之間的故事,總共有十七個章回,其中「請幫幫我媽媽––雙重人格」這章回讓我特別有感,特別想寫成讀後心得,我記得當時我看完這章回時,心裡悶悶的,很想哭,特別想把心得寫下來。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把你推向他人的,究竟是想與人建立聯繫的渴望,還是那種害怕落單的恐懼? 我從來不知道如何與人拉開距離,對自己沒有信心,追隨他們,朋友笑稱我有『關係收集癖』——有的人無法扔掉任何東西,而我則是無法離開任何人。 你是慣性討好者嗎?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我的家庭健全 生理需求無虞 有遮風避雨的安全居所 照顧者會關心我是否吃飽穿暖 我什麼都不缺 我更是清楚知道家人們愛我 但我感覺並不幸福… 我是不是太貪心了 可是我真的很沒有安全感 我甚至為不知足的自己羞恥 我不懂為什麼會這樣? 回想長大的過程至今 上述內容是否戳中你的心聲? 給自己一個機會認識這本書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瘋人說》這本書是在講,作者(穆戈)在當精神病院的實習醫生時,與精神病患之間的故事,總共有十七個章回,其中「請幫幫我媽媽––雙重人格」這章回讓我特別有感,特別想寫成讀後心得,我記得當時我看完這章回時,心裡悶悶的,很想哭,特別想把心得寫下來。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把你推向他人的,究竟是想與人建立聯繫的渴望,還是那種害怕落單的恐懼? 我從來不知道如何與人拉開距離,對自己沒有信心,追隨他們,朋友笑稱我有『關係收集癖』——有的人無法扔掉任何東西,而我則是無法離開任何人。 你是慣性討好者嗎?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我的家庭健全 生理需求無虞 有遮風避雨的安全居所 照顧者會關心我是否吃飽穿暖 我什麼都不缺 我更是清楚知道家人們愛我 但我感覺並不幸福… 我是不是太貪心了 可是我真的很沒有安全感 我甚至為不知足的自己羞恥 我不懂為什麼會這樣? 回想長大的過程至今 上述內容是否戳中你的心聲? 給自己一個機會認識這本書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