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戰略學進階──非常規戰爭的戰略(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非常規戰爭,現在最常被人想到的是「恐怖攻擊」,但其實過去這指的是「叛亂」,稱內亂也可以。因為常規戰爭指的是「國對國」、「國家對組織」、「組織對組織」,內部的叛亂究竟算哪個,很難定義,所以歸類到非常規。
當然,所謂的叛亂有比較好聽的稱呼,二戰之後稱為游擊隊,或是解放戰士,通常都會自稱「XX民族解放陣線」、「OO民族自由聯合」,只不過就形式來看,都是對既有政府系統的攻擊,才會統稱叛亂。

恐怖主義的興起及其定義修正

這類定義,為何進入到20世紀,突然被恐怖主義給替代了?但我們若放大到數十年的尺度,應該就不會覺得恐怖主義是什麼奇怪的事情,是後來「針對無關者恐怖攻擊」比較奇怪。
簡單來說,孫文攻擊大清政府,革命黨製造炸藥行刺官員,這種算不算恐怖攻擊?依照現在的定義當然是。不必講到19世紀的情況,一次大戰後世界各地的民族自決風潮,引發的對原帝國政府組織破壞(例如愛爾蘭共和軍),或是二戰後殖民地獨立時的大小衝突與戰爭,基本上也都是「破壞當地原有的政府」,目的在於取代而不是刻意製造無秩序。
但911事件修正了定義,蓋達組織對美國進行恐怖攻擊,而美國有在蓋達組織的母基地,也就是阿富汗進行殖民還是代理人統治嗎?沒有。要用國籍說,這是為了美國殖民沙烏地阿拉伯,所以才進行的報復行動,也扯太遠了些。退一百步拿車臣游擊隊,在莫斯科等地進行的恐怖活動,好歹可以說俄軍侵略車臣。
所以目前,我們通常會把政治性、針對性高的內部活動,用在改變當下政府型態,具有高度政治意義的活動,稱之為叛亂。而基於宗教意義或是單純仇恨而起的無差別殺戮,稱之為恐怖攻擊。

恐怖主義與叛亂:政治意義的微妙差異

a. 首先,我們要將恐怖攻擊的定義明確化,以往所有的叛亂行動,都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在。用下面的圖示來表達,我們可以明白不管哪一種狀況,叛亂行動的本質都在於改變既有政府組織狀態。
恐怖攻擊的政治意義很低,因為迫使帝國主義離開、趕走美國人,實在太過籠統,恢復宗教法的統治,則本就沒有一個當地政府會接受。歸納蓋達組織的要求,其實就是用宗教作為世俗一切基準的法則,還要隔離其他宗教的影響。
這其實是兩種價值觀的衝突,或者說是對現狀錯誤的理解,因為叛亂之所以會發生,主要是對現有政府的不滿,不管是反對殖民,或是覺得政府把持在某個部族的人。但很少會認為,文化面上要根絕其他國家的影響,經濟面回歸自給自足,或是萬方來朝的古王國體制,這比較像是現代國家的政府更迭,改用暴力手段來處理。

現代國家為何與恐怖主義無法妥協

西方現代國家的出現,很大一部分依據政教分離的法則,而這邊要再解釋一下,政教分離不是字面上的政治跟宗教分離,是「政府」跟「教會」分離。也就是政府管政府的,教會管教會的,沒有誰指導誰的問題,你們教會愛怎麼宣揚上帝律法,就去宣揚,但不能用十誡作為政府處理法律的依據。同樣政府則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不干涉宗教事務的內涵,除非影響到世俗,例如動用宗教認可但於法不容的私刑。
總之,現代國家的出現,不管是不是民族國家,大體上遵守政教分離的法則。即使是宣稱基於伊斯蘭教義成立的中東國家,也真的很少徹底執行教法,尤其是對外貿易跟軍事交流的部分,比較常遵守國際共同的規範。但蓋達等恐怖組織,其概念偏向政教合一,更可以說是宗教指導政府,所以最終目的是要成立一個完全宗教化的伊斯蘭國家。
就因為這個定義太含糊也太籠統,所以才能吸引到夠多不滿現況的支持者,也才因此會設定攻擊美國做為目標。畢竟主導現代中東秩序的就是美國,兩次波灣戰爭,以及跟沙烏地等阿拉伯國家的良好關係,就恐怖分子的角度來看,合作者就是背叛伊斯蘭,美國就是代表基督教勢力入侵。
那麼,發動「聖戰」,無差別殺害平民也是合理的,擋在成立純淨宗教國家之前的一切都該消滅,支持美國政府對外的民眾,本就是幫凶。這種概念已經回到中世紀的標準,而且還不是當時文明度較高的鄂圖曼土耳其,中世紀的伊斯蘭教還比基督教寬容。這也是為何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恐怖分子想要達成的政治目的,都不可能在現代被接受妥協,這是理所當然的。

非常規戰爭難以界定,在於暴力行為的模糊界線

所以我們在此可以小結,常規戰爭指的是非國家與組織間,有明確敵對關係的戰爭。非常規戰爭是指這些以外,通常指稱叛亂,針對現有政府的不滿,所發起的暴力行動。而恐怖活動則是基於宗教等沒有明確對象的因素,目標非常籠統,難以被清晰定義,依此所發起的暴力行為。
但說真的,這樣還是很難清楚地把叛亂等非常規戰爭解釋清楚,所以必須進一步定義。因為若不如此,我們會難以掌握到「常規」與「非常規」的界線,這會影響到國際法與政治上的運作。世界大亂的年代也罷,有基本國際秩序的狀況下,國家、組織、團體、個人,進行哪一種暴力行為,會處在可以被理解與接受的程度,差別很大。
舉例來說,你個人宣稱政府偷了你的財產,然後去總統府前放炸彈炸傷好幾個人,一般稱之為犯罪。但一群農民宣稱政府開放稻米進口是在滅農,去行政院前放炸彈炸傷很多人,會有人分析是不是農民真的很可憐。但如果這群農民,跑去根本沒有對台灣出口稻米的大使館前,放炸彈把大使炸死,狀況又會完全不一樣。(待續)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3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比起單一種兵種戰略的極致發揮,我們要追求的方向,應當是三軍種協同能力。怎樣才是戰爭或國防的勝利,戰爭條件必須隨著地理狀況去調整,攻防雙方面臨的情況也不相同,怎樣討論與理解,是不變的課題。
空軍始終需要基地,地理限制就會出現。談論空權卻不談論地理形勢的影響,更不談技術面的限制,一切都是空想,沒有對話的意義。
有史以來,人類總對飛行充滿憧憬,從伊卡洛斯的故事到達文西的筆記,我們都能看到裝上翅膀,獲得與鳥類相同能力的想像。但這也造成了現代空中戰略的一大問題,太過依賴理想與理論,而忽略技術上跟地理上的現實。
海權與其說是一個帝國統治的行為,不如說是制定秩序者需要維持的必要基礎。英國在19世紀主宰海洋,有人認為拿破崙戰爭是註解,這不如說是最後的證明,更不是大英帝國海權結束的起點。
當你想到海軍的時候,最常想到什麼概念?現代化軍艦的模組外型,一枚枚破空而去的飛彈,還是二戰電影中砲聲隆隆的巨型戰列艦,或是珍珠港到中途島那一架架騰飛而去的戰機?這些都不是海軍長久以來的樣貌,以至於我們常常誤解。
理論往往為了要具有說服力,解說的講師不想砸招牌,會刻意的避開失敗的案例,強調成功的範本,這在各行各業上也很常見。多數很棒的理念,幾乎都是基於這種適用性不完整的理論,也因為不完整跟定義不清,才能讓人目眩神迷,認為真理就在其中。
比起單一種兵種戰略的極致發揮,我們要追求的方向,應當是三軍種協同能力。怎樣才是戰爭或國防的勝利,戰爭條件必須隨著地理狀況去調整,攻防雙方面臨的情況也不相同,怎樣討論與理解,是不變的課題。
空軍始終需要基地,地理限制就會出現。談論空權卻不談論地理形勢的影響,更不談技術面的限制,一切都是空想,沒有對話的意義。
有史以來,人類總對飛行充滿憧憬,從伊卡洛斯的故事到達文西的筆記,我們都能看到裝上翅膀,獲得與鳥類相同能力的想像。但這也造成了現代空中戰略的一大問題,太過依賴理想與理論,而忽略技術上跟地理上的現實。
海權與其說是一個帝國統治的行為,不如說是制定秩序者需要維持的必要基礎。英國在19世紀主宰海洋,有人認為拿破崙戰爭是註解,這不如說是最後的證明,更不是大英帝國海權結束的起點。
當你想到海軍的時候,最常想到什麼概念?現代化軍艦的模組外型,一枚枚破空而去的飛彈,還是二戰電影中砲聲隆隆的巨型戰列艦,或是珍珠港到中途島那一架架騰飛而去的戰機?這些都不是海軍長久以來的樣貌,以至於我們常常誤解。
理論往往為了要具有說服力,解說的講師不想砸招牌,會刻意的避開失敗的案例,強調成功的範本,這在各行各業上也很常見。多數很棒的理念,幾乎都是基於這種適用性不完整的理論,也因為不完整跟定義不清,才能讓人目眩神迷,認為真理就在其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今日(2024年8月13日)參加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主辦之研討會「第14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民主生活」,有些事不吐不快,簡記如下。 今天去之前最想聽的就是L教授談美國總統的戰爭權限那篇,結果,該說某方面而言問題比想像中還嚴重嗎? 剛好和我同研究室的的M也是做美國總統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戰爭在這個號稱進入文明社會的現代依舊沒有絕跡,如今的巴勒斯坦正日復一日的承受以色列的軍事行動,而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及鮮血也是一面照妖鏡,支持或反對巴勒斯坦建國的無非也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之下,充滿雙重標準及政治算計,一場戰爭折射出國際現實及大國政治的無恥及雙標,拿支持以色列的大戶美國來說,其無恥雙重標準的
Thumbnail
國會目前之亂,“亂鬥”一詞不足形容,不若“亂戰”。“亂鬥”有失控之義,2021年初川普競選連任失敗後鼓動川粉進軍國會山莊近之。“亂戰”則是有戰略、有勝算的篡權行動。謀略就是理性的計算,希特勒1933年2月焚毀國會乃其範例。近日執政黨發動“群眾”撻伐唯一的民選機構“擴權”乃另類的“國會縱火案”。
Thumbnail
2003/6/7 自由帝國主義頗能代表美英戰略。世界秩序有兩種:帝國霸權或權力平衡。對美歐日,權力平衡已不復適用。現在只有三種國家—民主體制的西方「後現代國家」、國家主義的中俄印等「現代國家」,以及內戰頻仍的失敗國家。後兩者式對自由民主構成了威脅。但難以援用權力平衡,營造帝國霸權就成為唯一的出路。
發動戰爭的因果(1)    淨空法師講述 在現代這個時代,哪一個國家要是對別的國家發動戰爭,那叫大笨蛋,那叫愚痴到極處。用戰爭手段處理問題的時候,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二次大戰就結束了,往後不可以再用這種方式。為什麼呢?科學技術發達了,特別是傳媒發達了,今天無論世界上發生一點什麼小事,全世
Thumbnail
本文敘述在想在美國社會發動暴力革命失敗的激進左派 如何改發動對學院等機構的長征 利用看似中性的學術語言 以多元 平等 包容(DEI)的口號 將激進左派的意識形態 先占領了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科系 然後再把影響力延伸到大學的行政部門 讓整個大學變成激進左派 改變美國年輕一代意識形態工具的慘劇
我曾在《中國大陸淪陷74年(2023)年告國際書》一文中說,國際社會必須知道,共黨的“改革開放”是假的。在共黨的曆史上,類似的“改革開放”至少有六次。共黨在1927年——1937年間,因血腥殺戮地主、掠奪私營業主、破壞中華文化而喪盡民心,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第五次圍剿之下步入死境。它為了自救,在抗戰
Thumbnail
  本書討論美國擴張主義的歷史淵源及其演變。問題包括:為什麼美國總在不斷擴張,有時甚至直接介入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美國的擴張主義是怎樣形成的?這種擴張與它的歷史之間又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本書描述了美國征伐與暴力的歷史,也讓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對美國的想像與認知。
Thumbnail
時間回到2001年,震驚全球的客機恐攻事件爆發後,美國開始積極在全球各地尋找潛在的國安威脅,本書的作者「穆罕默德・撒拉希」也遭到逮捕,並且開啟超過十年的牢獄生涯,《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正是源自他在獄中撰寫的日記。
Thumbnail
今日(2024年8月13日)參加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主辦之研討會「第14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民主生活」,有些事不吐不快,簡記如下。 今天去之前最想聽的就是L教授談美國總統的戰爭權限那篇,結果,該說某方面而言問題比想像中還嚴重嗎? 剛好和我同研究室的的M也是做美國總統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戰爭在這個號稱進入文明社會的現代依舊沒有絕跡,如今的巴勒斯坦正日復一日的承受以色列的軍事行動,而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及鮮血也是一面照妖鏡,支持或反對巴勒斯坦建國的無非也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之下,充滿雙重標準及政治算計,一場戰爭折射出國際現實及大國政治的無恥及雙標,拿支持以色列的大戶美國來說,其無恥雙重標準的
Thumbnail
國會目前之亂,“亂鬥”一詞不足形容,不若“亂戰”。“亂鬥”有失控之義,2021年初川普競選連任失敗後鼓動川粉進軍國會山莊近之。“亂戰”則是有戰略、有勝算的篡權行動。謀略就是理性的計算,希特勒1933年2月焚毀國會乃其範例。近日執政黨發動“群眾”撻伐唯一的民選機構“擴權”乃另類的“國會縱火案”。
Thumbnail
2003/6/7 自由帝國主義頗能代表美英戰略。世界秩序有兩種:帝國霸權或權力平衡。對美歐日,權力平衡已不復適用。現在只有三種國家—民主體制的西方「後現代國家」、國家主義的中俄印等「現代國家」,以及內戰頻仍的失敗國家。後兩者式對自由民主構成了威脅。但難以援用權力平衡,營造帝國霸權就成為唯一的出路。
發動戰爭的因果(1)    淨空法師講述 在現代這個時代,哪一個國家要是對別的國家發動戰爭,那叫大笨蛋,那叫愚痴到極處。用戰爭手段處理問題的時候,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二次大戰就結束了,往後不可以再用這種方式。為什麼呢?科學技術發達了,特別是傳媒發達了,今天無論世界上發生一點什麼小事,全世
Thumbnail
本文敘述在想在美國社會發動暴力革命失敗的激進左派 如何改發動對學院等機構的長征 利用看似中性的學術語言 以多元 平等 包容(DEI)的口號 將激進左派的意識形態 先占領了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科系 然後再把影響力延伸到大學的行政部門 讓整個大學變成激進左派 改變美國年輕一代意識形態工具的慘劇
我曾在《中國大陸淪陷74年(2023)年告國際書》一文中說,國際社會必須知道,共黨的“改革開放”是假的。在共黨的曆史上,類似的“改革開放”至少有六次。共黨在1927年——1937年間,因血腥殺戮地主、掠奪私營業主、破壞中華文化而喪盡民心,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第五次圍剿之下步入死境。它為了自救,在抗戰
Thumbnail
  本書討論美國擴張主義的歷史淵源及其演變。問題包括:為什麼美國總在不斷擴張,有時甚至直接介入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美國的擴張主義是怎樣形成的?這種擴張與它的歷史之間又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本書描述了美國征伐與暴力的歷史,也讓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對美國的想像與認知。
Thumbnail
時間回到2001年,震驚全球的客機恐攻事件爆發後,美國開始積極在全球各地尋找潛在的國安威脅,本書的作者「穆罕默德・撒拉希」也遭到逮捕,並且開啟超過十年的牢獄生涯,《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正是源自他在獄中撰寫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