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中部人,前往非生活圈內的苗栗車站,必然是有要緊事。
除去更早前專程拜訪後站的鐵道文物展示館,以及2014年刻意一天走完竹南鎮內所有車站的行程也順道經過之外,另有2011年從台北市府轉運站搭統聯直達苗栗車站,是趟專門為了畢製客運車內場景的刻意安排。最後,唯一在苗栗市待半天的2014年元旦,則是研所時為寫論文而來找受訪人訪談。
2014年後,我就再也沒在苗栗車站下車過,連有沒有路過都不確定,但能確定的是,純白色、莫名給人百貨公司既視感的站房建築,就是我對苗栗車站的記憶。
【從百貨建築到花布站房】
2011年後,我完全沒接收苗栗車站已改為跨站式站房的資訊,因此2014年步出駛抵苗栗的區間車時,對車站動線的改變感到十分陌生。
那幾年因學習歷程,先後在民雄、斗六長住,而這兩處的車站剛好在接近時間點改建為跨站式站房。從月台走上苗車車站站房的片刻,直覺地就想到那兩座熟悉的車站,也同樣有著能看列車南來北往的落地窗。
整座苗栗跨站式站房,色系是清一色紅,並在牆面及天花板上大量使用客家花布的意象。個人覺得身在其中不至覺得怪異,但同樣花色用多了稍嫌單調。
真要說哪怪的話,客家花布應是族群元素,廣泛出現在各種文化設施和文創商品上,並非特異或稀少的圖樣,所以主觀想法是,車站對鐵道迷和在地居民而言,都是每個地方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可能不適合用廣泛散布的文化元素來營造。
簡言之,這座車站的記憶點會被「客家花布」的族群意象給掩蓋,非站房本身,也少了成為苗栗在地象徵的可能,有些可惜。
出站後,是只有記憶而沒有明確印象的苗栗站前圓環。
上圖左側停滿客運車輛的地方,是2011年搭著統聯從市府轉運站來到苗栗的下車位置,而後整個畢製劇組轉搭莒光號,回到離學校最近的民雄車站。在那一年,苗栗車站依然使用那座如百貨公司般的白色站房。
下面這張是元旦當天下午拍的照片。我想主觀覺得這棟建築像百貨公司,跟玄關上方那個玻璃帷幕脫不了關係,因為它就像商場或辦公大樓會有的迎賓空間,再加上印象裡鮮少在車站看到的純白色外觀與方格線條,若拿掉招牌和台鐵局徽,完全不像是一棟車站建築。
自己覺得苗栗新站房可惜的一點,是與斗六、大林、民雄等跨站式站房對比下,建築給人感覺實在太封閉。苗栗的運量可能較多,但還是不明白為何要用巨大的量體把整個站房包裹起來,使外觀過於單調,很難與內部豐富的花布風格連結。或許是為遮風擋雨等而做,但應該能再簡潔一點。
元旦當天是約受訪者下午三點碰面,在這前還有一點時間,便搭上計程車往車站西南方約2.5公里處,停用後開放參觀的台鐵苗栗隧道出發。現在旅途真的很少搭計程車,除非像這趟一樣既遠又趕時間,才會考慮。
【貓裏山下,苗栗隧道裡的舊時路】
苗栗隧道是日治時代苗栗至三叉河(三義)路線通車的1903年啟用,到1998年雙線化時停用,改走新建在東側的苗南隧道。這個改動,經常被同年更多人注目的三義至豐原段改線給掩蓋掉,即使廣義來說,被停用的「舊山線」理當包含這一段,畢竟都在山線雙軌化工程的範圍內。
后里到三義這一段,確實是雙線工程後停用的最長區間,也一併裁撤勝興車站及搬遷泰安車站,帶來最劇烈的轉變;此外伴隨著停用前的保存呼籲,為勝興及舊泰安車站帶來可觀的知名度與大量觀光人潮,衍伸了後續該路段短暫的鐵路復駛及後續自行車規劃。這些能量奠定了此路段與「舊山線」一詞畫上等號的基底。
貓裏山公園內的苗栗隧道說:「明明我也是舊山線的成員!」
從署名判斷,約1990年代設立的「貓貍山」版本石牌
苗栗隧道停用原因,其實跟之前寫過的崎頂隧道類似,都是規格不符合下個階段所導致-隧導只有單線寬度,或是淨空不足以架設電氣化設備。
整個貓裏山公園除了苗栗隧道,還有很多設施及景觀可前往拜訪,不過這回時間不夠,就只走完與鐵道淵源最深的這個。
細看圖說,其實公園諸多設施都有政治淵源,包含抗日人物的丘滄海、羅福星,以及拆除苗栗神社後興建的忠烈祠等,都跟政治發展脫不了關係。是說導覽圖的方位標示似乎錯了,正上方應該是東邊才對。
至於這趟造訪的苗栗隧道,從位在公園南側的北口,一路延伸到西南角的南口。由於隧道位所在地勢較低,因此從下計程車的公園路出發後,得走一小段爬坡,接著再從左側的岔路往下走。
等到走入地勢略低,且左側圍籬後還有台鐵雙線鐵路的人工步道時,就可在路線的盡頭,看到苗栗隧道的北口。
看來這座隧道的兩端自1998年停用後,有過大規模觀光化改建。如今隧道外已看不到鐵路遺跡,取而代之的是植栽、水池、涼亭,以及常見的連鎖磚步道。
相較之下,除了內部加裝照明外,隧道狀態彷彿停留在剛停用的那個片刻,並由植被與風吹日曬下的腐朽,蔓延在屹立不搖的建築表面。少數歷久不衰的,是由兒玉源太郎所題的「功維敘」三個大字,依然在北口正上方清晰可見。
這題字的存在,也是「功維敘隧道」會比「苗栗隧道」更有名氣的緣由,即便指的根本是同個地方。
這座隧道在仍使用時稱為「苗栗隧道」,若僅因有題字而改稱「功維敘隧道」,是有些本末倒置。好比無論匾額是誰題的,或字體、內容多麼特別,我們也不會在一間廟宇或店面關閉後,就突然把匾額上的字當成新名字使用。
舉個例子,新港奉天宮永遠是奉天宮,不會有一天就變成「UN for TAIWAN」。
這情境會使人聯想到,如藝人的藝名「大」於本名、多所博物館在建築轉型前也存在不同時期的名稱等等,那何以「功維敘」不能當隧道名?我的解讀是,藝名是在演藝領域活躍的象徵,而博物館的命名會經多方討論,且在建築無使用原始功能下,也會強調往昔的名稱與歷史定位。因此,還是要看該名字有沒有對應到歷史情境而定。
說到底,「功維敘」僅是隧道口題字,與其問為何不能當名字,不如問這個名字有何合理情境,能取代使用近百年的「苗栗隧道」。主觀覺得改「貓裏山隧道」還比較能接受,因為隧道就在貓裏山公園內。
這又牽涉到命名哲學吧,關於名字是好辨識重要,還是得依循發展歷程而訂定。
除了「功維敘」題字,苗栗隧道北口的另一特色,就是正上方的城垛造型砌拱,讓隧道口像有守衛駐守瞭望的城堡一樣,監視著這座列車通行的城門。可惜左側的城垛在使用期間崩塌,僅剩右側維持原狀,讓人追憶列車駛入隧道的景緻。
如今鐵路拆除後鋪上步道,再也沒有列車駛入時的迴盪聲響。
寫這篇前有稍微瀏覽近期的苗栗隧道遊記,發現改變的地方實在很多,如北口的城垛砌拱已將左側崩毀的部分重建,並清除大部分入侵表面的植被。在隧道照明上,停用懸吊式的燈具,直接在牆面裝可變色的霓虹燈,調整為往上打光,營造隧道整體色調不斷變化的氛圍。
2014年後我就未曾去過苗栗市,不過使用舊的這種懸吊燈也是很有感覺的,加上地面兩旁留下的排水道,步行於此,如同走在剛廢棄的礦坑裡一樣。
苗栗隧道南口是另一種形式,從隧道口再延伸出一段明隧道,採用水泥結構加建上方半圓形的鋼架屋頂,因此看不出來在加建部分後方的真正隧道口,外觀結構到底為何。
這裡出隧道後算是離開貓裏山公園範圍,進入一段很長的小徑,通往苗28鄉道。2014年時這裡的設施很簡單,僅有條順著鐵路廊道穿越樹林、筆直向前的步道。當天雖是元旦假日,也沒遇見幾位遊客。
與近期他人的遊記對照,很難想像元旦當天幽靜的南口步道,現在每到假日就有擺攤,也廣設遊憩設施。甚至在步道中段,有兩座高架橋從上方經過的那一帶,2017年起開始擺放台鐵車輛,分別是R46柴電機車,以及SP32417對號客車,即現在概稱的藍皮普快。
雖然沒親眼看過展示現況,但就自身經驗判斷,真心不建議將鐵道車輛放戶外做靜態展示,尤其是像藍皮普快這種外層補土的客車。看看現在放哈瑪星鐵道園區的SP32426,在風吹日曬雨淋加海風吹襲下,整輛車外層的剝落狀況十分慘烈。若說這是從沒整理過的廢棄車輛,大概沒有人會懷疑。
能理解地方政府想加強鐵道及觀光意象營造,可在車輛後續維護上,也該有資源能持續的清潔與保養。
走到與苗28鄉道交會的步道終點後,迎來了兩個神奇的裝置藝術。一個是穿著像車站站長服裝的擬人化隧道,另一個是縮小版的苗栗隧道北口牆面。
先不談卡通人物是不是擬人化隧道,那座縮小版牆面少說有兩點可以吐槽。首先正版的「功維敘」題字,是由右往左才對,另外就是!就是!這裡是台鐵停用的隧道,為何牆面插圖卻是用阿里山林鐵的蒸汽機車!這完全沒道理啊!
這些裝置藝術的存在,不難看出苗栗市公所對「功維敘」的使用已是理所當然。時至今日,Google地圖上能看到眾多名為「功維敘」的地標,包括功維敘步道、功維敘租車、功維敘農夫市集等,連展示車輛都變成「功維敘火車」。
步道新設的、市集新開的、火車新放的,怎麼命名都可討論,但隧道名稱這點,仍希望以「納入功維敘步道其中一小段的苗栗隧道」說明,才是最理想的。不斷想強調的是,「功維敘」僅是苗栗隧道北口的題字,用題字來取代隧道最原始的名稱,有些不知其所以然。
開始返回隧道北口的路程吧。
從隧道南口進入後可能視角不同,注意到去程沒留意到的東西。牆面有疑似過往電氣化設備拆除後遺留的金屬結構,但早已鏽蝕到完全變成鐵褐色。
隧道牆面一瞧,疑似有鐵路電氣設備拆除後遺留的金屬結構
走著走著,在正上方燈光的指引下,回到一開始進入的苗栗隧道南口。
【苗栗車站,夜幕初上】
為趕上三點的預定訪談,我兩點多就開始步行下山,沒錯就是步行,而這過程也讓我注意到,原來苗南隧道到苗栗車站間的台鐵路線,是逐漸下坡的高架路段。這路段內鐵路與公路的立體交叉,若高架下方限高還夠就走平面道路,鐵路已近平面則蓋地下道,沒有設立任何平交道。
其實台鐵在台中市區路段高架化後,山線的平交道數量已大量減少至不到十個,成為日漸稀少的風景。
時過多年,我已忘記跟那位對舊山線保存有功的耆老,究竟是約在詳細地址為何的建築師事務所,唯一確定的是,那是個時間比預期還長的訪談,所以等我步出類似公寓的建築物時,外頭天空早已一片黑。
我猜是花了快三個小時吧?下午三點訪談到傍晚六點才結束,而當中很多時間,都是他在跟我講述保存運動中的甘苦談,彷彿一趟十多年後的記憶回溯之旅。
當我走回苗栗車站時,毫不意外地,新舊站房都已是華燈初上的狀態。
跟隨元旦假日來來往往的乘客腳步,我也走上往站房二樓的樓梯,開始了搭車回斗六的歸途。
中午下車是在島式月台,現在返程南下,改到繼續沿用的舊站房側式月台上車。看不出這座月台是不是隨跨站式站房而擴建,還是原本寬度就這麼大,但從照片來看,當時舊站房還有在做辦公用,部分空間燈火通明。
以上,便是2014年元旦,也是造訪苗栗車站停留最久那次所經歷的旅程。
回頭來看,可能我針對「功維敘隧道」的想法有些太偏激。,許此時此刻,這個名字的發揚光大已不可逆轉,但希望還是要從很多媒介去提醒「苗栗隧道」曾經的存在,而不是穿梭其中的事物從火車換成行人或自行車後,就理所當然地刪減這座隧道與貓裏山,甚至台灣鐵道發展間的來時路。
仔細想想,跟苗栗還真的很不熟,在這邊談隧道的命名也太庸人自擾。或許,光是一個鐵路隧道停用後能被保留下來,還做其他用途繼續使用,成為更多人共有的經驗,就已是值得讚賞的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