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城市在閱讀:《重新編集地方》

2021/04/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陣子跟朋友聊到自己像哪種卡通人物,我笑著跟她說,「我應該是角落生物吧。」
從小就是個不敢跟遠房親戚打招呼、一上台就腦袋一片空白的內向人,在一個空間裡,覺得最舒服的位置不是牆邊就是角落,時常用著好奇的雙眼觀察著身邊的人事物,觀察力大概就是這樣慢慢培養出來的。
後來,樹洞裡的故事越積累越多,我開始用文字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看見,慢慢寫出自己的口氣和味道。在雲林蹲點久了,就這樣寫著寫著,寫進地方誌的領域。也因著用地方誌編集地方的經驗,在咀嚼這本書時,勾起了許多回憶,也發現了許多aha-moment,含金量太高,嚼到一半得先洩洪一下(笑)。
釐清製作地方媒體的目的
製作地方媒體究竟是手段,還是目的?這是我在閱讀過程裡,不斷反思的問題。作者在書中分享了日本城崎溫泉小鎮的〈書與溫泉〉計畫。城崎的溫泉在日本相當有名,在百年前志賀直哉在此寫下《在城崎》,更進一步地讓城崎溫泉透過文學的底蘊打響名號。

雖然如此,書與溫泉團隊仍發現了城崎發展觀光的限制,在於遊客經過一天泡溫泉、大啖秋蟹後,第二天就會進入一種「好像沒什麼好玩的了」的空虛狀態。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縫隙,才能透進微光,催生了書與溫泉這樣有趣的企劃。

雖然企劃的主體圍繞著那本用毛巾做封面、石頭紙做的防水內頁,可以邊泡溫泉邊閱讀的書籍——《城崎審判》,但是製作出這本書籍恐怕只是手段,真正能創造地域必然性的除了這個特別的形式之外,推廣地產地讀的模式,只有來當地泡溫泉,才有機會接觸到如此特別的體驗,而這也是專屬於當地的銷售模式。

從一個計畫發展出對整個小鎮必要的事物」,爬梳完這個案例,作者影山裕樹在這個章節的尾聲落下了這樣的註解,我想關於這個企劃,真正動人的部分就這樣被凝煉出來了。
發展地方特有的形式
有了內容,再來才是發想載體的時候。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媒體不存在於人類完全未曾涉足過的原始森林。」只要加上人為意志和作為,媒體好像真的能夠是任何事物。

想起了前年終於在人生夢想清單上打了勾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女木島作品〈女根〉,攝於2019
豐島美術館,攝於2019
想起躺在豐島美術館地面上,安靜的看著天空和自然的樣子;想起一進入洞穴感受到涼(陰)意(氣)陣陣的女木島妖怪窟;想起散落在男木島高低錯落的屋子間,各種形式的藝術品......。看著到了藝術祭便人滿為患的公車和景點,加開的船班,客滿的旅館,我想整個藝術祭的跳島旅行,在各個島嶼上看見每個島嶼不同的樣貌交織而成的瀨戶內印象,這大概就是最「瀨戶內」的媒體樣貌展現了吧。
帶著新發現,在所屬的場域重新編集地方
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在讀完第一個篇章:〈創辦地方媒體之前〉,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做一次腦內大掃除,把頭腦裡的東西和經驗分門別類的放進抽屜裡,並為此感覺神清氣爽。迫不及待的向一起做地方誌的主編分享這本書,聽到他說「我也正在看喔」,心中真心覺得好極了。發現有一群一樣重視為什麼而做的人一起編集地方,甚或遍地撒下種子,讓不同的地方媒體因著處於不同的場域長成自己的模樣,世界這座森林也會慢慢變成亞馬遜森林這般豐富精彩,讓人流連忘返。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作者以及我的專題《安妮的田野攝影日誌》,也歡迎拍打(綠色按鈕)餵食(愛心),給予創作者一些支持,讓我有更多的動力把日常的觀察落地成文字,跟更多的人分享喔,謝謝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5會員
32內容數
2017年,因著NGO計畫來到雲林,任教於一所田間小學。設計土地課程的過程跌跌撞撞,才發現許多土地的事情,跟著相機Zoom in 走進去,才能夠讓眼前所見,在心底產生漣漪。在專題中,我期待用底片的色溫、異鄉人的思考,跟著妳/你一同走進鄉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