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的「聰明」,其實只是眾多思考模式的其中一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Photo by Aaron Huber on Unsplash
常常在和身邊的人對話過程中,聽到類似「我覺得某某某很聰明」、「和聰明的人一起做事好輕鬆」的評語,甚至偶爾也會有像是「跟笨蛋說話很累人」這樣的抱怨之詞。不過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這裡所指的「聰明」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果是在學習環境,例如學校中,一個很合理的情況是稱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聰明,但在這群學生裡面,又有某種樣態的人被我們稱為「書呆子」。顯然,這之間有某種不太一樣的點,決定了我們如何評價一個學生是否聰明。
我簡單地問了身邊的朋友們,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或描述一個人是「聰明的」?獲得的比較常見的回應像是「能夠很快想到大部分人沒想到的東西」、「有辦法將快速將兩件事背後的關聯連結在一起」、「能體察到一些還沒被具體描述或說出來的事」等。
基於好奇,我也到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查詢「聰明」一詞究竟如何被定義,其釋義之一為「天資靈敏,理解力高,心思細巧。」[1]到這裡,我們基本上可以認定我們常說的聰明,指的是以比大多數人更快的速度,想到或觀察到外顯性不那麼高的事物之能力。
實際上,我更常引用的是黃武雄老師在《學校在窗外》寫道的一段話:「一般人心目中的『聰明』,其實是抽象能力好⋯⋯他能在紛雜的現象中,一眼看到那關鍵性的東西,這正是抽象能力的表現。」[2]我認為這很精準地描述了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聰明」做形容時的想法。
然而,我認為儘管聰明被看作是一件好事,我們仍舊應該盡量避免武斷地評斷一個人是否聰明,甚至刻意去追求聰明。在這個時代下,很多情境下我們更需要的是創新、跳脫既有框架的思考模式,在這樣的情況下,用特別快的反應時間得出思考結論,反而容易忽略了更深一層的可能性。
因此,我們或許也可以說,一般認為「聰明」的思考行為,其實只是眾多思考模式的其中一種。在許多情況下這種模式會被人們認為比較好或比較方便,不過如果我們想像一個毫不追求效率的社會,或許便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這樣的想法並非是覺得我們應該完全屏棄使用「聰明」的概念,而是在這麼形容的時候,多留意背後真正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另外,語言除了表意的工具性以外,亦可能傳遞背後的文化與價值,在整個社會都在追求聰明並不斷讚賞其價值的同時,便可能無形中扼殺了不同的思考模式,而失去更多元的可能。

參考資料

avatar-img
6會員
1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彥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陣子受 Kelly 邀請,為他的 Podcast「ikellytalk 愛凱莉說」錄了一集訪談,這次的內容從我大學剛開始主修財金系,後來決定跳進教育圈發展切入,聊聊這之中各個階段的歷程。
如同許多人所推薦到,這是一本值得所有不限教師的教育工作者一讀的書,除了吸收書中內容,更重要的是透過其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找到有用的內容運用於其中。
筆者過去以不同角色接觸各式數位學習工具,本系列專文會從學生、教師、業界三個角度分別出發,聊聊數位學習對各個角色代表的意義,以及這些工具在這種情境的運用與幫助。另外,也分享觀察到的迷思或問題、背後可能的成因,以及我們可以怎麼改善這些現象,讓整個學習場域得益於整個數位發展趨勢,往一個更理想的場景邁進。
韓國瑜的罷免後談話仍舊試圖激起對立,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溫暖堅定,但卻找不到教育議題的蹤跡,我們必須從下一代的教育改變起,才能真正從根本消弭社會的對立。
如同杜威的其他數本著作一樣,本書一貫地在書名便點名書中所欲闡述的內容,在短短不到一百頁的正文當中,便完成闡述了他對經驗之於教育的重要性的看法,這樣的篇幅絕對稱不上精確或扎實,卻完整地就教育場域的各個面向進行了討論,論述了經驗理論的必要、規準,以及運用於教育中有關社會、目的、教材等議題。
前陣子受 Kelly 邀請,為他的 Podcast「ikellytalk 愛凱莉說」錄了一集訪談,這次的內容從我大學剛開始主修財金系,後來決定跳進教育圈發展切入,聊聊這之中各個階段的歷程。
如同許多人所推薦到,這是一本值得所有不限教師的教育工作者一讀的書,除了吸收書中內容,更重要的是透過其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找到有用的內容運用於其中。
筆者過去以不同角色接觸各式數位學習工具,本系列專文會從學生、教師、業界三個角度分別出發,聊聊數位學習對各個角色代表的意義,以及這些工具在這種情境的運用與幫助。另外,也分享觀察到的迷思或問題、背後可能的成因,以及我們可以怎麼改善這些現象,讓整個學習場域得益於整個數位發展趨勢,往一個更理想的場景邁進。
韓國瑜的罷免後談話仍舊試圖激起對立,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溫暖堅定,但卻找不到教育議題的蹤跡,我們必須從下一代的教育改變起,才能真正從根本消弭社會的對立。
如同杜威的其他數本著作一樣,本書一貫地在書名便點名書中所欲闡述的內容,在短短不到一百頁的正文當中,便完成闡述了他對經驗之於教育的重要性的看法,這樣的篇幅絕對稱不上精確或扎實,卻完整地就教育場域的各個面向進行了討論,論述了經驗理論的必要、規準,以及運用於教育中有關社會、目的、教材等議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想做一個聰明的人,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善用自己的聰明。
Thumbnail
聰明人在說話之前,會先花時間「理解」及「思考」。聰明人靠的並不是「說話技巧」,而在於「思考的深度」。這也是「有好好思考的人」和「沒在思考的人」的差異...
現今時代,做聰明人實在是絕路。應該說,自命聰明的人必遭群毆,下場悲慘。有見及此,本文旨在教大家做個笨蛋。做笨蛋的好處如下:   一、聰明人從來悲天憫人,自以為看破世事,結果抑鬱太過,反而招致內傷。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如此聲聲入耳,耳朵還不過勞?笨蛋則獨善其身……
Thumbnail
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多半會被認為很聰明,但倘若做人處事不夠圓融,在人際關係上處處碰壁或與人結怨,還會被認為是聰明嗎? 其實,以時間線拉長來看,「聰明」不只是求學取得好成績,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都是在職場或在社會上與人互動及相處,所以日本全民教育家齋藤孝便在《什麼是真正的聰明?》這本書中提到能否適應
Thumbnail
超越智商:為什麽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高智力≠高理性 智力測驗並沒有測量理性,這就是聰明人會做蠢事的原因:所謂的「聰明」僅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高智力≠高理性。 理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很多人認為即使沒有解決教科書中邏輯問題的能力,自己也能生活下去,也有人認為理性與情感相矛盾,會降低
Thumbnail
齋藤孝闡述聰明並非僅表現在學業成績,聰明者應具備適應社會、生存力、深度學習、獨立思考、表達意見、適當對話、發現問題等能力。他認為快樂學習與好奇心保持是重要的,另外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書籍探討了生活中的各種議題,並歸結為真正的聰明應具思考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的能力。
這本書是在談思維練習,我覺得選一些來練習,應該能從中獲得不少的啟發,讓自己不再「人云亦云」。像是「歸納3大重點」或是「批判性思維」,這幾個概念在作者的3本書中都有提到。 本書提到以下幾點: A.聰明人具備的能力 作者提到聰明人是能正確地「輸入」與「輸出」的人。亦即擁有能正確理解、重整結構並清楚
談到智慧,那麼你是如何看待智慧的呢? 是聰明嗎?還是懂得很多道理。 每個人都有他的專長與興趣, 對於自己擅長、熟悉的領域就會讓人覺得聰明,懂很多事。 這樣就是有智慧嗎? 但是當你問他不專精且沒興趣的領域,顯然他知道相關的知識就不多了。 而評價對方智慧者本身,自己有足夠的智慧去察覺
Thumbnail
本文探討英文中有關聰明的單字以及在紫微斗數中與聰明相關的星星,並從中思考在紫微斗數中可能沒有單獨一個星可以符合'有智慧'的情況,並認為智慧是一個需要透過時間、空間和個人選擇交織而成的過程,呼籲開始接納一切的好與壞。
Thumbnail
什麼是元智慧? 許多人都理解,知識是什麼,它可以是IQ測出來的智商分數,可以是數學能力很強,也可能是反應很快,能夠舉一反三,又或者是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最後還有可能是邏輯能力非常好的人,但這些都僅僅局限於知識,而通常我們說的一個人有智慧,最常用的可能是長者,說他們有生活的智慧,但是我現在覺得這有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想做一個聰明的人,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善用自己的聰明。
Thumbnail
聰明人在說話之前,會先花時間「理解」及「思考」。聰明人靠的並不是「說話技巧」,而在於「思考的深度」。這也是「有好好思考的人」和「沒在思考的人」的差異...
現今時代,做聰明人實在是絕路。應該說,自命聰明的人必遭群毆,下場悲慘。有見及此,本文旨在教大家做個笨蛋。做笨蛋的好處如下:   一、聰明人從來悲天憫人,自以為看破世事,結果抑鬱太過,反而招致內傷。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如此聲聲入耳,耳朵還不過勞?笨蛋則獨善其身……
Thumbnail
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多半會被認為很聰明,但倘若做人處事不夠圓融,在人際關係上處處碰壁或與人結怨,還會被認為是聰明嗎? 其實,以時間線拉長來看,「聰明」不只是求學取得好成績,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都是在職場或在社會上與人互動及相處,所以日本全民教育家齋藤孝便在《什麼是真正的聰明?》這本書中提到能否適應
Thumbnail
超越智商:為什麽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高智力≠高理性 智力測驗並沒有測量理性,這就是聰明人會做蠢事的原因:所謂的「聰明」僅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高智力≠高理性。 理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很多人認為即使沒有解決教科書中邏輯問題的能力,自己也能生活下去,也有人認為理性與情感相矛盾,會降低
Thumbnail
齋藤孝闡述聰明並非僅表現在學業成績,聰明者應具備適應社會、生存力、深度學習、獨立思考、表達意見、適當對話、發現問題等能力。他認為快樂學習與好奇心保持是重要的,另外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書籍探討了生活中的各種議題,並歸結為真正的聰明應具思考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的能力。
這本書是在談思維練習,我覺得選一些來練習,應該能從中獲得不少的啟發,讓自己不再「人云亦云」。像是「歸納3大重點」或是「批判性思維」,這幾個概念在作者的3本書中都有提到。 本書提到以下幾點: A.聰明人具備的能力 作者提到聰明人是能正確地「輸入」與「輸出」的人。亦即擁有能正確理解、重整結構並清楚
談到智慧,那麼你是如何看待智慧的呢? 是聰明嗎?還是懂得很多道理。 每個人都有他的專長與興趣, 對於自己擅長、熟悉的領域就會讓人覺得聰明,懂很多事。 這樣就是有智慧嗎? 但是當你問他不專精且沒興趣的領域,顯然他知道相關的知識就不多了。 而評價對方智慧者本身,自己有足夠的智慧去察覺
Thumbnail
本文探討英文中有關聰明的單字以及在紫微斗數中與聰明相關的星星,並從中思考在紫微斗數中可能沒有單獨一個星可以符合'有智慧'的情況,並認為智慧是一個需要透過時間、空間和個人選擇交織而成的過程,呼籲開始接納一切的好與壞。
Thumbnail
什麼是元智慧? 許多人都理解,知識是什麼,它可以是IQ測出來的智商分數,可以是數學能力很強,也可能是反應很快,能夠舉一反三,又或者是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最後還有可能是邏輯能力非常好的人,但這些都僅僅局限於知識,而通常我們說的一個人有智慧,最常用的可能是長者,說他們有生活的智慧,但是我現在覺得這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