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的藝術:成為弱勢族群的盟友,從對話開始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這兩天藝人 Ella 陳嘉樺在記者會中失言,在臉書上鄭重道歉。因為 Ella 勇於認錯、措辭誠懇,文一發出算是滅火成功,風波差不多到此為止;對比幾個月前翁立友對鄭家純性騷擾指控的回應,Ella 顯然做出了公眾人物在面對責難時比較有智慧的危機處理。

除了公眾人物,一般人在面對多元共融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簡稱 DEI) 的課題時,也經常在生活中、職場上犯錯。

當我們面臨指責時,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回應?是不是面對所有人的責怪,我們都應該無條件低頭道歉呢?

無心之過不用太在意?


「不過就是個無傷大雅的玩笑,他的反應幹嘛那麼大。」
「現在凡事都得政治正確,什麼話都不能說了。」
「別人都沒有覺得不高興,只有他這麼敏感。」

這是我們被別人指責時,常常有的反應。

這樣的反應根本上的邏輯是:我是個好人,所以我的言語或行為通常是沒有惡意的。你對一個好人、以及其沒有惡意的言行有那麼大的反彈,一定是你太嚴肅/EQ低/不夠了解我/想太多/無限上綱等等。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在公眾人物的「道歉」中,看到他們不斷強調自己是善良的、符合社會期待的好人。

畢竟好人就算犯了錯,也只是無心之過而已,不需要太計較吧?!

不論是有心或是無意,傷害都已經造成。


在多元共融的領域當中,有個相當重要的觀念:「意圖」和「影響」應該分別看待 (Intent vs. Impact)。也就是說,就算你沒有惡意,但我受到了影響,那麼我們就該處理這個事件所造成的情緒和其他後果。

舉例來說,Ella 開玩笑的時候只是覺得有趣,並沒有惡意,但是布農族的朋友卻感覺很不舒服。同樣的,翁立友也許覺得自己只是在做效果,但是鄭家純卻認爲自己被性騷擾了。

在職場上的例子也不勝枚舉:同事開黃腔覺得幽默,卻讓其他人感到不自在;白人老闆相信自己的管理模式僅僅是就事論事,黑人或亞洲人下屬卻懷疑自己被歧視⋯

懷疑自己被歧視了,要如何「證明」?


這個觀念的另一個重點,就是你的言行是否造成了傷害,應該取決於對方的感受,而不是你的認知。

我們每個人都因為不同的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y)而擁有不同的人生經驗,這些經驗的差異代表每個人對同一句話、同樣的行為,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

舉例來說,當疫情開始肆虐,「全民戴口罩」在台灣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政策。然而,在美國許多黑人卻相當擔心自己會因為戴了口罩,而更容易被誤認為具有威脅性,進而影響到他們自己的人身安全。這樣的考量是亞洲人不需要面對的,因為我們與黑人通常有著南轅北轍的人生經驗。

因為每個人有著不同的人生經驗,人人都有可能在無心之中傷害到不同於我們社會認同的人。被傷害的人唯一需要提出的,就是自己的感受,不需要任何其他佐證。

也因為傷害到他人幾乎是每個人必然的經驗,該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就成了多元共融最基礎的課程之一。

犯錯之後可以怎麼做?

1、深呼吸:當我們被指責,第一時間可能會感到一陣羞愧,接著腎上腺素飆升、滿臉通紅地開始反擊。這通常也開啟了我們與他人無意義的爭論、讓我們錯失了學習的機會。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可能犯了錯誤,首要步驟是先試著深呼吸、讓自己放鬆下來,平心靜氣地進行接下來的步驟。

2、自我反省:對方和自己是否可能持有不同的社會認同?有些社會認同是外顯性的(例如種族、性別氣質、年紀、身材等),有些則不容易看出來(例如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狀況等)。這些社會認同是否意味著對方和自己有相異的人生經驗?自己有沒有可能在無心中傷害到了他人?

3、道歉:不用做太多解釋,不要找藉口,直接、誠懇、真心誠意地說「真的對不起,我下次會做更好。」

4、道謝:當你的錯誤被指出,提出建言的人承擔著潛在的人情壓力。

「我會不會又把聚餐的氣氛搞僵了?」
「老闆可能會覺得我愛抱怨,說不定會影響之後的升遷呢⋯」
「得罪客戶對我沒好處,還是算了吧⋯」

類似這樣的小劇場通常會出現在對方的腦中,經歷一番掙扎後,才決定冒險出言提醒。因為他的勇氣,提供了你一個學習的機會,值得你好好道謝。

告訴他「謝謝你的提醒,要不是你,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傷害到了別人。」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也可以化解尷尬的氣氛,甚至強化你和對方的友誼。

5、自我教育:在 Ella 的道歉聲明中,她提到自己應該要「更了解不同的族群文化,才不會在不了解中傷害到對方」。這是非常重要的 一點— 不要期待指責你的人擔起教育你的責任,也不要希望有速成的懶人包;自己去尋找書籍、網站、各式資源,慢慢了解其他社會認同的人可能有著什麼樣的人生經驗,讓自己未來可以避免再犯下類似的錯誤。


當傷害已經造成,有些時候道歉也許無濟於事。即便如此,一個真心誠意的道歉,卻有機會能夠開啟對話;而「對話」,正是幫助我們在多元共融的旅程上前進的最大推手。

有許多心存善意的人因為「不了解」,而在弱勢族群需要他們的時候選擇沈默。這樣雖然可以避免犯錯,卻也同時錯失了學習和對話的機會。

學會如何好好道歉,能夠讓自己更有勇氣成為弱勢族群的盟友,不會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在適當的時刻挺身而出,而我們的社會也能夠因此更加多元共融。

Diversity may be the hardest thing for a society to live with, and perhaps the most dangerous thing for a society to be without.

~ William Sloane Coffin J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llie Chang的沙龍
4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最近社會新聞上網紅呼麻的案例引起廣泛關注,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不是網紅或是呼麻本身,而是在我們意外犯錯時,應該採取哪些行動,才能真正贏得原諒,尤其是當我們的錯誤可能給他人帶來困擾的時候。 我們的話題起點是『人際信任』。在所長剛踏入職場時,因為一次把樣品寄給了錯誤的客戶,獲得了一次寶貴的職場教訓。
Thumbnail
最近社會新聞上網紅呼麻的案例引起廣泛關注,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不是網紅或是呼麻本身,而是在我們意外犯錯時,應該採取哪些行動,才能真正贏得原諒,尤其是當我們的錯誤可能給他人帶來困擾的時候。 我們的話題起點是『人際信任』。在所長剛踏入職場時,因為一次把樣品寄給了錯誤的客戶,獲得了一次寶貴的職場教訓。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這陣子有好多人道歉,藝人呼麻、政治人物小三、性騷擾⋯⋯當然還有身邊朋友伴侶各樣的道歉,公眾人物的道歉,跟一般私下人際之間的道歉有很大的差別,但一個好的道歉可以修復關係帶來翻轉,不好的道歉會讓人更加厭惡,今天不講理論,講講我自己對道歉的看法 道歉最重要的是你
Thumbnail
文:王雅涵心理師/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這陣子有好多人道歉,藝人呼麻、政治人物小三、性騷擾⋯⋯當然還有身邊朋友伴侶各樣的道歉,公眾人物的道歉,跟一般私下人際之間的道歉有很大的差別,但一個好的道歉可以修復關係帶來翻轉,不好的道歉會讓人更加厭惡,今天不講理論,講講我自己對道歉的看法 道歉最重要的是你
Thumbnail
前言 近期,很多網紅翻車,其實也不是這樣講,應該是說,這幾年有很多人翻車,有很多人都做了,不應該該做的事情,也就是錯誤的事情。 做錯事情了,首先最該做的事情,也就是道歉。 那身為一個個性衝動,脾氣不怎麼好的人,道歉這件事,我算是頗有經驗了,那所以在看到這一件件的道歉後,決定這種事情,不來蹭個流
Thumbnail
前言 近期,很多網紅翻車,其實也不是這樣講,應該是說,這幾年有很多人翻車,有很多人都做了,不應該該做的事情,也就是錯誤的事情。 做錯事情了,首先最該做的事情,也就是道歉。 那身為一個個性衝動,脾氣不怎麼好的人,道歉這件事,我算是頗有經驗了,那所以在看到這一件件的道歉後,決定這種事情,不來蹭個流
Thumbnail
回到現實的人生,其實一切都回歸基本,永遠要去擁有智慧、學習做人做事,不要輕忽一點舉動,要從小品行端正,從小的教養,真的太重要。 一位作家分享自己母親比起成績,總是更在意品德。 不管過去的教養如何,長大,我們都要為自己負責,我們會變聰明、經歷事情有自己的智慧,我們就是自己的父母。
Thumbnail
回到現實的人生,其實一切都回歸基本,永遠要去擁有智慧、學習做人做事,不要輕忽一點舉動,要從小品行端正,從小的教養,真的太重要。 一位作家分享自己母親比起成績,總是更在意品德。 不管過去的教養如何,長大,我們都要為自己負責,我們會變聰明、經歷事情有自己的智慧,我們就是自己的父母。
Thumbnail
很多事情就是發生了,悲劇和災難就是在你未知風險的情況下發生了,而我們只能接受,然後想想怎麼辦? 有時候這不是誰的錯,或是說「誰不會犯錯呢」,我想更重要的思考是犯錯後怎麼解決問題,而犯錯本身也不代表真的是人的問題,然後值不值得罵?罵了真的有意義嗎?
Thumbnail
很多事情就是發生了,悲劇和災難就是在你未知風險的情況下發生了,而我們只能接受,然後想想怎麼辦? 有時候這不是誰的錯,或是說「誰不會犯錯呢」,我想更重要的思考是犯錯後怎麼解決問題,而犯錯本身也不代表真的是人的問題,然後值不值得罵?罵了真的有意義嗎?
Thumbnail
道歉不該是三個字,不該是短句:「對不起,我知道了」。 這種「你知道」不等於「我知道」的誠意,「誰知道」到底「知道誰會做什麼」,這等於沒有溝通,聽道歉的人一點安全感也沒有,下次還是挫咧等。 道歉,是給對方安全感,告訴對方自己會盡力不再犯這個錯或疏忽,要「以對方為焦點」來表達。
Thumbnail
道歉不該是三個字,不該是短句:「對不起,我知道了」。 這種「你知道」不等於「我知道」的誠意,「誰知道」到底「知道誰會做什麼」,這等於沒有溝通,聽道歉的人一點安全感也沒有,下次還是挫咧等。 道歉,是給對方安全感,告訴對方自己會盡力不再犯這個錯或疏忽,要「以對方為焦點」來表達。
Thumbnail
這一兩天,看著韓劇 #2521 除了被女主角活靈活現的演技,牽動著情緒之外,有一幕讓觀眾理解了: 職場裡,為什麼有時候是對方做錯事,但卻是我們需要「主動道歉」? . 在思考這件事情之前,我們也需要將「文化因素」放進來想。 . 韓國,有著十分重視前、後輩之分的文化意識。 . . . (以下微雷) .
Thumbnail
這一兩天,看著韓劇 #2521 除了被女主角活靈活現的演技,牽動著情緒之外,有一幕讓觀眾理解了: 職場裡,為什麼有時候是對方做錯事,但卻是我們需要「主動道歉」? . 在思考這件事情之前,我們也需要將「文化因素」放進來想。 . 韓國,有著十分重視前、後輩之分的文化意識。 . . . (以下微雷) .
Thumbnail
在這世上,偶爾出現誤解你的人, 說你做了什麼不對或不應該的事。 還沒從對方的怒氣中醒過來的你, 已被萬箭穿心的指責刺傷和嚇壞。 在這世上,也會有要你負責的人, 說你講話太尖銳犀利,讓人受傷。 還沒從對方的失落中醒過來的你, 已被沉重的罪惡感審判自己有錯。 在這世上,不缺不願理解你的人。 你很努力壓抑
Thumbnail
在這世上,偶爾出現誤解你的人, 說你做了什麼不對或不應該的事。 還沒從對方的怒氣中醒過來的你, 已被萬箭穿心的指責刺傷和嚇壞。 在這世上,也會有要你負責的人, 說你講話太尖銳犀利,讓人受傷。 還沒從對方的失落中醒過來的你, 已被沉重的罪惡感審判自己有錯。 在這世上,不缺不願理解你的人。 你很努力壓抑
Thumbnail
這個社會並不是非黑即白,不同立場的人也不是全錯或全對;但是,「求同存異」已經越來越難,因為大家都只看到對方的「異」。然而,給對方機會,也是給自己機會,也是給這個撕裂的社會一個機會;如果可以,當我們從困境走出來的時候,台灣就會更加強大。
Thumbnail
這個社會並不是非黑即白,不同立場的人也不是全錯或全對;但是,「求同存異」已經越來越難,因為大家都只看到對方的「異」。然而,給對方機會,也是給自己機會,也是給這個撕裂的社會一個機會;如果可以,當我們從困境走出來的時候,台灣就會更加強大。
Thumbnail
這兩天藝人 Ella 陳嘉樺在記者會中失言,在臉書上鄭重道歉。除了公眾人物,一般人在面對多元共融的課題時,也經常在生活中、職場上犯錯。當我們面臨指責時,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回應?是不是面對所有人的責怪,我們都應該無條件低頭道歉呢?
Thumbnail
這兩天藝人 Ella 陳嘉樺在記者會中失言,在臉書上鄭重道歉。除了公眾人物,一般人在面對多元共融的課題時,也經常在生活中、職場上犯錯。當我們面臨指責時,究竟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回應?是不是面對所有人的責怪,我們都應該無條件低頭道歉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