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源院-日本最小石庭「東滴壺」

龍源院-日本最小石庭「東滴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龍源院 2021.1.12攝影

龍源院是大德寺境內最古老的塔頭,室町時代1502年(文龜2)能登領主畠山義元及九州督總督大友義長創建,東溪宗牧禪師開山。

大仙庵為北派,龍源院屬南派,寺名取自大德寺山號龍寶山的「龍」字,以及中國臨濟宗松源派之祖松源崇岳(しょうげんすうがく),繼承松源一派正統禪宗的「源」字。

主要的四個庭院,從室町時期到昭和風格迥然,聯想到妙心寺桂春院運用空間的四個庭院。

入內參觀先日本最小庭院東滴壺,接著往方丈本堂參拜,前方南庭、沿著迴廊前往北庭,最後繞回書院看室內寶物和阿吽石庭,一圈都是在室內,雖然並不是需要費時走完的寬敞,因為解說牌詳盡清楚,慢慢讀完大約需要一小時左右。

粉雪

入口

■表門(重要文化財)

妻切造、檜皮葺、四腳門,和唐門、方丈同樣在室町時代建造。

東滴壺

東滴壺 日本最小高格調的壺庭而聞名。


■東滴壺

1960(昭和35)重森三玲弟子鍋島岳生(なべしま がくしょう)作庭,位於方丈及庫裡之間,鋪上白砂及5顆庭石,意象一滴水珠泛起波紋連接川流、大河及海洋,日本最小高格調的壺庭而聞名。

抬頭看兩側屋簷之間空隙開成直線,雪水落在白砂時呈現不同顏色,中午陽光一線天落下時,光影明暗清晰分明,變化多端也是東滴壺的樂趣之一。


■本堂方丈

室町時代 1517年(永正14)建立,日本最古禪宗方丈建築樣式,完好保存創建時的模樣。本堂供奉本尊木造釋迦坐像(重要文化財)鎌倉時代快慶弟子行心所作,佛像年代比龍源院創建更早古老,京都八釋迦之一,其他八釋迦之一的還有戒光寺。

室中襖繪龍圖,作者年代不詳,推斷在桃山到江戶時代。

檀那之間 給予寺方經濟財力援助的檀家與和尚喝茶交流之所。

緊鄰方丈的是檀那之間,給予寺方經濟財力援助的檀家與和尚喝茶交流之所。

方丈南庭 一枝坦(いっしだん)

苔山上有龜島,中央象徵長生不死的仙境蓬萊山,右側石組一動一靜的鶴島。

■方丈南庭 一枝坦(いっしだん)

東溪的師父、時傳和尚贈「霊山一枝坦(れいざんいっしだん)」室號命名,取自釋迦「拈華微笑(ねんげみしょう)」典故。

靈鷲山上釋迦說法時取花展示,眾弟子不解其意沈默,只有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訶迦葉領悟微笑,於是釋迦便只授與佛教真理。

東溪的師父時傳和尚便是拿這個典故讚譽弟子開悟,禪宗注重以心傳心。

現在看到的庭院是昭和時期住持喝堂和尚設計,白砂形成大海奔流,位於其中的圓台鋪植青苔,苔山上有龜島,中央象徵長生不死的仙境蓬萊山,右側石組一動一靜的鶴島。

庭園從前有樹齡700年中國品種山茶花「楊貴妃」,可惜昭和55年時枯死。

開祖堂

■開祖堂

開祖禪師塔所,融入南北朝、鎌倉、室町初期唐樣式建築,昭和時期的建築,青苔石疊、白砂燈籠的前庭名為「鶏足山(けいそくざん)」。

雞足山為中國十大佛山之一,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訶迦葉入定處。

方丈北庭 龍吟庭

須彌山為中心,飛鳥人蹤絕跡,最無人能夠窺探內在深處、絕對真實的本相,遙拜石象徵自我覺醒,更加接近理想一步。

■方丈北庭 龍吟庭

大德寺內最古老庭院,相傳是相阿彌所作枯山水,東西狹長共有28個庭石,室町時代特色三尊石組、中央配置顯眼的長石象徵須彌山,前方圓形的是遙拜石。

佛教世界觀九山八海,須彌山為中心,飛鳥人蹤絕跡,最無人能夠窺探內在深處、絕對真實的本相,遙拜石象徵自我覺醒,更加接近理想一步。

龍吟庭前的幾間和室,展示以前僧侶日常生活空間,每間值得細看,上間衣缽間、眠藏、下間書院間。

■上間

又稱衣缽間(えはつのま),收納衣缽的房間,日常生活居所。

出家僧侶最重要的三衣(五条、七条、九条的袈裟,)以及鐵缽,禪宗師父傳授弟子佛法時和中文一樣說「衣缽を伝授する(傳授衣缽)」。

三衣的數字指一列縫製的布片,条為單位,越多越為貴重,出席重要場內穿著。

參考資料:袈裟ボロ布だった袈裟

也有爭論分顏色上下階級是否合適,只是作為職務區分,佛前人人平等。

雖然袈裟知道起源糞掃衣,設計分門派場合,但拋開這些我膚淺的只看設計,不得不說日本僧人的袈裟設計超級好看!最常見低調質感的黑色~~~視覺就先遁入空門,心情跟著平靜。

眠藏(みんぞう)

■眠藏(みんぞう)

狹小的二疊,以前禪僧簡樸日常的居所,晚上休憩及靜僻坐禪所用。

眠藏在昭和三十九年,方丈進行解體修復時,根據古文獻再建。

下間 書院間

最喜歡的一間,忍不住寫了一大篇,請聽說書娓娓道來。

鋪上暖席限定接待有身分的貴賓,名為「狐窟」右側設置的屏風,仔細看墨衣狐身,題名「白藏主」,明治畫家鈴木松年作品。

相傳從前在堺、南宗寺塔頭松林院,有位身穿墨衣雲水僧勤於修行,經常悄悄幫助貧苦煩惱的人們,真身其實是居住在山中耕雲庵的古狐,他死後後,人們在庵中建祠悼念,尊為白藏主。

構圖畫得十分好看,吸引人心玄妙的魅力,白藏主在風中芒草中徐行,回頭視線不知看往何處的餘韻。

屏風送往寺中經過也很耐人尋味,昭和三十五年五月,大阪西城區杉浦某氏突然來訪寺中,說起苦惱近來不只家業低迷,接二連三發生不幸的事情,一位修行的行者問他:「你家裡可是有繪製狐狸的畫軸或屏風?那只狐狸心繫修行,希望你盡快寄贈寺院。」

杉浦氏問起:「該寄贈哪間預約?」

行者說起大阪北邊京都有狐狸希望修行的寺院,他帶著數人在京都四處尋找,來到大德寺龍源院前,說也奇怪,竟是一步也前進不了,於是杉浦氏決定寄贈寺內。

實際上下間本就留有禪海宗俊和尚(1644年一百八十世住持)寫下「狐窟」室銘,今日又有白藏主屏風寄贈,不可思議的因緣,之後杉浦氏回到大阪後,回歸平穩生活,真人真事的經過。

順帶一提,江戶奇譚本『繪本百物語』白藏主也有登場。

妖怪大師京極夏彥『巷說百物語』1997年發行的小說,白藏主化為僧人,勸戒獵人不再殺生的原型,再以主角百介視點切入視點的物語,非常喜愛這套百物語系列,另外改編漫畫、動畫、電視劇。

京極夏彥小說架構恢宏浩大、邏輯縝密,撲朔人鬼妖劇情燒腦,厚度跟字典一樣很多人看了退避三舍,不如從百物語五個系列下手,單篇精簡精彩,台灣也有翻譯小說,強烈推薦給喜歡妖怪的朋友。

阿吽石庭 左右兩塊是秀吉建造聚樂地的基石

■阿吽石庭

玄關入內左走,書院南側的白砂之庭,宗祖臨濟禪師住在中國河北省鎮州城南方河流「滹沱底(こだてい)」而命名,滹......真是無敵難寫的漢字。

左右兩塊是秀吉建造聚樂地的基石。

「阿吽(あうん)」梵字開頭及結尾字母,密教中代表真言意義,認為2字是萬物起始終結,開口嘴型「阿」,閉口「吽」最後的發音。許多寺院門前守護的左右仁王金剛力士像,阿形象張口,吽形象閉口怒目,以及神社入口的狛犬也是同樣原理。

書院 珍藏火繩和棋盤

書院

珍藏火繩和棋盤,日本最古銘刻(1583年 天正11)火槍,以及秀吉和家康在伏見城對弈的棋盤,四季花鳥蒔絵保存的光鮮亮麗,閉眼想見兩位天下人的對局啊(熱血)

壁龕上掛有狩野探幽繪製的達摩圖,再看看外面聚樂地遺留的基石,另外藏有2幅一對長谷川等伯所繪『猿猴圖』。

光是書院這塊就充滿寶藏氣場,看得眼裡必然閃閃發光。

寺內並未禁止拍照,但寺方希望珍藏寶物自己看開心就好、盡量不要放上SNS,所以沒有放上近照,真得很可惜只能獨樂樂,棋盤火槍保存狀態非常好,只能讓大家將來有機會便親自來看看。

龍源院低調但看點滿滿,取自高深佛門典故,屬於進階不容易懂,比分說雞足山,比分說南庭一枝坦,南庭主要以直線、方圓分明的嶄新青苔,我還是更喜歡以全面白砂及石組為主多些。


相關延伸閱讀:
龍源院-日本最小石庭「東滴壺」

【古今人物】大友宗麟-宗教狂熱而衰亡的武將


*寺院神社莊嚴之地,務必遵守參拜禮儀,嚴禁喧嘩及飲食,卡位以及拉扯摘取花木*

*照片文章皆是筆者攝影、撰寫及統整所學,如要轉載請註明專頁名稱連結*

avatar-img
泉 燈行的書齋
83會員
395內容數
京都的底蘊不只是有文化美學,更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以文人視角走訪神社寺院,在歷史、文學、小說中與古都的靈魂問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泉 燈行的書齋 的其他內容
回想起來,當時有些無奈微妙、錯愕的心情。 在金戒光明寺前被一對觀光老夫婦問路「德川秀忠的菩提寺、三重塔走哪條呢?」指路後隨口補充一句塔前是會津藩(福島縣)藩士們的墓。 「哎呀!這話說不得,我可是長州藩出身。」 老爺爺語氣鋒利,接著樂呵呵笑著,身後的老婆婆陰沉著臉。
春寒料峭時期,面對比叡山的高僧說法,一名路經的法華宗俗家弟子出言反駁,為此進行佛法辯證,始料未及掀起大禍,數萬門徒給逐出京城,甚至禁教的滔天大禍。 1536年「天文法華之亂」法華宗門徒稱為「天文法難」。比叡山僧眾聯合大名六萬大軍壓境,放火燒殺二十一間本山寺院,此後禁止布教。
要用兩句話和別人介紹道真公時,我也難免拿中國的屈原對照,但細究內核是完全不同的。深受崇敬的學問大神、菅原道真,絕不是在正待或未能發展抱負途中被迫下線,反而是早早發揮長才,晚年才遭受妒恨。
回想起來,當時有些無奈微妙、錯愕的心情。 在金戒光明寺前被一對觀光老夫婦問路「德川秀忠的菩提寺、三重塔走哪條呢?」指路後隨口補充一句塔前是會津藩(福島縣)藩士們的墓。 「哎呀!這話說不得,我可是長州藩出身。」 老爺爺語氣鋒利,接著樂呵呵笑著,身後的老婆婆陰沉著臉。
春寒料峭時期,面對比叡山的高僧說法,一名路經的法華宗俗家弟子出言反駁,為此進行佛法辯證,始料未及掀起大禍,數萬門徒給逐出京城,甚至禁教的滔天大禍。 1536年「天文法華之亂」法華宗門徒稱為「天文法難」。比叡山僧眾聯合大名六萬大軍壓境,放火燒殺二十一間本山寺院,此後禁止布教。
要用兩句話和別人介紹道真公時,我也難免拿中國的屈原對照,但細究內核是完全不同的。深受崇敬的學問大神、菅原道真,絕不是在正待或未能發展抱負途中被迫下線,反而是早早發揮長才,晚年才遭受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