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譯文章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看到國外很多小學推行一周一素,或是學生餐廳中已經有素食的選項。我回想小時候如果學校有更多選擇,那時候應該更加開心。
小時候我的學校是沒有營養午餐,最多訂便當(便當也無素食選項),所以我只能自己從家中帶便當,學校吃素的人也很少,一個班級中大概有一個到兩個吃素已經很好,所以我通常也會因為吃素先認識吃素的同學,大部分是信仰一貫道,而我當時家中是佛教。印象中老師要辦理聚餐或是定PIZZA、吃火鍋,全班只會分成吃牛肉或不吃牛肉的,我們素食者只能鍋邊素,或是自己備食材。在上烹飪課時,也是只能鍋邊素,或是煮麵煮好後先把未加肉的食材撈起來,剩下再放肉下去。
因為吃素自己帶便當,所以我的便當也讓同學們感到好奇,因媽媽廚藝很好,以前曾弄素肉燥帶便當,煮起來其實很像葷的肉燥,曾有同學看到就說這個是葷的阿!或是有一些像葷食的素料,像素食棒棒腿、熱狗等等,但真的是素食,但當時大家比較沒有看過這些食材,以至於產生這個有趣的誤會(小時的我就是尷尬)。
高中的時候開始跟著老師聚餐,或是朋友聚餐,我才開始正式到外面餐廳用餐,才發現義式或火鍋、早午餐,比較對素食者友善,所以通常聚會也都是找這些餐廳。不過以前素食的料理都做得比較簡單,可能是素炒麵、素炒飯這些,但長期吃素的我已經習慣外面的不方便,只要有素食吃就覺得滿足。
到了大學,我分發到慈濟大學,才覺得,天啊這裡才是我的主場。餐廳只提供素食,反而是葷食的同學要習慣吃素,整個反轉的過程,我覺得也是非常的奇妙。當然同學也可以吃外面的葷食,不過因為餐廳非常便宜,一天50元可以吃到飽(現在應已漲價),所以還是滿多同學到餐廳用餐省錢的。
國外近幾年因為PETA(善待動物組織)的推動,學生的主動爭取,才造就學校願意面對素食的政策而改善。我想我們過去或許比較不擅長去爭取權益,反而還覺得造成別人的麻煩,再加上一些誤解,推動上感覺就比較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