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法醫敲醒警鐘,連同居人都沒有發現的新型「孤獨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慘不忍睹的死亡急增,無法置身事外的「同居孤獨死」

原文發佈日期:2021.4.24
原文作者:山田 敏弘
授權翻譯:波波先生

raw-image

(山田敏弘:國際新聞工作者)

大家是否有聽過「同居孤獨死」?

過去,媒體對孤獨死的報導相當廣泛,但明明有同居人卻還是發生孤獨死亡的情況卻還不為大眾所熟悉。在日本這個持續高齡化的社會,問題逐漸突顯,已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


新的社會問題「同居孤獨死」

最近,媒體也開始關注同居孤獨死。NHK「close up 現代+」在2021年4月13日的節目當中探討了「『同居孤獨死』,親子之間究竟發生什麼問題?」的主題。讀賣新聞也在2020年11月報導了同居孤獨死,採訪當中提到同居孤獨死的實態:

「根據採訪各地法醫辦公室的統計,明明有同居的家人,在家中死亡後,卻超過4天沒有被發現的『同居孤獨死』情形,在2018年一整年的東京23區與大阪、神戶市區總共發生204起。」

在這種情況下發現的屍體,被歸類於「非自然死亡」,必須要通報警察來處理。除去在醫院過世、長期就醫而明顯是病死之外的情形,稱為非自然死亡。由於犯罪行為或者意外事故導致的死亡,也包含在非自然死亡範圍內。

大部分的同居孤獨死,都會將遺體送到大學法醫學系,由附屬大學的法醫進行解剖並調查死因。這是因為在有同居人同住的情況下,遺體卻在開始腐敗之後才被發現,從警方的角度來看,合理懷疑可能有犯罪行為。


就算有同居人如果屍體不發生腐敗也很難被發現

這次,筆者有幸採訪現實生活中每天都與屍體打交道,並調查非自然死亡死因的法醫們。這些與遺體們「對話」的法醫,是如何看待同居孤獨死的情形呢?

日本大學醫學系法醫室的奥田貴久教授:「我感覺能夠被歸類到同居孤獨死的案件,不斷在增加」。

「在警方與解剖現場,將同居孤獨死稱作『同居腐敗』。為什麼這麼稱呼呢?這是因為基本上屍體被發現時,大部分都已經呈現腐敗狀態。這表示,屍體如果不出現腐敗狀態,是不會被發現的。」

奧田教授從2021年開始,光是日本大學的法醫室就處理了好幾宗同居孤獨死的案件。連警方都搖頭表示,「為什麼明明有家人,卻沒有人發現呢?」的情形不在少數。

raw-image
夫妻雙雙去世

現代社會,隨著高齡化不斷發展,只有老年人的家庭組合不斷增加。因為老人失智或臥床不起而需要居家照護的案例也不斷增加。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宅在家的未婚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等。這一類家庭特別容易發生同居孤獨死。

根據厚生勞動省對國民生活的基礎調查發現:2019年全國總共有5178萬5000組家庭。當中,「只有夫妻二人的家庭」而任一方超過65歲的,就有827萬組;「只有父母與未婚子女的家庭」有511萬8000組。從這個統計數字來看,同居孤獨死絕對不是與你我無關的事情。

根據站在研究死因第一線的奧田教授分析,造成同居孤獨死有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第一個情況,2人組成的家庭當中的某一方非常依賴另一方。筆者從奧田教授這裡聽到一個案例。

「夫妻雙方同住,丈夫受到妻子照護來維持日常生活。某天,妻子在家中猝死,丈夫既無法聯絡任何人,也無法自己吃飯,而一同死亡。之後因為親戚一直聯絡不上他們而擔心,帶著警察上門,才終於發現兩人。雙方的遺體都已經發生相當嚴重的腐敗情形。」

但夫妻同住的情況,如果其中一方需要照護、或有失智症等,因為日常照護需要而會委託外部的服務機構,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發現異常情況。

但有一部分人,可能因為丈夫個性頑固、經濟問題等,而無法負擔日常照護服務。為了避免同居孤獨死的發生,高齡的夫妻家庭需要儘可能的與社會建立連結關係。


對父母過度依賴而發生的悲劇

另外,2人家庭也有親子的組合。已經成年的子女或是父(或母)其中一方被發現死亡的情形。最近,日本社會出現「8050問題」。誠如字面所述,這是80多歲的父(或母)與跟社會隔絕的50幾歲子女同住的意思。未婚而又與父(或母)同住的40~50幾歲的人數,從1995年112萬人往2010年的263萬人推移,2015年又持續增加到341萬人。

raw-image

親子同居孤獨死被發現的情況有幾種。比如說,照顧沒有自行生活能力的父(或母)的子女突然死亡的情形,或者是脫離社會的子女,依靠父母的年金過活的家庭。這種情況,父母在家中猝死,子女怕領不到年金而將遺體放置不通報的情況也不少。不處理遺體將會發生遺體遺棄罪,子女會因此受到刑事罰則。

其他的例子,「子女因為有智力上的障礙而無法自行生活,當父母在家中猝死時,子女也無法做出任何處理。結果導致子女不能自行吃飯而死亡的案例也有」(奧田教授)。相反地,孩子猝死,有失智症的父母也無法做出處理,之後也死亡的情況也有。奧田教授表示:「有智力障礙的孩子或是失智症的父母,多數都無法認知死亡,他們絕對沒有惡意」。

造成同居孤獨死的情況還有一種,就是家族之間感情薄弱。

奧田教授舉了一個例子。

「夫妻兩人與一個兒子、祖母4口住在獨棟樓房。在食品店上班的媽媽,因為疫情原因工作繁忙。丈夫反而因為疫情在家的時間變長,連吃飯都在自己的房間,家人之間相互不干涉。有一天,兒子發現最近好像都沒有看到爸爸,打開房間一看才發現父親已經去世。法醫解剖之後發現,根據胃部狀況,推測在死亡10天之後,遺體才被發現,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家人居然10天都沒有發現父親去世。」

就算同住,卻各忙各的,家人之間幾乎不見面的情況下,雖然不是故意的,但也有可能發生同居孤獨死的情況。

日本今後也將持續的人口老化而增加許多高齡家庭,若是「8050家庭」不斷增加,類似的同居孤獨死想必也會比現在還要多。


行政單位或是社區組織能夠察覺「同居孤獨死」的危機嗎?

同居孤獨死最大的問題在於,全日本當中,有多少同居孤獨死事件?有多少家庭有潛在同居孤獨死的風險?等,政府對此並沒有好好調查。關於全日本有多少人正面臨同居孤獨死的問題,並沒有一個綜合性的資料。

就像經由新型冠狀肺炎的蔓延我們學習到的經驗一樣,如果我們不能把握街頭巷尾的人們因為什麼原因?在什麼狀況下死亡?就無法祭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了解死者身上發生的事情,是為了活著的人的生命與安全。

奧田教授表示,「只有高齡者的家庭當中,還是有部分沒有接受訪問照護或是日間照護服務的人。同居孤獨死是因為在社會中、在家庭內都遭到孤立,沒有人察覺到不對勁才會發生。」

「首先,必須建立方法制度讓類似情況能夠被發現。而我們自身,也應該試想在現在生活的家庭當中,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意外。」

而國家也必須開始對現狀展開徹底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制定相應的政策。


原文網址:https://jbpress.ismedia.jp/articles/-/65068,正式授權翻譯
有興趣的朋友或其他相關文章歡迎訂閱我的《日本媒體國際觀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波波先生的沙龍
52會員
103內容數
在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下,日本媒體與評論家們是怎麼看待這些問題的呢? 與聚集了日本眾多新聞工作者網站ーJBpress達成合作,不定期翻譯國際觀點相關文章,期待帶給大家不同的視野與思考方式。 ※本專題文章皆為授權翻譯作品
波波先生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4/04
電影 《PLAN 75》與小說《篡改的命》 兩個距離這麼近但又這麼遠的國家
Thumbnail
2023/04/04
電影 《PLAN 75》與小說《篡改的命》 兩個距離這麼近但又這麼遠的國家
Thumbnail
2022/07/15
「年滿75歲即能選擇迎接安寧的人生結尾」,難道你不心動嗎? 現代版的姥捨山,由急速邁向高齡少子化的日本來刻劃此一題材,令人感觸頗深。 預計今年秋天於台灣上映的《PLAN 75》,一定不能錯過!
Thumbnail
2022/07/15
「年滿75歲即能選擇迎接安寧的人生結尾」,難道你不心動嗎? 現代版的姥捨山,由急速邁向高齡少子化的日本來刻劃此一題材,令人感觸頗深。 預計今年秋天於台灣上映的《PLAN 75》,一定不能錯過!
Thumbnail
2022/06/03
「戶外配戴口罩問題,日本政府打算隨波逐流嗎?」 隨著歐美國家對戶外配戴口罩政策的放鬆,日本國內對此議題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Thumbnail
2022/06/03
「戶外配戴口罩問題,日本政府打算隨波逐流嗎?」 隨著歐美國家對戶外配戴口罩政策的放鬆,日本國內對此議題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前一陣子衛生福利部邀請我去演講,原先承辦官員指定的題目是希望我講「練習一個人的生活」,大概他們觀察到社會趨勢已逐漸朝向終身單身,往一人一戶的方向前進,所以一個人生活的練習也是新時代的課題。     不過在演講前幾天,承辦單位有點不好意思地跟我說,後來長官在核示時,認為這個題目若被外界知道了,恐怕
Thumbnail
 前一陣子衛生福利部邀請我去演講,原先承辦官員指定的題目是希望我講「練習一個人的生活」,大概他們觀察到社會趨勢已逐漸朝向終身單身,往一人一戶的方向前進,所以一個人生活的練習也是新時代的課題。     不過在演講前幾天,承辦單位有點不好意思地跟我說,後來長官在核示時,認為這個題目若被外界知道了,恐怕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西每日新聞的深度報導集結,討論的是久病的殺人、或殺人後自殺等悲劇。其實還是有點睡眠障礙問題,還算能想像長期睡眠不足的不舒服感,但除此之外,還有心理壓力、掙扎、糾結,那就與個人睡眠問題完全不同了。 老病死是人生必經,老是常態,但病死中間隔多久、誰負擔經濟成本、、、等等問題都相當棘手。感情一般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西每日新聞的深度報導集結,討論的是久病的殺人、或殺人後自殺等悲劇。其實還是有點睡眠障礙問題,還算能想像長期睡眠不足的不舒服感,但除此之外,還有心理壓力、掙扎、糾結,那就與個人睡眠問題完全不同了。 老病死是人生必經,老是常態,但病死中間隔多久、誰負擔經濟成本、、、等等問題都相當棘手。感情一般
Thumbnail
大綱: 1.單身好苦惱? 2.解決心靈層面的問題 為什麼現代人單身的居多? 3.與自己獨處的方式 4.是不是很閒才會覺得寂寞? 5.希望不單身該怎麼做? 6.結婚生子才圓滿? 7.孤獨終老的問題 8.台灣的安養信託 Podcast收聽連結 #AwesomeMoney #威利聊時事 威力聊時事建構你的
Thumbnail
大綱: 1.單身好苦惱? 2.解決心靈層面的問題 為什麼現代人單身的居多? 3.與自己獨處的方式 4.是不是很閒才會覺得寂寞? 5.希望不單身該怎麼做? 6.結婚生子才圓滿? 7.孤獨終老的問題 8.台灣的安養信託 Podcast收聽連結 #AwesomeMoney #威利聊時事 威力聊時事建構你的
Thumbnail
獨居者在自家過世後,由於鮮少與外界和家人互動,經過一段時間才被發現的事件。又稱作「獨居死」或稱為「孤獨死」,這不是單身的專屬很多是已婚者。 韓國「孤獨死」人數近五年飆升4成 「50至59歲」最嚴重 2022年12月14日 週三 下午5:53新聞-孤獨死亡飆升 最近孤獨的新聞很多,看多了覺得心裡很不
Thumbnail
獨居者在自家過世後,由於鮮少與外界和家人互動,經過一段時間才被發現的事件。又稱作「獨居死」或稱為「孤獨死」,這不是單身的專屬很多是已婚者。 韓國「孤獨死」人數近五年飆升4成 「50至59歲」最嚴重 2022年12月14日 週三 下午5:53新聞-孤獨死亡飆升 最近孤獨的新聞很多,看多了覺得心裡很不
Thumbnail
前幾天剛談過”獨老"問題,今天(民111-12-12)的聯合報/ 頭版就根據該報「2022退休力大調查」出現<「一個人海嘯來襲」>附標題是「獨居成常態,要及早準備」。內文的標題含「一人生活,疫情下提早預習。」因為疫情關係,所以全球興起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一個人居家上班,一個人吃飯睡覺,盡量避免與人接觸
Thumbnail
前幾天剛談過”獨老"問題,今天(民111-12-12)的聯合報/ 頭版就根據該報「2022退休力大調查」出現<「一個人海嘯來襲」>附標題是「獨居成常態,要及早準備」。內文的標題含「一人生活,疫情下提早預習。」因為疫情關係,所以全球興起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一個人居家上班,一個人吃飯睡覺,盡量避免與人接觸
Thumbnail
台灣從民國109年開始出現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還少的現象,而且差距愈來愈大;今年前十個月已達57,366人。馬斯克曾在臉書上提及"日本亡國論",即因日本也有此現象,而且一年差距達五十多萬人…出生比死亡少意味著老人化現象嚴重,而且愈來愈重... 前文中亦指出,比較民國九十年與民國一百一十年的人口結構,可
Thumbnail
台灣從民國109年開始出現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還少的現象,而且差距愈來愈大;今年前十個月已達57,366人。馬斯克曾在臉書上提及"日本亡國論",即因日本也有此現象,而且一年差距達五十多萬人…出生比死亡少意味著老人化現象嚴重,而且愈來愈重... 前文中亦指出,比較民國九十年與民國一百一十年的人口結構,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