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米苔目兩種

更新於 2021/05/1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撰文.攝影=洪愛珠
(本文原收錄在2021 年3 月遠流出版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感謝遠流出版協助,同意轉載於《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得勝街的米苔目不擱肉燥。清湯中浮著白色米苔目,祖母綠韭菜,翠青色芹菜末,一把蓬鬆新鮮的油蔥酥,胃口大者,吃完可拿空碗,到爐台前要求加湯。
蘆洲湧蓮寺口,一攤車甚眼熟,可是我也只能猜,猜它就是兒時吃的米苔目冰。半晌時間感錯亂,這都已經過去了三十年。
小學以前的多數時光,我與外婆在一起。
外婆清晨上陽明山運動,我跟著去。外婆進城,逛遠東百貨買蜜粉唇膏,也跟。外婆定期上大市場採買,當然帶上我。她單手扛巨量生鮮,另一手拎著白胖孫女。對當年的肥胖女童來說,去市場意味著被人群壓扁與撞擊,不很情願,有我的難處。禽肉海鮮區尤其噩夢,地面污臭濕滑,覺得隨時要摔倒。我自學閉氣(後來學游水,很能閉氣,即市場裡練的),牽緊我阿嬤,保持足底平衡小心通過。我自小性格堅忍,不哭不鬧,知道熬過此區就有禮物。
禮物是採購完畢後,祖孫倆的吃喝。
在蘆洲,當然吃本地強項,切仔麵和米苔目。兩者共通之處,都配黑白切,甚少單食米麵。切仔麵是個大題目,另文再敘。外婆且熱愛米苔目,因此切仔麵及米苔目,我算是吃的很多。米苔目這種從福建流傳到台灣的老食物,如今在台灣北部,也不是想吃就能得,盡量得往比較資深的聚落去找。如大稻埕、艋舺,或蘆洲湧蓮寺前的這個百年街市。
湧蓮寺在得勝街,祭拜過後出寺門,望左走大約一百公尺,見一店門口有人排隊,蒸氣騰騰,就是本地馳名的米苔目店。
此店無店名,招牌小,手工油漆字橫寫米苔目大字,字已褪色。小店沒幾張桌子,經常客滿併桌。若要堂食,江湖規矩是在門口候著,待一位面無表情的姐安排你,切勿自己闖。一切售賣項目,以影印紙貼在牆上。牆上只寫米苔目,沒說有湯的與乾的兩種。落座,不要嚷嚷不需舉手,姐忙完別桌就過來,一切她心裡有數,莫亂她節奏。唯一主食只有米苔目,人人叫上一碗,沒特別交代,就來湯的,若要乾米苔目,必須強調。
粉麵之中,米苔目的樣子特別氣質,雪白細膩盈盈反光。得勝街的米苔目是極簡版本,不擱肉燥。清湯中浮著白色米苔目,祖母綠韭菜,翠青色芹菜末,一把蓬鬆新鮮的油蔥酥,頭光臉淨那般好看。乾米苔目,以碎蝦米油蔥酥,點豬油,全無厚醬,然很香,滋味非常俐落。本地人內行者,點乾的吃。胃口大者,連盡兩碗後拿著空碗,到爐台前要求加湯,一碗兩得。
得勝街上這家店,手工油漆字橫寫米苔目大字,字已褪色。小店沒幾張桌子,經常客滿併桌。米苔目是唯一主食,沒特別交代,就來湯的,要吃乾的要先講。
每桌且叫上黑白切,此店切菜很好,甚至比附近幾家製量大的切仔麵店來得新鮮,肉燙起來,不置冰櫃,反正未及中午,多數售罄,屆時問生腸沒生腸,問肝連沒肝連,到時候外場大姐說還剩下什麼,吃就是了。
湯底以浸肉的鮮湯與蝦米同熬,鮮腴而爽,氣味乾淨的幾乎古典。我以為當代台北,什麼天外飛來的食物不能得?竟是一碗當日製出當日售完,無事隔夜的粉麵,難得的像是苛求來的。
和外婆一起的兒時時光
米苔目是在來米製,中性,清淨而無油氣,製成冰品也常有。故要說回湧蓮寺前的那攤車。
攤主是一位老婦人,如今我一點都認不得她的相貌,及她舊斗笠頂上一塊塑膠布補丁。僅隱約記得攤車位置在廟口,及攤上坑坑凹凹的白鐵方形冰桶。當時畢竟小,視線在低處,倒是清楚記得外婆給我買冰的幾個動態。通常外婆問:「呷冰無?」答:「賀。」接著外婆窸窸窣窣地向攤主交代,不多久就從車上遞下一杯保麗龍裝米苔目冰。
一面走動,跟緊外婆怕跟丟,一面忙吃。冰在糖漿裡瞬間就化水,不時吮一口融冰,才不會走著走著晃出來。且記得把冰遞回給外婆,她也吃上幾口。外婆患糖尿病,在家吃甜食,老被家人高度關懷,我媽也限制小孩吃糖,因此這種含糖時刻是祖孫倆放風的樂趣,彼此掩護是為溺愛。
兒時的米苔目時光,都與我外婆一道。長大生出了自己的偏好,多年不吃,兼排斥一切粗麵。麵吃細麵,吃粉就選米粉米線。米苔目這白胖的粉食,跟粗米粉被我歸成同一路,覺得味道寡淡。現在回頭去找米苔目,懷念的仍不是味道,而是童年。
廟口賣冰四十七年的阿婆
時間是冰,不吭不響融化,如今是成人視角。我外婆沒有了,面前這位賣冰的阿婆,目測也不小於七十歲,問她在此售賣多少年,答四十七年。是同一位。
在湧蓮寺廟口賣冰四十七年的阿婆,配料只有紅豆、綠豆、粉圓,用不成套的不鏽鋼鍋裝,比家庭規模略大一點,吃起來也像家庭風味。
今日暑氣大,阿婆甚忙,前頭排隊的夫婦,買七大袋冰給一家三代吃。阿婆的白鐵車不插電,以冰桶存放粗絞的冰碎,舀動時沙沙發響。附近製冰廠摩托車經過,少年夥計唰的一聲在冰桶裡倒入新冰,旋即揚長而去。如此數趟,彼此不必交談。
自製的米苔目,在案上堆成小山。配料只有紅豆、綠豆、粉圓,用不成套的不鏽鋼鍋裝,比家庭規模略大一點,吃起來也像家庭風味。
她揪一把米苔目落碗底,澆一勺甜綠豆,碎冰堆成滿滿一碗,最後將琥珀色糖水從頂上澆下來,堆高的冰,嘩一聲矮下去。
見我久等,阿婆將案上最後一小把米苔目留給我,常客經過,擺手說無了無了,才上午十一點。她身後支張大傘,零星擺幾張塑膠椅,可坐下吃。
米苔目原料是秈米,遇冷比起熱食更有嚼感,台語說Q。米香雖有,而其實淡。若糖漿味重,或配料花樣太多,米味就掩掉了。此處米苔目冰,只加一種豆,一勺糖水,碎冰本身無味。綠豆是燉得很透,亦不太甜。冰以粗冰,齒間嘩嘩咬碎。吃來吃去,就是米味,綠豆沙味,很解暑,一切簡單,也似乎只宜簡單。網路時代,生活裡盡是隆隆廢氣,吃成一碗直截的涼水,覺得竟很不容易。像一個專注澄明的念想,同樣地不容易。
作者介紹:洪愛珠
本名洪于珺。1983 年生,台北養成。倫敦藝術大學傳播學院畢,資深平面設計,大學兼任講師,工餘從事寫作,以記舊時日,家常吃食與經過之人。曾獲台北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著有《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好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蘆洲中山市場的建築物就要拆除了。圍籬封閉前五天,《新北市文化》季刊(本刊)跟著在地寫作者洪愛珠,探訪店家,留下這一批珍貴的影像紀錄。 撰文=洪愛珠 攝影=陳敏佳(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筆者兒時住在聯勤四四兵工廠附近,記憶中凡外省族群聚集處,周遭必有眷村美食,一看到周芳軍老師的「懷舊小旅行--被遺忘老味道和神祕眷村探索」導覽課,立即眼睛一亮。除了好奇眷村今日風貌,更想知道老字號的庶民麵點館子,老師傅是否將手藝傳了下去,依舊在某個巷口街角生火起灶。 撰文=駱亭伶 攝影=陳敏佳
    作者從前住在台北市信義區,都去百貨地下室超市買菜。十多年前剛搬來三重時,常懷疑這些開在細巷裡的店,真的有人知道。如今的她,已經無法想像沒有傳統市場的日常生活。 撰文=盧怡安 攝影=陳敏佳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要觀察一個地區的文化和風土民情,飲食是最好的切入點。本期《新北市文化》季刊,與熟知在地生活、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包含生活美食家盧怡安、文史工作者周芳軍等,探索地方美食。透過這些引導,只要你願意走動,就能輕易發現,新北的多樣滋味:如三重傳統市場藏有許多從南部新鮮直送的產物,因為早期三重地區的下港(
    許多新北地景被華語音樂創作者寫入歌詞:50年代葉俊麟寫了〈淡水暮色〉,70年代李雙澤和胡德夫在淡水念書也寫了好幾首,80年代吳念真參與創作電影《搭錯車》的主題曲〈一樣的月光〉,新店溪成為在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撰文=馬世芳/照片提供=何紹奇(李雙澤紀念碑).陳敏佳
    說起新北的夜市,新莊一定排名一二。但是除了美食,新莊廟街其實承載了無數文化與歷史,光是寺廟就超過十座;而每年一度的新莊大拜拜,更吸引無數信眾與觀光客聚集。 撰文‧ 照片提供=梁勝欽(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拜拜)
    蘆洲中山市場的建築物就要拆除了。圍籬封閉前五天,《新北市文化》季刊(本刊)跟著在地寫作者洪愛珠,探訪店家,留下這一批珍貴的影像紀錄。 撰文=洪愛珠 攝影=陳敏佳(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筆者兒時住在聯勤四四兵工廠附近,記憶中凡外省族群聚集處,周遭必有眷村美食,一看到周芳軍老師的「懷舊小旅行--被遺忘老味道和神祕眷村探索」導覽課,立即眼睛一亮。除了好奇眷村今日風貌,更想知道老字號的庶民麵點館子,老師傅是否將手藝傳了下去,依舊在某個巷口街角生火起灶。 撰文=駱亭伶 攝影=陳敏佳
    作者從前住在台北市信義區,都去百貨地下室超市買菜。十多年前剛搬來三重時,常懷疑這些開在細巷裡的店,真的有人知道。如今的她,已經無法想像沒有傳統市場的日常生活。 撰文=盧怡安 攝影=陳敏佳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要觀察一個地區的文化和風土民情,飲食是最好的切入點。本期《新北市文化》季刊,與熟知在地生活、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包含生活美食家盧怡安、文史工作者周芳軍等,探索地方美食。透過這些引導,只要你願意走動,就能輕易發現,新北的多樣滋味:如三重傳統市場藏有許多從南部新鮮直送的產物,因為早期三重地區的下港(
    許多新北地景被華語音樂創作者寫入歌詞:50年代葉俊麟寫了〈淡水暮色〉,70年代李雙澤和胡德夫在淡水念書也寫了好幾首,80年代吳念真參與創作電影《搭錯車》的主題曲〈一樣的月光〉,新店溪成為在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撰文=馬世芳/照片提供=何紹奇(李雙澤紀念碑).陳敏佳
    說起新北的夜市,新莊一定排名一二。但是除了美食,新莊廟街其實承載了無數文化與歷史,光是寺廟就超過十座;而每年一度的新莊大拜拜,更吸引無數信眾與觀光客聚集。 撰文‧ 照片提供=梁勝欽(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拜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之前在雜誌上看到友介紹這家店, 於是決定抽一天來這家店來品嘗這米苔目了.......     這家店的老闆之前跟其他小吃店學藝, 知曉如何製作米苔目, 於是在松山工農對面開了一家米苔目店.......     這家米苔目店, 甜的跟鹹的都有在賣, 兩種作法都不同.......     當時
    我在米城教會,不過兩年。可是這個教會在這段時間,對我的影響,直到如今,一些關鍵人物,起了關鍵作用。2017年,米城教會慶祝四十週年堂慶,我想到女人四十一支花,不禁想起,至今依然散發馨香,米城教會曾經丰姿綽約的兩朵花… 王德娟、李燕玲
    Thumbnail
    我一直非常懷念,母親煮的那碗米苔目湯。 十多年前家裡的屋頂花園開始種絲瓜,我家的餐桌就經常出現絲瓜。吃到很膩。只是,每當爸爸從菜市場買回米苔目時,我們就知道當天中午的午餐是母親拿手的絲瓜蛤蜊米苔目。 那鮮甜清香的滋味,會讓我們全家人一口接一口,吸哩呼嚕的把米苔目湯全部掃光。 在台北的時候,我非常喜歡
    Thumbnail
    這幾年在歐洲人中間遊走,理出了一些心得,每一國家的人都有自己的專屬標籤,比如說:義大利人很熱情、德國人很精明、法國人很傲嬌。這些算是基本的刻板印象,不過一種米養百種人,歐洲的小麥、馬鈴薯一定也是養了千千萬萬種人。
    腦中又浮上她的名字,范大統眉頭微微皺起,歪著嘴搖了搖頭,跟著前面的人往前走了兩步,然而,方馨穎這三字一浮現後,過去的事情如同東北季風吹來的蘭陽雨,綿綿不止……
    Thumbnail
    <p>《石像的醫生》是2010年青年文學獎的優異作品,講述一位孩子守護石像的故事。我讓寫作班的孩子自由地從我的作品中挑一篇來寫,看看同一個題目,在孩子的世界裡會有怎樣的故事。以下是學生黃樂懿的《石像的醫生》,接著我的,請大家細細品讀不同的心靈世界。</p>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之前在雜誌上看到友介紹這家店, 於是決定抽一天來這家店來品嘗這米苔目了.......     這家店的老闆之前跟其他小吃店學藝, 知曉如何製作米苔目, 於是在松山工農對面開了一家米苔目店.......     這家米苔目店, 甜的跟鹹的都有在賣, 兩種作法都不同.......     當時
    我在米城教會,不過兩年。可是這個教會在這段時間,對我的影響,直到如今,一些關鍵人物,起了關鍵作用。2017年,米城教會慶祝四十週年堂慶,我想到女人四十一支花,不禁想起,至今依然散發馨香,米城教會曾經丰姿綽約的兩朵花… 王德娟、李燕玲
    Thumbnail
    我一直非常懷念,母親煮的那碗米苔目湯。 十多年前家裡的屋頂花園開始種絲瓜,我家的餐桌就經常出現絲瓜。吃到很膩。只是,每當爸爸從菜市場買回米苔目時,我們就知道當天中午的午餐是母親拿手的絲瓜蛤蜊米苔目。 那鮮甜清香的滋味,會讓我們全家人一口接一口,吸哩呼嚕的把米苔目湯全部掃光。 在台北的時候,我非常喜歡
    Thumbnail
    這幾年在歐洲人中間遊走,理出了一些心得,每一國家的人都有自己的專屬標籤,比如說:義大利人很熱情、德國人很精明、法國人很傲嬌。這些算是基本的刻板印象,不過一種米養百種人,歐洲的小麥、馬鈴薯一定也是養了千千萬萬種人。
    腦中又浮上她的名字,范大統眉頭微微皺起,歪著嘴搖了搖頭,跟著前面的人往前走了兩步,然而,方馨穎這三字一浮現後,過去的事情如同東北季風吹來的蘭陽雨,綿綿不止……
    Thumbnail
    <p>《石像的醫生》是2010年青年文學獎的優異作品,講述一位孩子守護石像的故事。我讓寫作班的孩子自由地從我的作品中挑一篇來寫,看看同一個題目,在孩子的世界裡會有怎樣的故事。以下是學生黃樂懿的《石像的醫生》,接著我的,請大家細細品讀不同的心靈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