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

2021/05/2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個年代的終結、初嚐Clubhouse、娛樂至死?

昨天過後,踏入社會大學近六年的我,終可暫時告別過海上班的生涯。
之前寫《三十而不惑》一文時,提過自己正積極尋找新的工作機會,但迎來轉變的時間,比自己預算中快得多。四年前第一次有轉職的打算時,花了近半年的時間,才離開得到原有的工作,所以最初也有心理準備這一次也需要磨上好一段日子。四月下旬的某天,一口氣參與了兩家公司的面試,在其中一家的面試結束之時,從部門主管的語氣,已隱隱嗅到較高的可能性。果然到了翌日,就收到該公司給予offer的來電。
事後回想,取得這個offer,某程度上也是帶點運氣的,畢竟自己還是需要一個月的通知期,或多或少也反映新公司對自己有著一些期望。四年前進入時任的公司時,其中一個小小的期望,乃重塑一些在職場通用的軟技能。無可否認,數年的歷練多少讓自己有所成長,處事態度更趨成熟,但力臻完善的空間,永遠都是存在的。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挑戰,還得保持謙卑、力求上進,才能對得住所有人。
時任的公司規模很小,人員流動不多,加上同事們也合作了好一段日子,形成了相對緊密的關係,故此同事們先後被我親口告知,或從主管口中獲悉我要離職的消息時,也少不免感到驚訝。在最後一個能見到大部份同事的工作天,居然連派散水餅這「例行公事」,也有人跟我爭著做,這跟近期流傳有一單老闆當著離職同事把散水餅丟到垃圾桶的事件,也算是有著天淵之別了。
天下無不散之筳席,儘管眾人都叫我有空的時候要回去探望一下舊同事舊拍檔,但殘酷的現實還是會讓人知道,有過緊密連結的人,關係始終還是會冷卻下來。正如在第一份工作裡,曾經熟唸過的舊同事,也只餘下一個仍有聯絡。

仍有用Clubhouse的朋友,歡迎追蹤
曾經風靡一時的語音社群平台Clubhouse,近日終在全球推出Android版本的應用程式。因為自己沒有使用蘋果產品,所以在二月份這程式仍是iOS-exclusive的時候,看著眾多擁有蘋果產品的用家在Clubhouse上開了一個又一個的房間,開展了一場又一場養分甚高的討論,心坎裡充滿了FOMO的感覺。雖然現在對Clubhouse的期盼度不如以往,但自己還是趕緊下載了程式,並情商早早下載了程式但甚少使用的(舊)同事動用她的邀請碼拉我入坑(,作為告別禮物)。
不少傳媒報導,Clubhouse的熱潮來得快,但也消退得快,在四月份的時候,程式的下載量和使用量比起高峰期俱下跌不少,甚至有人說Android版本的推出,乃一種「救亡」手段。雖然自己之前寫過一篇《沒用過Clubhouse的人寫Clubhouse》,但畢竟沒有第一身的經驗,所以還是無法斷言坊間一些對Clubhouse的負面評價是否屬實。也許再多用一段日子之後,也要為該篇文章寫一個續集了。
要尋找切合自己需要的房間,追縱不同背景的用戶還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遊走了Medium、方格子和Matters經年,加上一直有留意加密貨幣的動向,所以也認知不少兩岸三地公共知識份子、商業思維/UX/UI/媒體大臣、幣圈社群名人等的存在,加上Matters的自帶社群和香港本身活躍的KOL,對於創建自己的追縱名單,打下了相對良好的基礎,戶口開了不足48小時,自己已在追縱超過300人(雖然follow-back自己的人甚少,但我一直都不介意這樣),和數十個不同的Club,也自信比起不少的香港用戶,自己的追縱名單是多元的。
只是,這眾多的用戶和Club,是否仍然活躍,還是已經成為無人之島,就算追縱了也「得物無所用」,就要再觀察多一段時間了。

如果要數近期香港最熾熱的話題,仍非藝人組合ERROR和MIRROR莫屬,近日電視台播放的《ERROR自肥企劃》更再次吸引大量觀眾準時蹲在電視面前盯著,同時引起不少讚譽和討論。
還得先申報一下,因工作時間問題,加上生活重心的定位,所以這套綜藝節目,自己是沒有看過一集的。回看網絡上的風評,不少人也被ERROR四子的竭力演出,和製作團隊的用心所感動,有些評論人也指出,ERROR四子發跡的歷程,以及節目欲帶出的hidden agenda,亦是當下香港年青人和流行文化所面對的處境的一種縮影(阿果在立場新聞的鴻文絕對值得一讀)。可是,也有一種聲音憂慮,娛樂綜藝在再次發揮著其「愚民」的功用,讓香港人的心思(重新)投放到追星的範疇裡,反而會削弱民眾對政治議題和公共事務的關注,香港的公民社會有重新步進犬儒的可能。
不少網民也許已提出甚多更高明的見解。不得不否認,就算自己經常批評Matters有眾多生活碎碎唸文章令嚴肅的公共議題文章沒有獲得應有的關注,但人類就是有接收輕鬆、娛樂、遊玩等資訊的需求(所以當自己寫不出政治社會類文章的時候,就乾脆不發在Matters了)。更何況,在香港人不斷(被)離散的時間、對前路充滿著無力感的時間、既有的文化元素持續被衝擊被侵蝕的時候,足夠強大且「貼地氣」的本地藝人組合,發揮得宜,還是可以作為凝聚港人身份認同、疏理港人複雜的情感、重塑本地文化的一種載體(儘管自己暫時仍不認同不支持ERROR MIRROR就不配做香港人)。而流行文化所引伸出的各種現象,還是可以有著反思、衝擊、甚至顛覆社會的面向,故此還是不得小覷這種魔力。
但當然,各種事物的定義,還是由抱持權力的一方去書寫。在努力地重構香港的流行文化、本土元素的時候,如何讓其內涵不被收編改寫,仍然是我們需要面對的課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4會員
9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