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因為筆者花了較多筆墨在帶大家複習《決戰餐桌》的節目內容,所以只有匆匆走過墨西哥和西班牙兩個國家,今天我們有更充裕的篇幅,足以漫遊英國、巴西、印度、美國以及義大利。
這趟旅程不需要準備行李,只要求一顆對美食虔誠的心。準備好了嗎?Let's go!
英國
首輪評審團:Cat Deeley, Gary Lineker, Jay Rayner
名廚代表:Clare Smyth
一天的早晨,從一頓豐盛的早餐開始。在第三站,三位英國大使選擇了「英式早餐」作為英國的國菜。相較於墨西哥的塔可、西班牙的大鍋飯,英式早餐似乎沒那麼具代表性,畢竟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早餐文化,卻很少會有人說自己的國菜是早餐。
不過比起其他的英國料理,英式早餐有其「標準配置」--蛋、豬背培根及
黑布丁,是主廚們較好發揮的料理,且這道料理其實起源自英倫貴族,也是英國人非常重視的一餐。
另外想特別提一下「黑布丁」,初次見到這個名詞,筆者對它並不熟悉,因此一度以為是某種甜食(筆者心想:「應該出現在英式下午茶?」),後來發現竟然是一種血腸,不曉得吃起來滋味如何?會不會跟台灣的米血糕有點相似呢?(如果有曾經品嚐過的讀者朋友,歡迎留言跟大家分享~)
Jessica&Johnny 的 English Breakfast
Jessica and Johnny端出的是所有組別中,唯一以「碗」盛裝的英式早餐。
第一眼看到這碗料理,筆者的反應跟女性評審Cat Deeley一樣,這是一道「顏值」頗高的菜,單就外觀而言絕對是最吸睛的。
雖然被評為「不像英式早餐」,但它的美味程度也受到肯定,讓人想要嘗試看看。
Clare主廚挑選了一樣其貌不揚的食材--豌豆。豆子常扮演餐桌上的配角,襯托主菜或是菜單上的一道配菜,也因此,難點就在於如何讓豆子成為料理的主角。
這次敗部復活賽的三組選手都發揮得不錯,當味道不分軒輊的時候,擺盤就成為關鍵了。慎跟雷諾就此鍛羽而歸,筆者真心覺得可惜,因為還沒到日本啊!想看他們怎麼詮釋懷石料理...TAT
巴西
首輪評審團:Alessandra Ambrosio, Bebel Gilberto, Josimar Melo
名廚代表:Helena Rizzo
巴西以足球和嘉年華會聞名於國際,但世界上大多數人恐怕和筆者一樣對巴西美食倍感陌生。據筆者蒐集的資料,巴西燉菜是一道用來慶祝的料理,最早是奴隸的食物,而現在,在里約熱內盧的週末,巴西燉菜已成為巴西家庭不可或缺的靈魂食物。通常會搭配米飯以及
Farofa食用。
Benjamin & Manuel的Feijoada
一口大小的巴西燉菜?真是大膽而創新的想法。由於傳統的巴西燉菜看起來份量十足,在餐桌上的角色有點像我們的「佛跳牆」,有豐富的配料、搭配主食食用。筆者對於這樣顯得厚重的料理往往敬謝不敏,但是Benjamin and Manuel克服了這個問題。
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吃到佛跳牆版本的一口料理呢?那一定是道創意料理。
樹薯燒是完全出乎筆者意料的點子,可能是把樹薯和馬鈴薯聯想在一起了。筆者最近才做了章魚燒,而且因為成本考量所以沒放章魚,吃起來就少了章魚燒經典的咬勁,和樹薯燒嘗起來或許蠻相近的。
Shane and Mark儘管是第一次落到敗部復活組,但薑還是老的辣,身為整場比賽中最資深的參賽者,兩位主廚保持著初賽時的心態,心態穩了,相應的位置也保住了。
印度
首輪評審團:Hasan Minhaj, R. Madhavan, Rashmi Uday Singh
名廚代表:Vineet Bhatia
第五站終於來到了亞洲國家--印度,說到印度的國菜,首先進入筆者腦海的當然是咖哩,卻沒想到,原來在印度並沒有明確定義「咖哩」,而是將「以香料調製而成的醬料」泛稱為「咖哩」,不像泰式咖哩、日式咖哩,我們可以說出一套標準配方,印度咖哩是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獨門料理方法。
Monique & Amninder 的Murgh Makhani
有趣的是,因為印度有大約30%人口是素食者,這道奶油咖哩雞必須是素的,也就是「沒有雞的奶油咖哩雞」( ̄▽ ̄)。
可能有些讀者還有印象,在上篇筆者提過《決戰餐桌》沒有主場優勢,然而Amninder確實打破了這個慣例,端出讓印度美食家Rashmi為之傾心的家鄉味。
椰奶的甜膩香氣讓筆者向來敬而遠之(個人不喜歡甜味入鹹食),但清爽的椰子汁又是夏天的避暑聖品,椰子就是擁有這麼矛盾的特質。
Vineet主廚顯然十分熟悉椰子百變的特性,不斷強調「將椰子收汁會使得味道太強烈」。另外筆者也發現,這些頂尖主廚們儘管有時嚴厲,骨子裡可能也有些驕傲(他們也應該驕傲),可是在面對新的食材或是烹調手法時總是謙虛以對,尤其只要料理的風味讓他們認可,往往都不會吝嗇讚美,甚至大方地詢問能否借用靈感。
這就是大師風範吧~
美國
首輪評審團:Dax Shepard, Colin Hanks, Sam Sifton
名廚代表:Grant Achatz
說到美國的感恩節,一頓豐盛的感恩節晚餐是不可或缺的。筆者一直很想試試烤火雞全餐,看完《決戰餐桌》之後,那股渴望更強烈了(^▽^)。
感恩節和火雞的淵源應該有些讀者比筆者更清楚,在此就不獻醜了,只稍微提一下關於火雞最知名的趣聞
赦免火雞大典,看似充滿娛樂效果的活動也是有歷史背景因素在的,也成為每年白宮受到矚目的一件盛事。
Shane & Mark的 Thanksgiving Dinner
筆者實在不想選擇重複的組別,但是火雞漢堡的主意真的太酷了!筆者發自內心的期許未來能在麥X勞或漢X王看到它!
Dax的反應也很逗趣,這別出心裁的漢堡已經成功擄獲「有味覺的人類」代表了╰(*°▽°*)╯。
感恩節有火雞,萬聖節有南瓜(誤),難道Grant主廚是看「與節日的關聯」選食材的嗎?(笑)
無論如何又來到了令人緊張的時刻,這次筆者有個小發現,是關於品嘗美食的主觀意見。曾經當我們在西班牙,Collin and Collibri因為擺盤時放置了不可食用的素材,被打入敗部復活賽,當時美食評論家Borja表示「盤子裡的食物應該都要是可食用的」,這回輪到Grant主廚評論,卻對Charles & Rodrigo的南瓜食器習以為常,甚至建議兩人「切厚一點」。這就是每個人對美食的看法跟定義不同了。
義大利
首輪評審團:Andrea Petrini, Alessandro Del Piero, Eleonora Cozzella
名廚代表:Carlo Cracco
又一道我們不陌生的料理出現了!義式料理在台灣早已不算特別的異國美食了,義大利麵、燉飯、披薩...每一樣都倍受台灣人的喜愛。筆者尤其喜歡義式燉飯(Risotto)吸附滿醬汁、半生的米芯,無論是味道還是口感都是絕妙的味覺饗宴。
不過比起燉飯,果然義大利麵在知名度上還是更勝一籌,但這也增添了比賽的難度,究竟要如何改編這道經典佳餚?在各國廚師們不斷推陳出新的前提下?
答案是,把義大利麵做成法式料理(誤)。你印象中的義大利麵有幾種造型呢?你相信嗎?有六百種以上!
驚喜的是,有
一系列文章在介紹各種形狀的義大利麵(為該文作者致上敬意),而Aaron and Graham所做的是
Tortellini(發現方格子作者曾寫過的文章!),又名「義大利餛飩」,精緻而小巧,口感也和傳統的細直麵大相逕庭。
Carlo主廚可能是幾場比賽下來最嚴苛的一位廚神了,在巡視料理台時幾乎不給主廚們好臉色看(苦笑),連他指定的食材都是筆者完全沒聽過的--朝鮮薊。
原諒筆者孤陋寡聞,這樣食材在筆者的記憶庫裡真的搜尋無果,只好拜託搜尋引擎幫忙惡補--有著「蔬菜之皇」美譽的朝鮮薊來自地中海地區,因為其高營養價值以及稀少性,常見於高級料理中--難怪我等平民百姓沒有印象(誤)。
至於這次決審...只能說又是大家心目中的美食標準不盡相同了,沒辦法,主要是每一位主廚的技術都非常精湛,只好以風格分出高下了。
中篇提到的幾個國家,幾乎可說是環繞半個地球,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差異也因此更加明顯--調味料或是烹調技巧的多樣化?料理源自貴族,抑或是奴隸?使用的食材必然與當地的氣候、地理環境有關,那麼貿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
好像有些扯遠了。總之,下篇希望筆者能帶給大家更豐富的內容,同時我們也將接近《決戰餐桌》的最終決戰!
(待續)
(本篇文章的圖片均取自Netflix影片截圖,僅供心得分享,不做商業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追蹤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