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挑戰,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有招,夾縫中求生存

2021/06/0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有一位長輩朋友有間靠近菜市場的店面,租給賣菜的租客。疫情之下,來逛傳統市場的人大幅減少,租客打電話來詢問是否可以減租,聲音中透著苦澀、焦慮與無奈。這位長輩也很阿莎力,立刻答應他3個月房租打折,希望盡快度過難關。
疫情這期間,除非必要採買,不然我幾乎不出門。為了維持家裡的飲食需求,一有時間就上網找是否有生鮮蔬果外送。疫情一開始,幾乎所有外送平台都塞車,全X甚至不送雙北地區。家X福下定後幾乎要等上8-10天才可以外送。
好在後來朋友推薦,我才找到地方的買菜團購群組,其實也是一位附近市場賣菜的老闆開的。滿300元,老闆就自己開車就外送。你猜結果如何?
他訂單爆量,連同家人一起合作,每天爆單,菜賣到來不及。後來他又開發了用Google表單下訂單,減少訂單品項錯誤,確保所有送貨地址都正確。
一樣的挑戰,有人叫苦連天,但有人想辦法突破一線生機。
同樣是賣菜,但是這時候,差異性就出來了。難怪有人說「知識的落差,就是財富的落差。」
我也相信「樂觀應對」也容易想出辦法。
賣菜的菜販,很多都是50歲以上的人,面對手機操作可能不如年輕人靈活,要他們想到使用EXCEL、Google表單,應該也是頭昏腦脹。我想這個開群組的老闆,若不是自己學習,或是結合家人的想法,一起提供服務。服務範圍也不用大,光地方訂單就接不完了。
面對挑戰,為什麼有人可以樂觀面對,想出很多辦法。但是有人卻是覺得坐困愁城,感覺沒有一條出路呢?
在我常在外地跑工作的那幾年,接觸過不少人。我發現,經歷越多,接觸不同情境越多,認為每件事情都是學習的人,遇到問題時,越能夠想出辦法。
說這些都是無中生有新奇的想法嗎?也不盡然。其實大多都是把用在A的方法,複製用在B事件上而已。
勤學習,培養事事觀察的能力,為的也只是有朝一日,一招半式用在解決問題上而已吧。
年輕的時候不太懂這些,漸漸地突然好像能開始細細體會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沐妮
    沐妮
    畢業於英國商管碩士,曾工作於日本,在全球前十大外商醫藥臨床試驗公司擔任資深經理,為了出差飛行於各個國家間的工作狂。 如今,我是個地方的全職媽媽。 這中間歷經了迷惘、產後低潮、自我價值懷疑.…。但在人生階段的轉變中,透過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整理與行動,重新定義自我的價值,並逐漸找回屬於自己的餘裕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