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與欲望之外:Covid-19與疫苗的精神分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一開始,作為心理師的我也是懦弱的。本土疫情還未爆發,即使台灣已經有AZ疫苗了,但看到一些相關報導,大大小小的副作用,許多朋友都說「又不是有疫情,不急著打吧?」,我也這樣想,不打反而免受副作用的驚嚇。

在4月、5月上旬的日子,武漢肺炎病毒並不是一般市民「恐懼」(fear)的對象,因為它還未真實地在台灣爆發。而按精神分析師Phillips的說法[1],缺乏恐懼,我們就不知道欲望的物為何。也可以說,恐懼迫使我們找到自己欲望為何物。

因為恐懼,我們反而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迷信移向知識,從懷疑朝往肯定。在疫苗來到但還未爆發時,人們恐懼的是疫苗本身的副作用,爆發以後,疫苗成為了我們的欲望。然而,人類千百年來,最不會處理的不就是自己的欲望嗎?欲望是一種致死般的催逼,全心全靈的拼命爭取,人性中的暴力、憎恨、無理,全浮上臺面。

但我們真的是從恐懼疫苗,到恐懼病毒,繼而欲望疫苗嗎?就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恐懼與欲望的真實(潛意識)對象,都不是我們意識中所想的、以為的那一個。

raw-image

每個人都貪生又怕死

事實上,我們從頭到尾都忠誠地貪生與怕死。一個月前,不打疫苗,貪生怕死;一個月後,去打疫苗,貪生怕死。改變的只是我們手中(意識中)能抓緊的物品,疫苗、副作用、病毒、護目鏡、口罩、酒精......

佛洛伊德說,我們都是精神官能症患者:以逃離方式,追尋原先逃離的物。從懦怯打AZ,到最好一次能打兩劑──貪生怕死面對著現實的打臉時,我們深深的自我嫌惡、自取其辱。然後,有多少夠健康的精神官能症患者能夠承認「我輸了」?面對這些自我嫌惡與羞恥,人們投射到各種可以被怪罪之他人身上,從政府、政黨、市長、議員(當然,有一堆很值得被咎責),到「為何是第一線醫護先打?」、「為何是第二線高風險人士先打?」、「為何......我不能先打」?

精神分析要讓人面對現實,同時善用恐懼。我們的敵人(恐懼)是甚麼、不是甚麼,有很多說法:敵人是不顧人命的政府、是政治操作、是阻撓台灣買疫苗的鄰國、是美國的遲到疫苗、是那些茶室小姐和老伯伯、或是仍然不戴口罩的防疫破口......敵人,是我們自己?說真的,如果疫苗就是遲到或貨不夠,我們的欲望能先轉往別處,先去欲望足夠的糧食、欲望能居家工作、欲望身邊的人都注重衛生,不做防疫破口嗎?──我們仍然在面對人性的貪生怕死,但至少不會只有疫苗一事值得欲望,並因為打不到疫苗,就被恐懼淹沒。

上述所說的無法對恐懼與欲望作出位移與調整,可謂是一種「行動機械的癱瘓」(the paralysis of our machinery of motion),而精神分析師Reik更早也更深入地指出,這不是由恐懼造成的,而是恐懼的原始元素:震驚(shock)造成的[2]。

震驚是更為簡單(就是嚇到了)、更不確定(所以能做些甚麼?!)、也更暴烈(下台!誰不給我疫苗的都給我下台!)情感。

「震驚是對突襲我們的事物的情緒反應; 恐懼,則是我們對帶有威脅的事物的反應。」(Shock is the emotional reaction to something that bursts in upon us; fear, the reaction to something that comes with a menace.)(1948, p.495)

即使五月中旬至今已經半個多月,但我們許多台灣人仍處於「震驚」之中,只能機械化的反應,不知道接下來的日子要如何過。是的,不少個案都表達出一種「計劃都泡湯了!未來會變怎樣,我完全不知道!」,這不是恐懼,不是被威脅,而是嚇呆了,在震驚中癱瘓。

那麼,如果「恐懼」和「欲望」是一組的,那「震驚」是不是應該和「死執」是一組?人們機械化的消毒、機械化的要疫苗、機械化的指責路邊吃飯的做工人......那是一種比強迫症還要往死裡去的執念。

因此,我認為在精神分析的觀點下,真正的社會療療或心理撫慰,也許不是往「恐懼、分裂、理想化、滿足欲望」那類的思考方向走,而是先處理這個讓行動機械癱瘓的「震驚」。

raw-image

震驚的家庭效應

那同樣,在5月35日,我們認為受壓迫的人民居然在看到歷史文件時,仍然認同和保護一個暴力的政權,一定是有甚麼「分裂、理想化、恐懼、對攻擊者的認同」之類的防衛。但事情並不必然這麼簡單,因為在一個家庭裡,有的小孩受暴、有的小孩過很好、有的過很好的小孩知道有人受暴,然而,也有過很好的小孩從來不知道有人受暴。

對那些在家裡過很好,又從來不知道有人受暴的小孩來說,當有人試著告訴他們真相時,我們以為他們能夠明認是非黑白,但其實他們第一個反應是「震驚」,是「行動機械的癱瘓」。真相,等同病毒,他們只想要一劑疫苗,不論哪一國哪個品牌,來對抗這種震驚。

震驚可以延續很久,且一直卡在這情感狀態之中。記得有一位男士,他的爸爸是家裡長子(大伯),他一直以爸爸的成就為傲,並當個小少爺。但後來家族風暴,親戚們終於不忍了,來算舊賬,這也是男士第一次聽各位親戚對自己爸爸的真實態度,「貪錢,、自私鬼、公器私用、借錢不還、偷偷把一些家族財產轉到自己名下...」,他震驚不已,無法反應,說不出半句話來反駁──親戚們以為小孩會比較明白事理,至少對父親的感受會有所動搖──然而,一個星期過去,一切如常,他爸爸仍是他的偶像。

震驚之下,人們來不及恐懼,更說不出欲望,5月35日的真相,對很多人而言就是震驚的武漢肺炎病毒爆發,只要情緒過了,甚麼都不用處理,一切如舊。

raw-image

[1] Phillips, A. (1995). Fear and exper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Reik, T. (1948). Listening with the third ear. Farrar, Straus and Company.

※歡迎去我的臉書專頁文章平臺逛逛;若有心理諮商與相關疑問,可電郵給我或聯絡工作診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1.3K會員
181內容數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2025/04/15
心理師反思人類心理演化的不完美,探討童年經驗對人格發展的影響,並以依戀理論解釋心理治療的長遠效益。文章結合生物演化、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觀點,闡述人類心理的脆弱與韌性,以及情感經驗在生命意義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4/15
心理師反思人類心理演化的不完美,探討童年經驗對人格發展的影響,並以依戀理論解釋心理治療的長遠效益。文章結合生物演化、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觀點,闡述人類心理的脆弱與韌性,以及情感經驗在生命意義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3/24
藉由動畫《吉伊卡哇》與《風之谷》的對比,探討吉伊卡哇的世界觀,以及角色在「夠好的環境」中如何面對挫折與成長,並分析友誼在克服創傷與個體差異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3/24
藉由動畫《吉伊卡哇》與《風之谷》的對比,探討吉伊卡哇的世界觀,以及角色在「夠好的環境」中如何面對挫折與成長,並分析友誼在克服創傷與個體差異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3/09
《風之谷》不只是一部動畫電影,更像是人類心靈的地圖。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將腐海比喻為創傷後的心靈缺陷,王蟲則為心理防衛機制。各種簡化的療癒方法如同火與槍,難以治本。真正的療癒在於與創傷共存,在「假我」的防衛下,尋找到「真我」的重新萌芽。
Thumbnail
2025/03/09
《風之谷》不只是一部動畫電影,更像是人類心靈的地圖。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將腐海比喻為創傷後的心靈缺陷,王蟲則為心理防衛機制。各種簡化的療癒方法如同火與槍,難以治本。真正的療癒在於與創傷共存,在「假我」的防衛下,尋找到「真我」的重新萌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恐懼深植在我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中,而恐懼又分為「內生」的和「外加」兩種;「內生的恐懼」來自相對正常的事物,「外加的恐懼」則來自外在的事物。然而「恐懼」不見得都是壞的,如果善用「恐懼」,反而可以產生正面的力量,達到善良的結果。 對於這些朋友的低調和心情,我非常瞭解。因為我們在確診時,都曾經惶恐不安。
Thumbnail
恐懼深植在我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中,而恐懼又分為「內生」的和「外加」兩種;「內生的恐懼」來自相對正常的事物,「外加的恐懼」則來自外在的事物。然而「恐懼」不見得都是壞的,如果善用「恐懼」,反而可以產生正面的力量,達到善良的結果。 對於這些朋友的低調和心情,我非常瞭解。因為我們在確診時,都曾經惶恐不安。
Thumbnail
COVID-19肆虐期間,除了「身體」健康以外,「心理」健康議題也備受關注。不論是染疫之後身體不適,病毒直接影響腦部,或者因為擔心感染、經濟困頓,都可能影響心理健康。而在經過一年多來幾波疫情之後,陸續有最新相關研究發表。
Thumbnail
COVID-19肆虐期間,除了「身體」健康以外,「心理」健康議題也備受關注。不論是染疫之後身體不適,病毒直接影響腦部,或者因為擔心感染、經濟困頓,都可能影響心理健康。而在經過一年多來幾波疫情之後,陸續有最新相關研究發表。
Thumbnail
這篇文章原本想過幾天去杜拜時才寫的,因為杜拜沒封關,想去實地看了再寫,但剛剛聽到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馬特市作者 @風翔萬里  打了疫苗後胸悶頭暈,當天就在醫院去世了。 因為這樣,也有其他準備要打疫苗的朋友表示擔心,所以想和大家說一下自己的經驗和想法。 2000年 1月底,我人在北京,朋友問我買口罩
Thumbnail
這篇文章原本想過幾天去杜拜時才寫的,因為杜拜沒封關,想去實地看了再寫,但剛剛聽到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馬特市作者 @風翔萬里  打了疫苗後胸悶頭暈,當天就在醫院去世了。 因為這樣,也有其他準備要打疫苗的朋友表示擔心,所以想和大家說一下自己的經驗和想法。 2000年 1月底,我人在北京,朋友問我買口罩
Thumbnail
看著自己心中從慷慨赴義的堅定心情,轉換到擔心、害怕的緊張情緒,最後卻又有點自大的期待,再來經驗著副作用的不舒服,心中覺得有趣,這就是我,這就是當我面對疫苗這件事的心路歷程,我接納、我欣賞,因為我與自己在一起
Thumbnail
看著自己心中從慷慨赴義的堅定心情,轉換到擔心、害怕的緊張情緒,最後卻又有點自大的期待,再來經驗著副作用的不舒服,心中覺得有趣,這就是我,這就是當我面對疫苗這件事的心路歷程,我接納、我欣賞,因為我與自己在一起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COVID-19疫情嚴重影響臺灣,經歷一個多月自我防疫管理,第一波的急性心理反應開始緩解,伴隨而來的是第二波的長期心理衝擊,「持續保持希望」六個字已經無法解決問題。COVID-19就像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我們對自身的理解,看見與安頓自己是解除疫情焦慮的唯一方法。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COVID-19疫情嚴重影響臺灣,經歷一個多月自我防疫管理,第一波的急性心理反應開始緩解,伴隨而來的是第二波的長期心理衝擊,「持續保持希望」六個字已經無法解決問題。COVID-19就像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我們對自身的理解,看見與安頓自己是解除疫情焦慮的唯一方法。
Thumbnail
在一開始,作為心理師的我也是懦弱的。本土疫情還未爆發,即使台灣已經有AZ疫苗了,但看到一些相關報導,大大小小的副作用,許多朋友都說「又不是有疫情,不急著打吧?」,我也這樣想,不打反而免受副作用的驚嚇。 在4月、5月上旬的日子,武漢肺炎病毒並不是一般市民「恐懼」(fear)的對象,因為它還未真實地在台
Thumbnail
在一開始,作為心理師的我也是懦弱的。本土疫情還未爆發,即使台灣已經有AZ疫苗了,但看到一些相關報導,大大小小的副作用,許多朋友都說「又不是有疫情,不急著打吧?」,我也這樣想,不打反而免受副作用的驚嚇。 在4月、5月上旬的日子,武漢肺炎病毒並不是一般市民「恐懼」(fear)的對象,因為它還未真實地在台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