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警戒下的如願線上,為什麼我們仍然《在一起孤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隨著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公司改為居家上班、學校遠端上課,我們從原先線上、線下交替且並存的生活,改為只能線上。社交恐懼、網路成癮者彷彿找到合理依傍的浮木,但為什麼我們更加不快樂?
英國面對疫情,在2020年3月~2021年1月實施了三次封城,近期英國國家學術院發表「疫情長期社會影響報告」(THE COVID DECADE Understanding the long-term societal impacts of COVID-19),其中針對7,000位父母或家庭照護者的情緒調查顯示,情緒、焦慮或注意力困難皆在封城時的6月出現高峰,孩童有心理狀況必須就醫者,也成長了35%。而不論是年輕或老年人,回顧2020年4月~5月的孤獨感受,都相較以往顯著上升,尤以16~24歲最多,中位數從8%成長至50%。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於《在一起孤獨》這本書中,分析了兩項「人性化」科技:機器人與網路。撇開人工智慧是否能取代人類的討論,網路確實成了疫情下必須保持社交距離的救星。包含電子圍籬監控人流狀況;遠端的課程教學、視訊開會,還有維繫情感的社交工具。
但事實上早在病毒來臨前,我們就已將與人連結的重心,轉向網路了。
書中提出的疑問包含:科技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但是否讓我們害怕交流?我們對科技的期待日漸增高,是否導致對彼此的期待日漸降低?最誠懇的敘述莫過於:“constant connection ,but alone together.”(在網路世界我們看似無時無刻的聯繫,但卻更加孤寂)。
科技雖來自人性,但卻隨著其發展漸漸主導人性。在實體聚餐中我們有一部分時間盯著螢幕,或在對方侃侃而談時,餘光感受到桌上手機正在召喚。身體在場但心卻在別處,戴上耳機、滑開螢幕就能進入他方,所以共時性下已不再有純正無雜質的地方。我們倡議儀式感,也只因真實互動容易被暫停,所以以清場姿態立定一段不被打擾的時刻。
photo from:博客來
作者指出網路使人期待「零失和」的溝通,我們可以在對話框前再三斟酌字句再按下送出,對於不滿意的論述還能選擇收回,且無論是交談的內容、時機,甚至終止方式,都有較高的掌控力。而若將這樣的標準套用在真實的與人互動,對方的一時語塞、言不及義、毫無刺點的平凡故事,似乎都變得難以忍受,但完美的對話,真的能導向完美的關係?Line群組淪為單向執意分享資訊的平台,也更弱化了與人交流最重要的傾聽。
不可否說,今天我們登入社群網站、更新狀態,都不只是輔助溝通需要、補足現實生活中的交談,而是為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如Instagram限時動態結合了想和他人聊天(私訊回覆)及經營自己形象(完全公開); 向同溫層提問、抱怨也讓我們輕易外化問題而非檢視問題。過往我們披荊斬棘進入網路世界,現在倒轉為拿著手機,才有勇氣進入真實叢林世界。
書名點出的孤獨,包含我們密切相處仍然孤獨,以及我們似乎無法自處。作者分析,青少年在9~13歲拿到手機,且被要求必須接爸媽電話後,也意味著他們沒有獨處的權利(和能力)。人願意讓渡自由進入Mark Poster超級圓形監獄為之監控,訊息的通知提醒著你的網路第二身分,人變得要有充分理由才能獨處。
當我們產生情緒:思念、憤怒、嫉妒、渴望擁有……,它的對象都是人,暫時用話外之音如網路短片麻痺自己、不正視源頭,可能結果會更感空洞。這也回到書中的另一命題,與機器人互動可以取代與人嗎?作者的回答是,關係、作伴都不該被簡化成與某樣東西互動來討論,而機器人之所以無法被稱為人,也是因為他終究無法如人一般理解人,網路亦然。
avatar-img
14會員
21內容數
用一本書,回應一個社會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ggy J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5月19日德州州長簽署美國至今最嚴格的墮胎法案:胎兒被偵測出心跳(通常是6週後)即禁止墮胎,開放民眾、甚至德州以外居民皆可控告,而執行墮胎手術的醫生、協助墮胎過程者都可能成為被吿。如今子宮在多方殖民者角逐後,又倒退回墮胎權元年,成為街坊鄰居也能置喙的公領域。
疫情指揮中心公開因篩檢超量的校正回歸確診個案數後,當日Google Trend「校正回歸」一詞搜尋量達50萬,縱使中央及地方首長在直播中說明回補用意,新聞媒體也指出日本、英國等國家面對量能超載時,也用相同作法處理時間差、監測疫情走向,面對陌生新詞,不願了解與撻伐聲仍遍地四起,更有蓋牌、隱匿疫情之說。
前些日子,壽司店行銷活動將創意動到更改名字身上,名字內有鮭魚即能免費享用,因而掀起姓名受之於父母、改名違背孝道、現在年輕人草率、荒誕等批判。姓名往往指涉著一個人,但當更改名字,甚至失去名字,與人之間的連結就消失了嗎?
5月19日德州州長簽署美國至今最嚴格的墮胎法案:胎兒被偵測出心跳(通常是6週後)即禁止墮胎,開放民眾、甚至德州以外居民皆可控告,而執行墮胎手術的醫生、協助墮胎過程者都可能成為被吿。如今子宮在多方殖民者角逐後,又倒退回墮胎權元年,成為街坊鄰居也能置喙的公領域。
疫情指揮中心公開因篩檢超量的校正回歸確診個案數後,當日Google Trend「校正回歸」一詞搜尋量達50萬,縱使中央及地方首長在直播中說明回補用意,新聞媒體也指出日本、英國等國家面對量能超載時,也用相同作法處理時間差、監測疫情走向,面對陌生新詞,不願了解與撻伐聲仍遍地四起,更有蓋牌、隱匿疫情之說。
前些日子,壽司店行銷活動將創意動到更改名字身上,名字內有鮭魚即能免費享用,因而掀起姓名受之於父母、改名違背孝道、現在年輕人草率、荒誕等批判。姓名往往指涉著一個人,但當更改名字,甚至失去名字,與人之間的連結就消失了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知道為什麼自己總是容易「焦慮」且有越來越持續慢性的跡象嗎? 在眾多說法中,不可忽視的是「手機」的發明–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全年無休的超連結世界,誰都可以隨時用訊息、電話或視訊和我們聯絡。尤其是自新冠疫情以來,在家工作運作模式更是把家和公司最後的物理距離消滅了。我們必須全天候隨時待命,不管是在
Thumbnail
分析中提到科技的迅速發展,如何改變我們對孤獨的理解及應對方式。。從電影《愛情不用翻譯》和《雲端情人》的角色互動,反思人類與AI的情感關係,討論AI是否只是暫時的慰藉還是真正的陪伴。研究顯示,已有產品如Replika幫助用戶減輕社交焦慮,但也引發了對人類情感與AI互動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疫情模式】   疫情期間,讓很多人的「社交」生活都得完全暫停,但對原本就經常獨處、一整天都不會跟人講到話的我來說,卻是幾乎沒啥感覺。   2014年退休後的我,經常上網到半夜,因此睡到自然醒也就準備吃午餐了,每天也最多只會有一個「外出」行程。   2020疫情最緊急時,所有人的「外出」行程幾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研究教授 Sherry Turkle 在她的代表作《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當中談到:孤獨是艱難的,然而孤獨也是必要的。 在數位時代下,很多人常感受到的兩大矛盾。孤獨對人有益,但現代人不會獨處;未來難以預測,於是不再相信未來。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在居家隔離的日子中,我們習慣性地減少了與陌生人的交流,缺少了外界的各種聲音。然而,這樣的安靜反而讓我感到孤單與害怕。因此,我希望能趁著現在,重新與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取得聯繫,並重新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讓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充實自己的生活。
在網路、社群媒體如此發達,讓我們越來越不會與人面對面交談、相處,我們反而面對電腦、手機時更為自在,也更為熟悉。網路的發展本是要讓大家的距離更加靠近,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來與人接流,但反而我們和彼此的關係卻在倒退,網路的速度這麼快、社會的步調如此匆忙讓我們的情誼在快速中無法累積、無法更靠近,甚至更疏離。
Thumbnail
身處在這個虛擬連結的網絡中,我們或許擁有了更多表面上的「朋友」,但內心的孤獨感卻愈發濃厚。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知道為什麼自己總是容易「焦慮」且有越來越持續慢性的跡象嗎? 在眾多說法中,不可忽視的是「手機」的發明–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全年無休的超連結世界,誰都可以隨時用訊息、電話或視訊和我們聯絡。尤其是自新冠疫情以來,在家工作運作模式更是把家和公司最後的物理距離消滅了。我們必須全天候隨時待命,不管是在
Thumbnail
分析中提到科技的迅速發展,如何改變我們對孤獨的理解及應對方式。。從電影《愛情不用翻譯》和《雲端情人》的角色互動,反思人類與AI的情感關係,討論AI是否只是暫時的慰藉還是真正的陪伴。研究顯示,已有產品如Replika幫助用戶減輕社交焦慮,但也引發了對人類情感與AI互動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疫情模式】   疫情期間,讓很多人的「社交」生活都得完全暫停,但對原本就經常獨處、一整天都不會跟人講到話的我來說,卻是幾乎沒啥感覺。   2014年退休後的我,經常上網到半夜,因此睡到自然醒也就準備吃午餐了,每天也最多只會有一個「外出」行程。   2020疫情最緊急時,所有人的「外出」行程幾
Thumbnail
在《孤獨社會》一書中,作者三浦展深入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的孤獨現象,並將其稱為「孤單社會」。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是,數位技術的發展雖然拉近了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距離,但卻在現實中加劇了人際關係的疏離。本文將觀察和描述技術發展如何影響人際互動,並探討我們如何在數位時代面對孤獨的挑戰。
Thumbnail
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研究教授 Sherry Turkle 在她的代表作《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當中談到:孤獨是艱難的,然而孤獨也是必要的。 在數位時代下,很多人常感受到的兩大矛盾。孤獨對人有益,但現代人不會獨處;未來難以預測,於是不再相信未來。
社群,臉書,群組,現代人無法割捨使用網路,現實世界許多爆表壓力和傷痛,包袱,在個體資料的保護機制和虛擬世界中,心靈最脆弱或真實面得已盡情釋放;即時對話反饋和虛擬人設,初期的心裡缺損角落滿足感十足後,方便性和個人化,現代人沉溺網路成為鍵盤手,幾乎是日常與不可逃避的事了。 然而心存善良,沒有評估文字風
Thumbnail
在居家隔離的日子中,我們習慣性地減少了與陌生人的交流,缺少了外界的各種聲音。然而,這樣的安靜反而讓我感到孤單與害怕。因此,我希望能趁著現在,重新與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取得聯繫,並重新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讓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充實自己的生活。
在網路、社群媒體如此發達,讓我們越來越不會與人面對面交談、相處,我們反而面對電腦、手機時更為自在,也更為熟悉。網路的發展本是要讓大家的距離更加靠近,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來與人接流,但反而我們和彼此的關係卻在倒退,網路的速度這麼快、社會的步調如此匆忙讓我們的情誼在快速中無法累積、無法更靠近,甚至更疏離。
Thumbnail
身處在這個虛擬連結的網絡中,我們或許擁有了更多表面上的「朋友」,但內心的孤獨感卻愈發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