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感到情感錯亂的食糧教育

2021/09/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日本教育似乎一直以來有這樣的教育傾向,冠上看似科學、亮麗的名稱「食糧教育」,便把錯亂的情感和價值觀包裝成高尚的教育。
這無關乎是否殺動物很殘忍或是應不應該知道食物特別是肉類的來源。而在於,我們對待殺害適切的態度。
之所以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情感錯亂,因為它把正向情感跟殺害做了一個連結。一開始,以友善、呵護、愛護的正向情感方式養育豬隻,這跟以前在農家養豬是不同的,農家幾乎只把豬或豢養動物當成是財產,或至少不會鼓勵或傾向於把豢養動物當成陪伴動物那樣的情感投射。雖然不排除有許多以前的農人對眷養動物有情感,但是至始至終那個角色都是很明確的。如果農人最後對動物產生了情感,也可能最後選擇不殺害,或是逼不得已時也會用賣掉的方式,無法親自屠殺。比較不會是一開始就存著「我打算溫柔地殺死你」的心。
這跟在日本課堂當中,養了一隻豬隻,在小孩培養起情感後卻又要殺害牠是非常不一樣的背景條件。這個背景裡不存在生存的壓力、非常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更重要的是,它的教育結果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和價值觀呢?變成一個人可以同時「真誠」地對待一個對象好、愛他,但是在需要犧牲殺害他的時候,也能不衝突、不猶豫、不掙扎地,或者馬上就能有合理理由地犧牲、殺害他。因為被教育的結果,會把殺害犧牲以正向感謝的方式連結,卻忽略了背後強烈自我利益中心考量的粗暴,以及對象的痛苦。也許現在對象只是動物,然而,如我之前文章的分析,心態是一個運作模式,對象則是很容易突破的界線,一旦有這種心態模式,危急之時,犧牲掉他人也不再會有內心掙扎的糾結。
中性地提供食物的整個生產過程是好的,原因在於它讓我們有充足的資訊去做出選擇,在了解食物背後其實是一條生命的殘忍犧牲之後,也許便更有意願成為素食者。然而,若是在提供食物生產的過程,卻不是只是中性地提供資訊開放對象自由選擇,而是教育「這是必要之惡」、「殺害是無法避免的,必須接受」、「動物本來就應該被吃」,那麼,這幾乎是在合理化殺害、犧牲、殘忍的訓練,且有明顯的我族分際教育。實際上,殺害並非全然必要的,動物也不是生來就是來當食物的,我們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去降低殺害動物和犧牲動物,我們還可以藉由這個過程去看到人類沙文主義是何其地傲慢。但是如果在揭露的過程當中,把殺害的結果定義成不可避免的結局,那麼,過程更像是洗腦而不是資訊的呈現。
人的可貴,在於能感同身受的不忍人之心。不只對待他人,對待其他有情,也能以這種仁慈的心,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特質。這樣的不忍人之心,讓世界能是一個讓人覺得安心溫暖的世界,因為我知道我痛苦的時候,對方也能感同身受來幫助我,而不是在我痛苦的時候,還要擔心別人會來把我犧牲掉,甚至溫柔地告訴我這是沒辦法的,這多麼令人毛骨悚然。輕易地把殺害、犧牲其他生命當成是「必要之惡」、「沒辦法」的教育,等於是在阻斷這種不忍人之心的同理、同情能力。這樣的世界讓人安心嗎?
請傾聽心的聲音。幼童自然而然因朝夕照顧的動物被殺害而感到傷心、殘忍,這是自然而然流露的同情心,何以要教育他們硬起心腸來不去感受內心的同情情感呢?
原始資料: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amp/story/8664/5523856
    書蠹子
    書蠹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