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防疫宅居的生活儀式感:不只「去做」,還有「不做」

再談防疫宅居的生活儀式感:不只「去做」,還有「不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之前我寫過一篇關於防疫宅居需要來點儀式感,其實我曾因決定要去做這個、那個,卻心有餘力不足沒做到,而很挫折地覺得自己魯蛇。後來想想:其實建立生活儀式感可能需要多一點「自我禁止」,也就是刻意在某些時間或地點不做某事的自制力。

去做,很容易!不做,很困難。

我曾經腦波弱被說服去買了一些貴森森的保健補品,有吃有保庇、吃心安催眠自己,最後在家中堆積到過期。同樣有很多保健文章也會提醒人們飲食要油、鹽、糖,這對我來說卻相對難做到,總會克制不了口腹之慾、明知故犯、自暴自棄到放棄治療(所以我真不是聖人)。又像是被告知飲食第一原則應該:「餓了就吃」,這對我來說很簡單(我不餓也可以照三餐吃啊)!但是第二原則「不餓了(七八分飽)就不繼續吃」卻好難!!!我之前曾是「其實飽了還在吃」,甚至是「很撐了卻繼續吃」,然後把自己養得超大隻!(先跳到結局暴雷一下:我現在比之前最頹廢時瘦了將近20公斤!有沒有很勵志啊!?傲嬌笑~)

放任自己一直吃,很容易。自我禁止飲食卻很難,但當自己決定不要一直吃的時候,會讓可以吃的時刻變得更珍貴。所謂的自制,就是沒人把刀架我脖子上逼我、是我自己下定決心要讓那些「不可以」來對比出「可以」的難得,不然許多美好可能被我們輕看為理所當然、沒啥稀罕。

也不過是一個月之前的那些靜好歲月裡,週末出遊的快樂是來自於週間的不能。假日下廚大展身手的趣味,是來自於平常的不能。生日吃蛋糕很開心,也是因為平常不會吃。週末整天窩在家裡耍廢睡到自然醒覺得很爽,也是因為週間的不可以。

現在全台進入三級防疫期間,為了救台灣疫情而全民變阿宅:週末不能出遊、常常自己煮飯、週間週末都困居斗室。這時候要如何區分平日與假日?我就是在生活儀式感中自我禁止、試著週間不去做那些假日才做的事情,儀式感就會油然而生。

我自禁哪些事來營造儀式感?

大家悶在家到今天剛好滿一個月了!在這個月裡,我每天自己弄個簡單清淡的早午餐、喝杯手沖黑咖啡,晚餐則吃更少。下午茶時間只喝無糖紅茶、一小片餅乾。白天工作、晚上休息。當感覺嘴饞,很想大吃大喝或吃甜食的時候,就安撫自己「等假日就可以了」!這樣想,會讓工作日的清教徒式飲食有辦法撐下去。

一到週末,哇哈哈!早上我改吃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麵包或蔥油餅、韭菜盒子、水煎包等來當早餐,配上一杯加奶加糖的拿鐵咖啡、有時是甜滋滋的豆漿或奶茶。午晚餐就叫外送,吃吃平常不會吃的大餐,順便幫忙自己喜歡的愛店,讓他們別在疫情中倒閉。

raw-image

假日就會在我的FB、IG出現牛排、披薩、炸雞排、鍋貼、泡麵...(真是要多垃圾就有多垃圾),至於下午茶呢?就盡情享用蛋糕、鬆餅、肉桂捲、泡芙、蛋塔、巧克力、蘋果派、甜甜圈等,再配上珍珠奶茶、木瓜牛奶、果汁、可樂等,還會用特別的杯盤餐具等擺盤佈置一番,有夠寵膩自己!這一切就是為了告訴自己:今天是假日!

另外,我是好奇寶寶,追劇就會想要追根究柢一口氣追到大結局揭曉、玩遊戲就要解了任務或過了關才肯罷休,所以若放任自己在週間追集數很多的長劇、玩有情節的SLG遊戲(Strategy Game)或AVG遊戲,那就是自找罪受!因為會廢寢忘食,很不利於工作 (所以請不要再說我自制力有多好),但是假日就可以肆無忌憚放心追劇、玩遊戲了!最近幾年我的工作因為常常會被排在週末,碰到這種狀況,我就會在週間盡量挪出一兩天好好補假玩耍一番了!

所以若看到我週間曬美食,那是我的假日OK? Happy Weekend!


★【本文准許讀者分享網址連結,但文章內容未經本人授權,請勿轉載 】

avatar-img
路萬里的沙龍
12會員
4內容數
送走新冠肺炎登場的2020年、期待新年會更好時,未料等著我的2021在台灣發生更嚴重的疫情,甚至進入三級警戒宅居生活。我是兩千多萬台灣人中平凡的一個,卻過上了一個我這輩子最不平常的劇變生活。窩在家工作之餘,休閒時不能像往日般常常往外跑,而追劇玩遊戲又太空虛、朋友們又只能聽到聲音看到頭像,那就透過文字來自娛娛人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路萬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新冠肺炎疫苗的議題其中一個聳動的標題叫做「把全台灣人民當作白老鼠」。        我當白老鼠很久了!不但自願、還心存感激。現在成效如何?副作用怎樣?那我接受高端疫苗OK嗎?說不害怕,是騙人的。但,有時候明明很怕一件事,卻仍然去做,是因為:不去做的話,會發生更不願意見到的後果。
Happy Friday漸淡,Blue Monday殺傷力也弱了!宅居工作很容易讓時間河流得無聲無息、失了邊際、不知今夕何夕,所以我需要刻意加點儀式感。我的儀式感可以分三種:1.在固定「時間」做特定的事,2.在固定的「地點」做特定的事,3.在固定的事項前後(程序)做特定的事。
        我還不是極簡主義者,未來也許也不會是,因為我無法斷捨離到六親不認,但是疫情宅居中的我,看見囤積症的禍果,需要努力先當個「微簡主義」者。       
       新冠肺炎疫苗的議題其中一個聳動的標題叫做「把全台灣人民當作白老鼠」。        我當白老鼠很久了!不但自願、還心存感激。現在成效如何?副作用怎樣?那我接受高端疫苗OK嗎?說不害怕,是騙人的。但,有時候明明很怕一件事,卻仍然去做,是因為:不去做的話,會發生更不願意見到的後果。
Happy Friday漸淡,Blue Monday殺傷力也弱了!宅居工作很容易讓時間河流得無聲無息、失了邊際、不知今夕何夕,所以我需要刻意加點儀式感。我的儀式感可以分三種:1.在固定「時間」做特定的事,2.在固定的「地點」做特定的事,3.在固定的事項前後(程序)做特定的事。
        我還不是極簡主義者,未來也許也不會是,因為我無法斷捨離到六親不認,但是疫情宅居中的我,看見囤積症的禍果,需要努力先當個「微簡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