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OUTPUT 最高學以致用法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緣起:這是一段我努力咀嚼文獻、整理資料/分析、遇到問題/解決、最後產出成學術論文的時間,在我漸漸感到學術耕耘的樂趣的同時,也很想要囫圇吞棗、用最快速度擺脫這一切,看到這一套兩本的《INPUT》和《OUTPUT》,不免被書封的廣告語暗示了,在想、在這in & out的過程裡,會不會是我邁向人生高點,尋求人生意義的一個階段呢?

摘要:作者是日本的一位精神科醫師,我第一次聽到他並且閱讀他的書,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他的文字與影音(部落格、youtube、書、工作坊、演講等)都貫穿一個願景——希望藉由普遍分享精神科和心理學的知識,來幫助人理解自己、走過情緒的低谷與風暴,可以說,他大量的書寫和分享,幾乎是在做心理衛教,這是我在醫院實習的時候,很喜歡做的一項工作,我很想觀摩他怎麼做,還有他如何剪裁所分享的內容。《OUTPUT》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先談“輸出”的定義、基本的原則以及好處,接下來的三個部分就是大量的實務技巧,有「說」、「寫」與「做」,最後一部份則是綜合濃縮前面的內容,作者再次分享他最常做的幾個方式。

每個部分,我提一個對我而言的新知識或重點。「說」,我想談提問。作者推崇提問的功效,也肯定當聽眾可以提問,表示所吸收的知識與個體產生互動,我個人也從某個階段開始,期許自己在每次的討論、課程、演講甚或研討會,都要提出一個問題或想法,有時候實在是沒有什麼感覺,就談很實際的建議。如果今天是一個新知識或陌生領域,有點難做到這點,如果我在這個學門沈浸一段時間,並且參與實作,同時具備in & out的歷程,要能提問,就變得容易些。

「寫」,作者談了很多,大量的寫、快速的寫、任何時間的寫,這些內容,與我長時間倚賴文字所領悟的道理差不多,但作者教了我一件事、我以前並不知道,就是word的大綱模式!! 他教讀者,當需要製作簡報的時候,如何在短時間內製作出內容豐富且架構完整的投影片,我以為是時間換取內容,坐的越久、可以產出的越多,原來,他不是一開始就坐在電腦前做ppt,而是透過紙筆書寫,搜集靈感與整理內容,之後透過word先成篇,再藉由大綱模式,轉成每一張簡報的綱要,有了骨幹,之後再逐一添加血肉,逐張雕塑。

「做」,作者很鼓勵大家起而行,特別是說,唯有透過真的做了,才能鼓勵你繼續做下去。每個人面對如何開始,都有或多或少的困難,我感覺作者沒有在「動機」上著墨太多,而是提出一個關鍵的文獻,也就是說,當你感到開始很困難的時候,你必須勉強自己起碼開始五分鐘,在大腦經過五分鐘的激勵後,會得到回饋,從而支持你繼續下去。天冷時,需要熱車,當汽車已經發動的時候,引擎熱到足以啟動,只是時間問題,所以,當我們對於開始感到困難時,我們能做的唯有開始。

Now, or never~~ Let’s try it!!

【基本資料】
[書名] 最高學以致用法
[作者] 樺澤紫苑 [譯者] 賴郁婷
[裝訂] 平裝 [頁數] 269
[出版] 春天出版國際 [初版] 2020.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Quuut的沙龍
14會員
21內容數
Quuut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30
奧運賽事期間,比賽接踵而來,一場接著一場,我是桌球大外行,能追到球就不錯了,很難細看選手的戰略、技巧或特色,但還是想談一下前天看莊智淵打16強的一些聯想。
Thumbnail
2021/07/30
奧運賽事期間,比賽接踵而來,一場接著一場,我是桌球大外行,能追到球就不錯了,很難細看選手的戰略、技巧或特色,但還是想談一下前天看莊智淵打16強的一些聯想。
Thumbnail
2021/07/27
(微雷)。 這是一部2017的影集,目前在netflix播到第四季,好評不斷,也頻頻獲得各種獎項加持,即將在八月初迎來第五季。故事的走向和整個影集的生命呈現內外平行、相互呼應的感覺,故事在前兩季是第一樁搶案,一個段落,而影集在西班牙本國播完第二季之後,因為不被看好,面臨停播。
Thumbnail
2021/07/27
(微雷)。 這是一部2017的影集,目前在netflix播到第四季,好評不斷,也頻頻獲得各種獎項加持,即將在八月初迎來第五季。故事的走向和整個影集的生命呈現內外平行、相互呼應的感覺,故事在前兩季是第一樁搶案,一個段落,而影集在西班牙本國播完第二季之後,因為不被看好,面臨停播。
Thumbnail
2021/07/26
開始之前,想了一下,「我到底要從哪裡入手談這部我正在追的劇?」「而且、我可能不只談一次?」我回顧方格子主編的類群指引,編輯建議我們盡量不要只是介紹劇情、描述情節,以爆雷為樂(誤),若可以分析劇情鋪陳手法、角色情感個性,進一步帶到社會文化的思考,相關的可能議題,我進一步延伸,若我們因此有各種聯想、連
Thumbnail
2021/07/26
開始之前,想了一下,「我到底要從哪裡入手談這部我正在追的劇?」「而且、我可能不只談一次?」我回顧方格子主編的類群指引,編輯建議我們盡量不要只是介紹劇情、描述情節,以爆雷為樂(誤),若可以分析劇情鋪陳手法、角色情感個性,進一步帶到社會文化的思考,相關的可能議題,我進一步延伸,若我們因此有各種聯想、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原先看到書名以為這也是一本千篇一律的工具書,但認真讀完後才發現這本跟以往的大道理工具書不太一樣,一般類似書籍可能比較多在於用一個作者遇到的故事情境(可能還是掰的)套入他所教導的公式回應/執行,但這本書比較特別的是他是"真"工具書,把每種主題各自拆成一小節,當你要用的時候回去翻目錄就能很快地找到。
Thumbnail
原先看到書名以為這也是一本千篇一律的工具書,但認真讀完後才發現這本跟以往的大道理工具書不太一樣,一般類似書籍可能比較多在於用一個作者遇到的故事情境(可能還是掰的)套入他所教導的公式回應/執行,但這本書比較特別的是他是"真"工具書,把每種主題各自拆成一小節,當你要用的時候回去翻目錄就能很快地找到。
Thumbnail
輸入的材料要經過消化才能輸出
Thumbnail
輸入的材料要經過消化才能輸出
Thumbnail
為何會選擇這一本書 1)因過往學習並不成巧,經常讀不進腦子。 2)於是嘗試尋找方法解決問題 3)在書中學習到輸入及輸出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自己。 因為來年會開始學士課程,這其實並不是我從小到大的夢想,因為一直對讀書不是有太大興趣,小時候平躺完成中五課程,就像平常人一樣投入工作。 直至2020年,因工
Thumbnail
為何會選擇這一本書 1)因過往學習並不成巧,經常讀不進腦子。 2)於是嘗試尋找方法解決問題 3)在書中學習到輸入及輸出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自己。 因為來年會開始學士課程,這其實並不是我從小到大的夢想,因為一直對讀書不是有太大興趣,小時候平躺完成中五課程,就像平常人一樣投入工作。 直至2020年,因工
Thumbnail
因為疫情衝擊生活和工作,為了有更多生涯選擇,有段時間我嘗試在工作的空檔抓緊時間閱讀、或是一邊做家務時一邊聽線上課,可是感覺花了很多時間心力學習新知生活卻沒有什麼變化,也不知道自己學到的內容可以怎麼應用?腦袋塞了滿滿的資訊想法,可心卻是空落落的沒有滿足感。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最高學以致用法讓我學會
Thumbnail
因為疫情衝擊生活和工作,為了有更多生涯選擇,有段時間我嘗試在工作的空檔抓緊時間閱讀、或是一邊做家務時一邊聽線上課,可是感覺花了很多時間心力學習新知生活卻沒有什麼變化,也不知道自己學到的內容可以怎麼應用?腦袋塞了滿滿的資訊想法,可心卻是空落落的沒有滿足感。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最高學以致用法讓我學會
Thumbnail
最近重新閱讀了一本書-《OUTPUT 最高學以致用法》,這本書前前後後看了幾次,直到最近這一次的閱讀,才可以算是發掘到書中奧妙。 1.留下記憶。 2.改變行動。 3.改變現實狀況 4.獲得自我成長。 5.變快樂。 6.獲得壓倒性正面結果。 以下是我個人的想法:
Thumbnail
最近重新閱讀了一本書-《OUTPUT 最高學以致用法》,這本書前前後後看了幾次,直到最近這一次的閱讀,才可以算是發掘到書中奧妙。 1.留下記憶。 2.改變行動。 3.改變現實狀況 4.獲得自我成長。 5.變快樂。 6.獲得壓倒性正面結果。 以下是我個人的想法:
Thumbnail
如果能讓輸入和輸出達到平衡,我們的生命將會有爆炸性的成長!
Thumbnail
如果能讓輸入和輸出達到平衡,我們的生命將會有爆炸性的成長!
Thumbnail
緣起:這是一段我努力咀嚼文獻、整理資料/分析、遇到問題/解決、最後產出成學術論文的時間,在我漸漸感到學術耕耘的樂趣的同時,也很想要囫圇吞棗、用最快速度擺脫這一切,看到這一套兩本的《INPUT》和《OUTPUT》,不免被書封的廣告語暗示了,在想、在這in & out的過程裡,會不會是我邁向人生高點,
Thumbnail
緣起:這是一段我努力咀嚼文獻、整理資料/分析、遇到問題/解決、最後產出成學術論文的時間,在我漸漸感到學術耕耘的樂趣的同時,也很想要囫圇吞棗、用最快速度擺脫這一切,看到這一套兩本的《INPUT》和《OUTPUT》,不免被書封的廣告語暗示了,在想、在這in & out的過程裡,會不會是我邁向人生高點,
Thumbnail
What's output? 輸出的基本法則!  身為一名精神科醫師的作者樺澤紫苑,在每天忙碌的看診之外還要撥時間看書、寫部落格、寫新書和做其它個人交際活動,那麼他究竟是怎麼做到在醫學系畢業多年之後仍然保持每天吸取新知並持續創作的呢?最大的秘訣就是持續不斷的input(輸入)和output(輸出)!
Thumbnail
What's output? 輸出的基本法則!  身為一名精神科醫師的作者樺澤紫苑,在每天忙碌的看診之外還要撥時間看書、寫部落格、寫新書和做其它個人交際活動,那麼他究竟是怎麼做到在醫學系畢業多年之後仍然保持每天吸取新知並持續創作的呢?最大的秘訣就是持續不斷的input(輸入)和output(輸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