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的材料要經過消化才能輸出
之前看了一本書,是樺澤紫苑寫的「OUTPUT 最高學以致用法」。OK,時間已久,我其實記不太起來裡面寫的很多內容了。不過總之樺澤紫苑強調的就是輸出的必要性。
相信大家也一定都聽過教學相長,可能也都體會過這樣的情況,教了人以後,自己對那個東西的認知、理解及內化也會進一步提升成熟。我自己是很習慣想辦法說明的人(特別是跟父母親),所以這樣的經驗並不少見。
例如,當我經營方格子MBTI那個系列時,我每寫完一件,就會有一些新的體悟和認知。實際上從我寫第一篇到現在,我已經有不少推翻自己原先想法,或者是釐清原先不明白東西的經驗。不過壞處就是我對自己現有的認知很沒信心,我會懷疑事後發現自己錯了的可能性,且會想要多收集點資訊再說。
總之,輸出之後會使得輸入的材料被消化,然後進一步轉化為自己的養分。所以反過來說,在輸入的時候就先想著要輸出,腦袋和身體就會被騙,就會主動地開始消化輸入的材料。因此,明明沒有真正實行輸出這件事,卻可以產生一點輸出的效果了。
這就是,以輸出為前提來輸入 的意思。就是想著輸出來輸入,使得輸入的效果和消化都變得更好。
這件事情如下所示,我把他列入想要安裝的APP之一。
具體的作法有,我在念書的時候,就會想著如果我要跟誰說明這件事,我會怎麼說明這個東西呢。如果難以進入狀況的話,可以設定具體人物,然後針對這個人物來說明。畢竟有個真實對象可能比較好想像。不過,沒設定也沒有關係。或者是設定是跟陌生的學生講述這件事。或者是,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告訴自己之後我要教人這個東西喔.........就只要讓身心意識到這件事就好。
這樣一來,身體和腦袋就會得到暗示和刺激,且馬上就會開始消化和編組正在吸收的輸入材料,就我的測試結果,雖然比不上真正輸出的效果,但確實能夠提升輸入消化的效率和成果。
然後也可以實際運行一種半輸出過程。我有養貓,所以這個過程很常發生在清理貓砂的時候,我有時會對著空氣心裡默念講解一個我想釐清的輸入材料。碎碎念的講解完以後,就會更好更有系統的理解這件事。
當然上面只是舉例,我有時也會在搭公車時做這件事,並不限定於是什麼時候。不過,開車的時候還是不要做這件事比較好。還有,上面的作法只是參考,可以有很多種作法。
所以總結一下,大致上就是可以分成這三個層面:
- 1. 實際的輸出 (真的有對象)
- 2. 假設性的輸出 (模擬輸出但沒有對象)
- 3. 假裝自己要輸出來輸入 (在輸入的同時就哄騙身心要輸出)
由於可能不是每個事物都可以獲得機會去輸出,所以2和3是一個自己學習時,有助於幫助自己消化編組輸入材料的方式。
我目前正在持續內化安裝這個項目,特別是針對自己特別想學好的事物,更是會持續間歇性的採取2和3 (因為這個過程可能比一般輸入還久,所以也不會所有輸入過程都採取)。然後,有機會的話,也不會吝於採取1。
承上,我並沒有什麼成就也不算是學習得特別好的人,絕對比不上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們,但這樣實施的結果確實對我有一些助益。所以可以真心的分享這件事情給大家參考,然後再順便完成一次實際的輸出 (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