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馬戲與把戲:辯論不會死(上) 墮落走樣免不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辯論不單是課外活動,更是挑戰權威的遊戲。不得挑戰權威,凡事乖乖雌伏,還稱得上是辯論嗎?

為何稱之為遊戲?可以用莊重嚴肅一點的詞彙嗎?必須是遊戲!廿一世紀20年代了,還是逆我者亡的唐宋元明清嗎?公民稚子月旦世局、評擊時政,不是理應大搖大擺、免於恐懼嗎?為甚麼要承擔比輸掉遊戲更多的後果?

本文談辯論,眼睛盯住的是學界辯論,雖然,學生時代參與辯論比賽,其影響是一生一世。
去年7月,筆者撰寫《這世代‧這辯題 觀察〈2020年亞洲盃中文辯論錦標賽〉》,行文間,擔憂一群華語學子,日後能否在辯論那一刻免於恐懼地發言、繼續享有胡說八道的自由(1)……言猶在耳,局勢丕變,不贅。接近一年後的6月,《立場新聞》刊載一系列專題文章,探討「辯論之死」(以下簡稱《辯論之死》),涵蓋敏感辯題、自設紅線、流亡辯論員等等(2)。筆者細閱專題後,沒有預料中的哀愁或激憤。並非豁達得了然於胸,也不是對辯論失去戀棧,而是內裡拆解辯題及準備答辯的機器頻密開動中,蓋過了情緒。
辯論員的老毛病又發作:「死」?辯論既非生物也不具人格,如何談生論死?不過是「文娛康體活動」而已,何足掛齒?緣何著急在意其生死?
未知有多少圈內人關注這3篇文字?有否因此觸動?
也許,香港新常態下,辯論真的會「必死無疑」,但既已站到台前,辯論員就不能容讓自己啞口無言。這個話題,筆者自己有觀點,寫出來,盼望與其他同道及《辯論之死》的讀者們彼此磨礪。同時間,查閱《眾新聞》創辦成員及「眾說」作者群,瞧見幾位辯論圈內名宿、悍將、老兵的名字,他們才是更佳的筆桿子。爾等小輩,在凌雲健筆面前,誠惶誠恐,冀望能拋磚引玉。

那一門子的辯論如何死掉?

與橋牌、籃球相仿,辯論是一群人的競賽活動,若云「死掉」了,可勉強理解為不可以再一起打籃球玩橋牌,但另一常見的語意,是即使籃球橋牌局照開,但參與者水準、心態均不堪入目,比賽過程充斥偏頗不公,旁人見之聞之,皆搖頭嘆息或嗤之以鼻。雖有活動,卻如失去生命力的儀式,索然無味。
套用在辯論:在可見將來,似乎未見「禁辯」的苗頭,比賽還是可以辦下去的。近年國內院校很進取,中學大學團隊皆空群而出,參與多項大型國際辯論賽事。往績不遜,又是建立國家開放自由形象的好活動,豈會拱手讓人,戛然而止?況且,人才厚厚累積,因緣際會之下,說不定會培植出另一位王滬寧,前復旦大學辯論隊顧問(3),現任政治局常委,被戲稱三朝帝師。
但正如《辯論之死》所言,若比賽說一句話都要畫地自限,深恐踏中只可意會不能明示的紅線;辯題設定時左閃右避,既要逢迎意識形態審查,又要避開「莫須有」嫌疑,最終只會”…淪為什麼都不能討論…”(2)。學界辯論不是廟堂質詢動議,是紙老虎一頭,都要狠狠馴之伏之噤之,明顯是絕辯論之子孫根,閹割之,使下一代馴如羔羊,樂於受宰。辯論這種活動失卻了自由自主,也不能啟迪公民成長,縱使能勉強維持下去,不過「雖生猶死」罷了!

馬戲要不要?把戲會不會?

有沒有人質疑:何必如此執著?
筆者在2017年一篇賽後談中(4),提及對辯論的心態與執著:
“……甚麼心態?那種自視為士大夫、知識份子的精英心態,一言以蔽之,有heart有mission。很囂張、很政治不正確吧?也許有點,更多的是催逼力與責任感。參與大專辯論初期,曾經與隊員討論投身辯論所為何事。辯論固然展示這所院校學生的思考水平,同時表達我們這群「準知識份子」所關切的社會議題,進而躊躇滿志,透過辯論裝備自己,即使做不成蘇秦孟軻,起碼腦袋不含糊,頂天立地,希望日後可以有一點作為。”
“……我們不但關心比賽是否吸引,還有比賽能否帶出話題,讓聽的人開竅,起振聾發聵之效。這些辯論員出賽不一定好看,有機會悶得要命,但當中總有一些人,不甘心辯論淪為花樣表演,會努力注入對社會的關懷。部份辯論員也許資質所限,未必光芒四射,但會主動求取進步,勵精圖治,亦不會把辯論視作玩票性質……”
“……也許比賽依然可觀,但同時亦失去視野,結果可能只懂重重覆覆「環保萬年題」,失去越雷池半步的冒險心態;亦沒有膽量敢為天下先,顛覆原本安安全全的比賽傳統及制度。”
今時今日還秉持這些想法,可謂戇居之極品(「戇居」這個粵語詞彙或可解作愚蠢、笨拙、不通人情世故)。不單戇居,時局凶險,隨時自掘墳墓,主動授人以柄。再加上,辯論若果由挑戰權威、批評時政的「遊戲」,墜落成為如何討好權威、塗脂抹粉的「馬戲」……事已至此,留下來幹甚麼?
話既重且狠,也許刺痛仍留在比賽場地的同道們,但不能忽視辯論有機會被「陰乾」,並趨向「馬戲」之危機。當辯論這種活動不能再觸碰敏感的政治議題,甚至主動避免質疑攻訐社會現狀,進一步與社會關懷脫了鉤,自然退而求其次,追逐口舌之爭。
對,辯論乃口舌之爭。部份參與者思辯才能也許不濟,然而只要肯下點功夫,總有幾位會練就一點兒牙尖嘴利,若再加添一點兒喜劇感、掌握一點兒與現場觀眾互動交流的技巧,就是「辯論達人」了。君不見國內《奇葩說》(5)這類「辯論綜藝節目」,如何紅透半邊天嗎?舌燦蓮花,掌聲雷動,鎂光燈下萬眾矚目……至於莘莘學子起初為甚麼要投入辯論這種活動?為何不睥睨自信,偏要換位思考,深入挖掘社會上不同正、反、中間觀點?Don’t be so serious,who care?
假如往更壞那一個方向推論,辯論員鍛鍊出來的伶牙俐齒,本來可正可反,修煉下去有可能養成替弱者說項、向強權說不的嘴巴。然而時移勢易,紅線禁區處處,產生的效果,就是連一丁點兒知識份子迂腐、傳統俠義心腸、反叛權威等脾性也被馴服、制伏了,剩下來的,恐怕是抽刀向弱者的鐵齒銅牙。若再掌握強化一些問難、駁斥、刁難、誅心等「把戲」,好嘴巴就可以善價而沽,用來助紂為虐。
筆者既驚且懼:輕思辨、重表演、風骨杳,是日後某幾位出色辯論達人的真實寫照。
「……我知道你的行為,你名義上是活的,實際上是死的……」 聖經‧啟示錄3:1 (新漢語譯本)

發言完畢 友方回話

然而,「反方」想回話嗎?正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留意國內多年以來如何開展、經營辯論,只要「懂得」遠離紅線、避開禁區、揣摩上意,還是可以在腳鐐枷鎖下跳舞,也許仍可以很「痛快」(聞一多用語)!暫時失卻了空間,就當作「雖死猶生」吧!和其光,同其塵,面前或許仍有路可走。千方百計讓辯論傳承下去,然後靜候佳音。
「反方」還有甚麼想法?
眼前步履維艱,我想花點心力,站在「反方」一隅,說幾句話。
(也許……待續)
註:
(1)《這世代‧這辯題 觀察〈2020年亞洲盃中文辯論錦標賽〉》 https://vocus.cc/article/5f21a27efd897800014160a0
(2) 《辯論之死(一)(二)(三)》 (立場新聞,1-3/6/2021) https://www.thestandnews.com/辯論之死/
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辯論之死-一-被消失的敏感辯題-香港不再是理想家園-國安法下-辯論比賽還能談甚麼/
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辯論之死-2-兩代辯員的妥協與堅持-國安法下-辯論比賽自設紅線是無可避免/
https://www.thestandnews.com/politics/辯論之死-3-由最佳辯論員-踏足政治到流亡海外-張崑陽-時代愈壞-愈要堅持用文明說服人/
(3) 《獅城舌戰二十年》 (人民網,19/8/2013)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819/c1013-22618506-2.html
(4) 《賽後談:大專辯界質素每況愈下》 https://medium.com/間聞寫誌/賽後談-大專辯界質素每況愈下-9adf68e79a31
(5) 《從校園到網絡掀全球華人思辯風潮》 (亞洲週刊,2015年48期) https://www.yzzk.com/article/details/專題報道%2F2015-48%2F1448509232213%2F從校園到網絡掀全球華人思辯風潮/名家博客/謝夢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1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間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比今天剩下鎗斧威嚇、倚仗鏡頭監控才撐得住的「文化自大」,相去甚遠,夏蟲那可語冰?
昔日「西方/北方」走錯的路,似乎不分軒輊的在「東方」再錯一次。
公務員既不為某強人某政團賣命,也不主動助長民粹,卻應致力於建設及維護制度,為自由民主的基礎秩序付出血汗,這個理應成為公務員共有的supreme principle。
我們是軟柿子,沒有足夠力量阻止Whatsapp跑了,但用戶有腿,仍可以走。
對比今天剩下鎗斧威嚇、倚仗鏡頭監控才撐得住的「文化自大」,相去甚遠,夏蟲那可語冰?
昔日「西方/北方」走錯的路,似乎不分軒輊的在「東方」再錯一次。
公務員既不為某強人某政團賣命,也不主動助長民粹,卻應致力於建設及維護制度,為自由民主的基礎秩序付出血汗,這個理應成為公務員共有的supreme principle。
我們是軟柿子,沒有足夠力量阻止Whatsapp跑了,但用戶有腿,仍可以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短劇 死亡遊戲 「在這個競技之中,只要持續贏下比賽,最終成為冠軍,就可以獲得超高額獎金。就算失敗也不需擔心高額負債,只要付出一條生命就好了。你看,很划算吧?」 「不對吧!這一點都不划算吧!那不就是要死了嗎?」 就在談話的時候,只見競技場底下,一名剛輸掉比賽的參賽者,躲避著朝
Thumbnail
「怎麼不是?我還記得妳上場的第一場辯論賽,議題是『高中生是否應該擁有戀愛自主權』,妳是正方二辯!」陳奕誠斬釘截鐵。 「唉唷,這種事幹嘛記得那麼清楚?」回想當年讓我覺得幼稚得很尷尬,「而且那題目爛爆了!」 「我怎麼能不記得?我是那場的反方二辯呀!」 「真的?你也在場上?我怎麼沒印象?」這下子換我
Thumbnail
我沒有在一開學就加入辯論社,而是寒假太無聊,被同學鼓吹一起報名,才參加。 寒令營採用奧瑞岡式的辯論制,三天的課程不斷重複熟悉“申論、質詢、結辯”的程序,目標在培育潛在的辯論社新血,能愛上辯論。 我很討厭制式化的活動,加上辯論議題不是「該不該廢除死刑」、就是「升大學應全面實施免試入學」那類正反雙方
Thumbnail
「民主,是由『我』來決定『我』跟『群體』之間的關係。」---林秀幸 大概沒有人比小孩更常練習「協商」這件事了,另外一個常聽的說法則是「討價還價」。 小孩除了得經常跟大人「協商」之外,在自由遊戲的過程中也總是需要協商。不過,現代的小孩太少經歷「自由遊戲」,連遊戲都是滿滿的規條,早已不知協商為何物,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為審理【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等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共37件聲請案,有關刑法第33條第1款、第226-1條、第271條第1項、刑法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和第2項以及刑事訴訟法第388條等規定行言詞辯論。開啟了死刑存廢這個大哉問!
Thumbnail
在職場與對手談判時 舊的觀念裡會認為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明白在單純地贏與輸之間 其實還存在很多的可能性 而賽局常常也不是一次性的「有限賽局」 而是未來大家常常有機會繼續交手的「無限賽局」   道理我們都懂 可是一旦真的進入談判的階段 大家常常會一頭熱的決定要贏家全
Thumbnail
辯論的核心是快速且有效地說服觀眾,而非與對手激烈對抗。真正的技巧在於瞬間反應和言辭組織,目的是改變觀眾的態度,而非觀點。辯論不是直接正面交鋒,而是巧妙地表達自己觀點,透過重定義概念來影響觀眾。這需要基於邏輯的急智和深入理解辯論的目的與關鍵。通過辯論,我們能更清晰堅定地看向真理。
Thumbnail
《排球少年》心得感想:我發現作者在多個橋段,花了很多時間,在處理團體運動裡的「內部競合」上。包括上場時間、得分效率、領導能力等等。超過10小時的內容,大概有7成都在講團隊,跟《強風吹拂》一樣,成長、受挫、氣餒、放棄、重啟、面對….等等。我覺得...
Thumbnail
儒家學派大師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沒有要爭的事情,但如果有必要的話,就應該以射箭比賽的方式來爭搶。他主張爭搶應當侷限於正式的技藝比試,比如射箭、寫文章等。此外,孔子還指出爭搶與上尊下卑、上使下順的規則和禮儀相衝突,容易造成混亂。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短劇 死亡遊戲 「在這個競技之中,只要持續贏下比賽,最終成為冠軍,就可以獲得超高額獎金。就算失敗也不需擔心高額負債,只要付出一條生命就好了。你看,很划算吧?」 「不對吧!這一點都不划算吧!那不就是要死了嗎?」 就在談話的時候,只見競技場底下,一名剛輸掉比賽的參賽者,躲避著朝
Thumbnail
「怎麼不是?我還記得妳上場的第一場辯論賽,議題是『高中生是否應該擁有戀愛自主權』,妳是正方二辯!」陳奕誠斬釘截鐵。 「唉唷,這種事幹嘛記得那麼清楚?」回想當年讓我覺得幼稚得很尷尬,「而且那題目爛爆了!」 「我怎麼能不記得?我是那場的反方二辯呀!」 「真的?你也在場上?我怎麼沒印象?」這下子換我
Thumbnail
我沒有在一開學就加入辯論社,而是寒假太無聊,被同學鼓吹一起報名,才參加。 寒令營採用奧瑞岡式的辯論制,三天的課程不斷重複熟悉“申論、質詢、結辯”的程序,目標在培育潛在的辯論社新血,能愛上辯論。 我很討厭制式化的活動,加上辯論議題不是「該不該廢除死刑」、就是「升大學應全面實施免試入學」那類正反雙方
Thumbnail
「民主,是由『我』來決定『我』跟『群體』之間的關係。」---林秀幸 大概沒有人比小孩更常練習「協商」這件事了,另外一個常聽的說法則是「討價還價」。 小孩除了得經常跟大人「協商」之外,在自由遊戲的過程中也總是需要協商。不過,現代的小孩太少經歷「自由遊戲」,連遊戲都是滿滿的規條,早已不知協商為何物,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為審理【111年度憲民字第904052號王信福等聲請案】及相關併案共37件聲請案,有關刑法第33條第1款、第226-1條、第271條第1項、刑法第332條第1項、第348條第1項、第19條第1項和第2項以及刑事訴訟法第388條等規定行言詞辯論。開啟了死刑存廢這個大哉問!
Thumbnail
在職場與對手談判時 舊的觀念裡會認為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明白在單純地贏與輸之間 其實還存在很多的可能性 而賽局常常也不是一次性的「有限賽局」 而是未來大家常常有機會繼續交手的「無限賽局」   道理我們都懂 可是一旦真的進入談判的階段 大家常常會一頭熱的決定要贏家全
Thumbnail
辯論的核心是快速且有效地說服觀眾,而非與對手激烈對抗。真正的技巧在於瞬間反應和言辭組織,目的是改變觀眾的態度,而非觀點。辯論不是直接正面交鋒,而是巧妙地表達自己觀點,透過重定義概念來影響觀眾。這需要基於邏輯的急智和深入理解辯論的目的與關鍵。通過辯論,我們能更清晰堅定地看向真理。
Thumbnail
《排球少年》心得感想:我發現作者在多個橋段,花了很多時間,在處理團體運動裡的「內部競合」上。包括上場時間、得分效率、領導能力等等。超過10小時的內容,大概有7成都在講團隊,跟《強風吹拂》一樣,成長、受挫、氣餒、放棄、重啟、面對….等等。我覺得...
Thumbnail
儒家學派大師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沒有要爭的事情,但如果有必要的話,就應該以射箭比賽的方式來爭搶。他主張爭搶應當侷限於正式的技藝比試,比如射箭、寫文章等。此外,孔子還指出爭搶與上尊下卑、上使下順的規則和禮儀相衝突,容易造成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