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5章】不如守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經文

王弼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帛書(校):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楚簡(校):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注釋:

芻狗:用草紮成的狗,作祭祀用。

橐籥:讀陀月,比喻風箱。

數:

ㄕㄨˋ:規律、法則、方法、天命、卜術、算數、曆法、術。

ㄕㄨㄛˋ:屢、細密、疾速、緊湊。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沒有仁心,將萬物當做祭祀用的芻狗,用完即丟。」這句話聽起來很驚悚,相當反常識,跟我們認為的世間有愛互相牴觸。其實,實際上是我們被仁愛限制認知,我們會以仁愛為判別是非的標準,誰符合標準我們會為其感動,給予讚賞,不符合便心生嫌惡,仁愛也是一種規範,用以規範自己,同時也以此要求他人。


仁愛是好事,但,陷入便是執念。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而一般人的認知無法像天地那樣廣泛,僅限於自己及與自己有關的事物,無法知「道」,便無法看透自然規律,而侷限在自定或被設定的認知框架之中。

聖人是能區分知「道」與「自以為」之人,但聖人是人,無法像天地那般超然,其處於人群,與人連結,卻能「以百姓為芻狗」,意旨他能看透一般人,知其虛實,並引導一般人走向正軌,有仁愛卻不受仁愛所控,他不認為自己有仁愛,只是做該做的事。

若將「百姓」解釋成「民」,則聖人與百姓存有階層關係,聖人的角色則成為統治者或領導者,能知道百姓所想,能了解整體運作的因緣、過程、結果與影響,讓其各自發展,使其各得其所。但若以階層論,會偏向「道用」,與「道之心法」的方向不同。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天地之間,就像大風箱,在未動時,看似靜止空虛,能量卻是不可窮盡,愈是運動,能量愈多。

「動而愈出」,有兩種狀況:一是萬物激盪,實體虛體交疊交織,不斷產生新的火花,意味著生生不息,流轉不已,另一是,越是運動,萬事越是紛雜,像是不停攪動,能量不停溢出消耗。若下接「多聞句」,此句意應是形容能量紛亂耗散。

楚簡本僅有此段,意旨單純描述道的狀態,有生有滅,而帛書與王弼本皆有加入前後段,則屬加入人對道的想像及感受。


raw-image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王弼本為多「言」數窮,「言」是由內向外的表達,不限於言語,以有限的認知去闡述無限事物,所以「數」會有邊界,規律法則、天理定數,在個人的認知中有了侷限性,且越是緊湊的「言」,越是掏空內在。

帛書本為多「聞」數窮,「聞」是從外而內的吸收, 世間不斷翻攪,事有正反,數亂而窮,人的能力有限,無法辨清在虛體實體之中什麼才是對自己好的,時常好壞皆收,導致意識隨波逐流,讓原神處於被動。

不如收回外放的能量,讓能量蓄積,聚精凝神,保有元力,才能轉被動為主動,主導自己的意識,才能清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eace的沙龍
78會員
47內容數
Pea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7/07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4/28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4/04/28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2023/07/0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一個偉大領導者的素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站在天地的角度、在道的角度,草狗與真的狗沒有什麼不同。意思是大家尊敬天地,崇拜天地,但天地並不在意這份尊敬跟崇拜,不用什麼回報,祭祀食用草狗表示一下就好了。
Thumbnail
一個偉大領導者的素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站在天地的角度、在道的角度,草狗與真的狗沒有什麼不同。意思是大家尊敬天地,崇拜天地,但天地並不在意這份尊敬跟崇拜,不用什麼回報,祭祀食用草狗表示一下就好了。
Thumbnail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一直以來有著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這句話意味著老天並不仁慈,只將萬物視為無生命的貢品。然而,這樣的理解可能忽略了上下文所揭示的更廣義的含義。另一種解釋則認為,老子欲表達天地公平的觀點。根據這種理解,天地對待萬物是一視
Thumbnail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一直以來有著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這句話意味著老天並不仁慈,只將萬物視為無生命的貢品。然而,這樣的理解可能忽略了上下文所揭示的更廣義的含義。另一種解釋則認為,老子欲表達天地公平的觀點。根據這種理解,天地對待萬物是一視
Thumbnail
聖人的心思意念、行為舉措皆幾近於道,因而能量甚大,足以影響世界,他就像主軸,世界因其而轉,跟他一起隨道運作,同道一體。整個過程是:知守、聚能、合道、復歸、器用、大制。
Thumbnail
聖人的心思意念、行為舉措皆幾近於道,因而能量甚大,足以影響世界,他就像主軸,世界因其而轉,跟他一起隨道運作,同道一體。整個過程是:知守、聚能、合道、復歸、器用、大制。
Thumbnail
萬物的運作,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保持中庸,平穩運作,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Thumbnail
萬物的運作,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保持中庸,平穩運作,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Thumbnail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Thumbnail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Thumbnail
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Thumbnail
老子有兩句話,乍看難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Thumbnail
老子有兩句話,乍看難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Thumbnail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