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嘮不用錢
每週開頭都要話嘮一下,我可以很多話,聽故事當然是看長文啊,是不是?
很常在看原文的時候,從一開始覺得很難為情,到最近開始有「怎麼有點好玩」的感覺,大概是它就這樣把當時的時空背景記錄下來,當我覺得日子一天天過不見得變出什麼新花樣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現在的自己和過去已經有差別。
也就是,當一直以為我還是「那個我」的時候,事實上已經跟自己想的不一樣了。
幾個月前,鐘明軒拍了一支影片是關於 8 年前的自己,然後分享出第一支影片的感覺如何。
就想到說「欸?這種感覺滿相似的」,對我來說現在的 8 年前才準備要升高一,然後就會有種 ... 還記得當時為什麼不想免試,硬是去考基測等放榜的感覺。
有時候覺得,生活中的想法總是來來去去的,上一集講了一個能量比較高的狀態,就是保持從容;這一集呢,就是能量低一階的,當俗辣應該沒關係吧?
本週優質節選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當下?做好每個當下就很不容易了呀
- 後悔?就當是心疼自己浪費時間唄
發現從前的自己想當俗辣的原因了:急著決定有什麼用,未來還不是有可能改變?說實在的,有多少人花十年在緬懷過去,也有多少人用青春在擔心未來?所謂的活在當下,大概是正向人生的一種口號而已吧。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你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或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當下?
做好每個「現在」就已經很難得,而未來也只有一種可能:是自己造成的。
活在當下,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那些很在乎別人眼光的人來說。
我有時候會戲謔自己真的挺活在當下的:過去事情的累積就是很多定點,未來的事情怎麼樣都說不準的前提下,拘泥於過去會阻礙現在的發展,不切實際的考量未來也只會止步不前,大概就是俗稱的庸人自擾吧!
在上一集提到工作的時候,為了泡開珍珠又忙著結帳的我,顧不上溢流的熱水壺,這能怎麼辦?
它是已經發生的事實,對這件事多下評語或責罵同事沒有多少用處。至少我相信事情發生的當下,對方已經「知道了」,那就趕快拿根拖把淹水拖乾吧?
對於過去,就是很多事情既定,但怎麼思考、怎麼做,才不會困擾到現在應該要做的事情,找到還可以努力的空間。
說實在,在我提出「路不白走」觀念的時候,正、負兩方的想法是平衡的。
1.負方
我看過覺得不少是「負」的例子,以前有聽人說: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福的孩子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後半句就是「負」的表現,前半句是看每輩子有沒有福氣刷到好的首抽而已。
不可否認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我們確實可以透過轉念,不把這樣的「課題」留給其他在身邊的人一起承擔。
當然私下會 os 對這種現象感到厭惡,我不太明白,為什麼有些人好似很喜歡把自己的責任推托到別人身上?
比如說,分明是自己沒有運動習慣,卻推給工作太累,但是忘記了在自己還有餘裕的時候,選擇了將來不會喜歡的環境。
從委身起,就該知道這是自己選擇的;好的環境也不會從天而降,是透露出能力能帶自己到哪而已。
而不是倒果為因,認為是環境、是政府、是社會造成的,那在可以努力的時候,我們又做了哪些事來擺脫不公?應該也不是累積年資這麼簡單吧?
2.正方
至於路不白走裡「正」的例子,就覺得有意思多了,我認為多半是「由負轉正」,而非喜事時常降臨。
曾經的我對於「交到好朋友」是有執念的。說是執念,它自然原本就不是好事。
比方說,每個階段我都覺得憑藉著自己對人好、付出真心,就會理所當然地得到回報。
事實上,當然有回報,但由於這種想讓朋友轉變成好朋友的想法一直在持續,就會讓我對朋友情感的需求越來越多,甚至演變成一種「對人好是一種控制」的行為。最後就會讓很多起頭是好的關係最後走向破滅。
後來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還沒發覺是這個觀念出問題。直到後來與人相處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可以不用是討好的,也不用把自己放在別人的後面去求全,甚至是覺得:其實有好過不就好了嗎?
後來不好,那就不好了吧?就快閃,去尋找下一個對的上頻率的人就好了,才正式展開看起來像是朋友多多的一種感覺。
只是說,也沒追求說什麼人緣很好,畢竟我的個性還真的不想花很多時間社交就是。
也許這就是我身上一種「剛剛好」的表現,對朋友不說是特別疏離,也不特別眷顧;就如同我在看待自己的過去能夠維持隨和的感覺,對未來也不十分強求控制,或許就是一種真切活在當下的一種好的經驗。
後悔?
這種情緒其實挺不經濟的,老實說。
我記得啊,繁星那年的選擇印象深刻的很。
我以序位 5 的名次,讓頂大中剩下的一間清大掉到我頭上,但因為當時的我實在非常想當老師,憑藉著自己對未來的想像和堅持,最後還是在清大和師大之間,沒有猶豫太久的選擇了師大。
直到後來熟悉我的幾位師長,在知道我決定重考的時候,忍不住要跟我說:看吧?是不是如果那時候選清大就比較好? (不特別貶抑的口氣這樣子)
但事實上,一刻,都沒有後悔過做另一個選擇。
一來是因為我沒辦法在同段時間內感受做出另一個選擇後,我的生活就會和當時要重考的我不一樣;二是因為過去的我,有選擇權,就算今天敗興而歸,它也依然是我生活經驗裡的一環。
甚至還成了今天能寫作,把經驗當成故事分享給人聽的一個歷程,不僅真實,還獨一無二。
當初我在看原文的時候,其實這段文字很帶有「命運」的色彩。
我覺得有些認為自己是科學思考的人,恐怕不相信什麼是靈性、星座、命運等等的詞彙。那它其實就是一個「詞彙」而已。
哲學中有說過,人需要控制自己的意念,因為意念會產生行動,行動會產生習慣,習慣會造就個性,
阿德勒是有名寫人際關係的作家,岸見一郎拜讀完他的相關作品之後,在《為愛徬徨的勇氣》中提到「生活型態」:生活型態這個字眼相對起「個性」較為容易改變,事實上這兩者完全是對等的。
說回來,我現在有的這些歷程和經驗,也不都是自己去打造出來的嗎?我的個性讓我想重新再拾筆寫作;我的個性覺得用這種方式,是一種很好歸納生活經驗的辦法。
就好像如果有一天莫名的做了相關的行業,並不是因為我「天生」就有的,而是我的想法引導我做出選擇,才有今天的一切。
只是說路上會碰到很多人,這些人會像是感受到「倖存者偏差」的認為說,是經過一路人海中的選拔,因為有過堅持,而找到了一份工作。
那別人怎麼想是一回事,也只有自己清楚自己是誰,為何在這裡做著這樣的一件事?
深刻而有意識的選擇一次,即使摔了也不會後悔般的心疼斷手,是人生吧?
為什麼思考?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說實在寫文的過程,一直都有飄出「佛系」的味道,只是差在說,我看到外界詮釋有趣的佛系,是無為,然後等待好事發生。
而我想表達的佛系,是一旦做出選擇,就相信最好的狀況會發生吧?以及當事情的發展不如預期的時候,用不著過度沮喪,畢竟人生是自己的。
思考,和人生的結局,哲學上來說是對的。
有些人會覺得說,好像明明白白的不斷去講一些思考量的東西,對生活沒什麼幫助。
其實這種說法挺偏頗的,辯論節目在做這樣的事,廣播也在做這樣的事,出版業者也在做這樣的事,所以不過是因為這些人和他的距離比較遠而已。
在我眼裡,其實把人生交給命運,沒什麼不對的啊?
你就是你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