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疫情下的療癒書單2:《孤獨培養皿》一位書寫於是存在的歌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作家的詞如詩、歌者的文章也固然充滿韻律。歌手鄭宜農的第一本著作《幹上俱樂部》是關於朋友的故事,而將第二本書《孤獨培養皿》定位在書寫自己。
時光垂直的在這本書中行走,從作者為母親的誕生日當天、兒時與玩伴的放學時光,到叛逆揮霍的大學離家⋯⋯。每個故事是被置放在顯微鏡下的過去橫切面,卻也在觀賞盡頭,將現在與之平行擺放,「那些人事物構築了我」,不知道是不是鄭宜農在尋找的存在主義?
當我關上粉絲濾鏡閱讀,忘卻敘事主角是我看過數十場演唱會的女神級人物後,不得不說,25篇文章都給人很靜謐且綿延的沈浸體驗。沒有呼求注意力或喧嘩的文字、沒有刻意堆疊情緒的詞藻、沒有華麗的炫技,就只是敘述,卻引人入勝。無關這是誰的故事,都會想繼續看下去。像是一場不插電的小型展場演出,20個觀眾、一把吉他、talking到一半就隨性的唱、啤酒喝多了開始毫無防備的自我揭露,很真心、很真實。
關於書名,「培養皿」是書寫的起頭與設計,用此解開行經路徑的脈絡,再細細地以不同角度玩味,書的章節也以實驗室元素作為四大分類:培養皿、玻片、鑷子與顯微鏡。全書給了寬廣的書寫場域:整個所處時空,卻將文字凝結在細小的感觸:敲擊牆壁的聲音、過敏源、與百貨公司假人曾有的感應⋯⋯,好像可以感受到作者用盡氣力、或無法放棄的感知後,將其細細化為文字。
至於「孤獨」,雖沒有一篇專文討論,但這顯然並非熱鬧的文學作品,也似乎成為全書的基調。尤其雖身為聲音生產者,其中對無聲與有聲的描寫,卻具有獨身性。如自述在靜默的環境中長大,但那靜默如此劇烈、比這個世界任何角落都還迫切需要被聽見;如自小開始的失眠,讓夜晚總伴隨著雨落塑膠屋簷的滴答聲。
在爬梳回憶中找自身存在的命題,也許呼應了終其一生在對抗生命荒謬性的存在主義學者卡繆所言:一個人只要學會了回憶,就再不會孤獨。
在2019年年底鄭宜農《給天王星》的演唱會上,她說起小時候走進孩童最愛的天文館時,看到滿天星空時竟然落淚了。而在書中她也提到,年幼時的家族澎湖旅行,她衝向仙人掌並擁抱它;在愛的婆婆的葬禮上,明明心裡很難過卻無法哭泣。好像無法給予世俗常規認定正確的行為或對應情緒,也許也是那樣的歧異,讓她不斷地探究自身、回歸己心,並找尋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在我為數不多的採訪經驗中,當人們談起過去際遇並試圖歸因時,其一是導向星座、其二是導向家庭。這本書也有許多對家人的記錄,也是我很喜歡的部分。鄭宜農在一次與導演盧建彰的對談中,提到她家庭的特殊性,(父親是導演、父母並不在意學業表現、在期中考前帶著全家去看電影、且對於她大學休學完全認同)會拉開她與人的距離。也就是這些成長經驗,也許無法挪用至他人生活中。
但人本除同為人,都有獨特性,將生命放在培養皿中觀賞,也許也能領略自己是在什麼場景、人物、聲響下被孕育,和過去和解,找到與世界的交集。畢竟生命的意義,就是理解的可能性。
avatar-img
14會員
21內容數
用一本書,回應一個社會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ggy J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內捲」和「躺平文化」近來在中國成為熱議詞彙。內捲化相對「演化」來說,是因資源稀缺或重複作業,造成社會停滯,從個人角度討論,即指過度勞動卻沒有獲得相對應報酬。
過去有影視編劇資歷的作者,讓全書極具畫面感,隨著敘述切換到回憶分鏡、又轉到諮商現場,個案咆哮、哭泣都十分能身歷其境。這本書同時顛覆我對心理勵志類書籍的想像,既不雞湯、也不說教,甚至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書寫過程中,也同步在尋找自身的答案。
用一句話簡述坂元裕二的新作《大豆田永久子與他的三個前夫》,我想是:一個倒楣、冒失、天真的少女,長成中年後會是什麼樣子呢?
在眾多以詭辯律師、怪才醫生為首的職人劇編年史中,2021年被譽為韓劇黑馬的《Law School》(法學院)主角楊宗勳教授,無疑是最奉公守法的主人翁。穿著正裝、每個行事準則都貫徹始終,像是嚐盡辛香料後的一碗清粥,也好似在可以盡情揮灑創意的戲劇中遞出橄欖枝:法律工作終要回歸基本原則:無罪推定、罪刑法定
從近期引起熱議的消防職人劇《火神的眼淚》回看台灣影視,用深度田野調查挖掘不同職種故事的類型劇,漸漸受到注目。《街頭隱形人》同樣環繞在一般人看似熟悉,卻所知甚少的行業──清潔員。
疫情像是顯影劑,社會階層差距在絕對資訊、有限資源下無所遁形。窮人得費盡很大的力氣才能和犯罪保持距離,我們防備病毒之餘,卻也提防種族、迴避勞工權益。這是場國難,沒有人該在被病毒淘汰前就先被丟下。
「內捲」和「躺平文化」近來在中國成為熱議詞彙。內捲化相對「演化」來說,是因資源稀缺或重複作業,造成社會停滯,從個人角度討論,即指過度勞動卻沒有獲得相對應報酬。
過去有影視編劇資歷的作者,讓全書極具畫面感,隨著敘述切換到回憶分鏡、又轉到諮商現場,個案咆哮、哭泣都十分能身歷其境。這本書同時顛覆我對心理勵志類書籍的想像,既不雞湯、也不說教,甚至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書寫過程中,也同步在尋找自身的答案。
用一句話簡述坂元裕二的新作《大豆田永久子與他的三個前夫》,我想是:一個倒楣、冒失、天真的少女,長成中年後會是什麼樣子呢?
在眾多以詭辯律師、怪才醫生為首的職人劇編年史中,2021年被譽為韓劇黑馬的《Law School》(法學院)主角楊宗勳教授,無疑是最奉公守法的主人翁。穿著正裝、每個行事準則都貫徹始終,像是嚐盡辛香料後的一碗清粥,也好似在可以盡情揮灑創意的戲劇中遞出橄欖枝:法律工作終要回歸基本原則:無罪推定、罪刑法定
從近期引起熱議的消防職人劇《火神的眼淚》回看台灣影視,用深度田野調查挖掘不同職種故事的類型劇,漸漸受到注目。《街頭隱形人》同樣環繞在一般人看似熟悉,卻所知甚少的行業──清潔員。
疫情像是顯影劑,社會階層差距在絕對資訊、有限資源下無所遁形。窮人得費盡很大的力氣才能和犯罪保持距離,我們防備病毒之餘,卻也提防種族、迴避勞工權益。這是場國難,沒有人該在被病毒淘汰前就先被丟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的確,鄭宜農不是「典型的台語歌手」,她的歌也不是「典型的台語歌」,她的歌給許多人一種似乎是將「文青語言」翻譯成台語之後的「潮潮的」、「流行的」產物。但又有多少的歌手會願意像鄭宜農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把這些台語人揹負的東西一點一點拾起?直到她能做出一張(人們覺得不夠典型的)純台語專輯?
Thumbnail
從《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到《醒來,奶油般地》,鄭琬融與自然環境對話的關懷被延續了下來。儘管受訪時表示「詩對於議題的揭露或許是有限的」,但在新作中仍可以見到其對勞工階級、性別框架、環境生態等面向有所思索。難得的是,絕大多數的詩作並未服膺於文化議題而仍然堅持文學本位的姿態,社會性和藝術性相輔相成。
Thumbnail
鄭華娟的音樂才華,無庸置疑。 金韻獎比賽獲得名次後,受李宗盛賞識,以一首輕盈森巴曲風的「一千個夜」進入流行音樂圈,收錄於鄭怡『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專輯。1987年,與王新蓮共同製作的『快樂天堂』和『往天涯的盡頭單飛』專輯發行。 1989年,華視週六劇場《全家福》主題曲—「家和我一起成長」,描述家庭
Thumbnail
「身為一個藝人,在我隕落之前,我要把握時間。」這是此時此刻無疑正處在自己事業上升期的創作歌手鄭宜農,在這場訪問中談到對創作者與影響力的想法,她仿佛在腦中為自己按下了一個無形的倒數計時器,在未知的時間裡迫切捧著有形的創作向上用力攀登。
Thumbnail
四月的美好悄然到來,它帶來萬物復甦的春季,也帶來了一份驚喜禮物 -《2024 鄭宜農 春季海外巡迴演唱會》。是的,鄭宜農終於要來了!這一次鄭宜農攜帶著她的全新「春季海外巡迴演唱會」與製作人伙伴Chunho一起,不僅去到香港P NCH 演出開唱,更將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帶來她的專場演出!
Thumbnail
又是難眠感傷的夜晚。因為得知很喜愛的創作歌手-鄭華娟離世,這夜便與她的歌曲一同遊走。 知道鄭華娟,是因為《往天涯盡頭單飛》這張專輯。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標題太吸引我了,有種避世獨立的感覺,雖然大部分聽的都是西洋流行歌曲,不過對國語歌曲的關注也沒少,因為專輯名稱,動了買下專輯的念頭,聽著王新蓮與鄭華娟
Thumbnail
活躍於1980、90年代的歌手、專業作詞/作曲人及暢銷作家鄭華娟,已於2024年3月21日離世,享壽60歲。鄭華娟1980年於第四屆金韻獎民歌大賽裡獲得優勝,她的歌聲深情又帶點叛逆,真情流露地刻劃出都會女性的內心世界。而除了歌唱外,她也是專業的詞曲創作人,至今參與創作的歌曲已高達約300首。
Thumbnail
新造的人 昨天看完鄭中基的演唱會,他說他上次來台灣已經是七年前。 很不一樣了,心態的開闊讓他已經不太唱那些哀痛的情歌。 所以用最簡單的樂器都重新詮釋了一遍。 希望接下來大家喜歡他是因為能帶給大家正向的力量,也希望自己的演唱會能是每個人生活喜悅的小碎片。 陪伴度過每個困苦艱難的時刻。
Thumbnail
起初在讀鄭宜農〈千千萬萬〉這首歌時,有些困惑。不懂最後的唸詞,不懂為何要用宏大的編曲去襯托小小的孤獨,如今似乎有些明白。仰首,有時不必搭配禱詞,只是在混亂的自我意識中重新歸零,過程勢必會回想到過去身處泥地,幡然醒悟。不管你用了什麼方式沉澱自己,嚮往那道光,它自然會給予回應。
蔡美娟《生命之旅:一趟自我療癒之旅》:「書寫自我,其實是個再自然不過的本能和欲望,那是個我們想要統合自己內在雜音,黏合散亂脫落的生命歷史之欲望行動。如果我們不能滿足這欲望本身,終究會發現生命中有種孤單不是找人陪伴就能排解的,那是一種存在的孤單,那種孤單是因為我們離自己很遙遠。」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的確,鄭宜農不是「典型的台語歌手」,她的歌也不是「典型的台語歌」,她的歌給許多人一種似乎是將「文青語言」翻譯成台語之後的「潮潮的」、「流行的」產物。但又有多少的歌手會願意像鄭宜農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把這些台語人揹負的東西一點一點拾起?直到她能做出一張(人們覺得不夠典型的)純台語專輯?
Thumbnail
從《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到《醒來,奶油般地》,鄭琬融與自然環境對話的關懷被延續了下來。儘管受訪時表示「詩對於議題的揭露或許是有限的」,但在新作中仍可以見到其對勞工階級、性別框架、環境生態等面向有所思索。難得的是,絕大多數的詩作並未服膺於文化議題而仍然堅持文學本位的姿態,社會性和藝術性相輔相成。
Thumbnail
鄭華娟的音樂才華,無庸置疑。 金韻獎比賽獲得名次後,受李宗盛賞識,以一首輕盈森巴曲風的「一千個夜」進入流行音樂圈,收錄於鄭怡『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專輯。1987年,與王新蓮共同製作的『快樂天堂』和『往天涯的盡頭單飛』專輯發行。 1989年,華視週六劇場《全家福》主題曲—「家和我一起成長」,描述家庭
Thumbnail
「身為一個藝人,在我隕落之前,我要把握時間。」這是此時此刻無疑正處在自己事業上升期的創作歌手鄭宜農,在這場訪問中談到對創作者與影響力的想法,她仿佛在腦中為自己按下了一個無形的倒數計時器,在未知的時間裡迫切捧著有形的創作向上用力攀登。
Thumbnail
四月的美好悄然到來,它帶來萬物復甦的春季,也帶來了一份驚喜禮物 -《2024 鄭宜農 春季海外巡迴演唱會》。是的,鄭宜農終於要來了!這一次鄭宜農攜帶著她的全新「春季海外巡迴演唱會」與製作人伙伴Chunho一起,不僅去到香港P NCH 演出開唱,更將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帶來她的專場演出!
Thumbnail
又是難眠感傷的夜晚。因為得知很喜愛的創作歌手-鄭華娟離世,這夜便與她的歌曲一同遊走。 知道鄭華娟,是因為《往天涯盡頭單飛》這張專輯。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標題太吸引我了,有種避世獨立的感覺,雖然大部分聽的都是西洋流行歌曲,不過對國語歌曲的關注也沒少,因為專輯名稱,動了買下專輯的念頭,聽著王新蓮與鄭華娟
Thumbnail
活躍於1980、90年代的歌手、專業作詞/作曲人及暢銷作家鄭華娟,已於2024年3月21日離世,享壽60歲。鄭華娟1980年於第四屆金韻獎民歌大賽裡獲得優勝,她的歌聲深情又帶點叛逆,真情流露地刻劃出都會女性的內心世界。而除了歌唱外,她也是專業的詞曲創作人,至今參與創作的歌曲已高達約300首。
Thumbnail
新造的人 昨天看完鄭中基的演唱會,他說他上次來台灣已經是七年前。 很不一樣了,心態的開闊讓他已經不太唱那些哀痛的情歌。 所以用最簡單的樂器都重新詮釋了一遍。 希望接下來大家喜歡他是因為能帶給大家正向的力量,也希望自己的演唱會能是每個人生活喜悅的小碎片。 陪伴度過每個困苦艱難的時刻。
Thumbnail
起初在讀鄭宜農〈千千萬萬〉這首歌時,有些困惑。不懂最後的唸詞,不懂為何要用宏大的編曲去襯托小小的孤獨,如今似乎有些明白。仰首,有時不必搭配禱詞,只是在混亂的自我意識中重新歸零,過程勢必會回想到過去身處泥地,幡然醒悟。不管你用了什麼方式沉澱自己,嚮往那道光,它自然會給予回應。
蔡美娟《生命之旅:一趟自我療癒之旅》:「書寫自我,其實是個再自然不過的本能和欲望,那是個我們想要統合自己內在雜音,黏合散亂脫落的生命歷史之欲望行動。如果我們不能滿足這欲望本身,終究會發現生命中有種孤單不是找人陪伴就能排解的,那是一種存在的孤單,那種孤單是因為我們離自己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