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在弄了啊!你幹嘛一直哭?!」
聽到孩子的哭聲,心裡很阿雜....
在前幾天的演講,我說到了這段話
有聽眾朋友在演講前寫下了這樣的提問「想了解關於家庭的依附關係」
其實,家裡頭的依附關係,有伴侶間的,也有親子間的
依附關係中,有兩個很大的重點,一個是能不能讓人感覺到可以親近,一個是有沒有讓對方感受到回應
也就是「可親近性」及「可回應性」
拿肉肉小時候來舉例好了
我記得那時候肉肉只要有需要就會哭哭哭
有可能是尿布濕了,可能是大便了,可能是肚子餓了,想吃東西,可能是衣服壓到覺得不舒服,可能是想要拿想要的東西拿不到,可能是想要抱抱
這時候啊,我覺得我好像得會通靈,不然哪知道他需要什麼呀!
慢慢地開始能夠分辨不同的哭聲,其實音調不同,肉肉想要表達需求可能也不太一樣
這次,才六七個月大的肉肉是肚子餓了
我可以很兇的說:「哭什麼?!」對哭聲不耐煩,表達生氣,或說「我很累,我不知道你要幹嘛啦!你可以用說話的嗎?」
如果我這樣兇,但這樣在我和她之間失去了那個可以親近的機會,肉肉可能不會再想要跟我求助。不存在可親近性。
我也可以直接跑去廚房,讓肉肉繼續哭,然後我趕快泡奶給他喝,但對他來說他感受到的是:「Daddy怎麼不見了?為什麼我哭的時候,Daddy就不見了?我在哭,Daddy沒有聽到嗎?我餓了耶,Daddy不知道嗎?」雖然我很努力的想要回應肉肉的肚子餓,但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Daddy去哪了?在做什麼?不知爹地正在回應他。不存在可回應性。
事實上,通常我會輕輕地跟肉肉說:「肚子餓了齁,到喝奶奶的時間喔,等一下Daddy ,Daddy泡牛奶,很快就回來囉~你先玩一下你的玩具喔!」
我這段話在告訴肉肉什麼呢?表達些什麼呢?
首先,我試著表達對他哭聲的理解「肚子餓了」,讓肉肉知道,我聽懂了
接著,試著邀請肉肉給我一點時間和心理空間「等一下Daddy,很快就回來囉~」
再來,說明我即將採取的行動「Daddy泡牛奶」
最後,幫助肉肉能在等待奶泡好的等待時間,試著藉由玩耍來自我安頓「你先玩一下你的玩具喔!」
接著我就可以安心的去泡牛奶
確定奶粉都有泡開
確定溫度是合適,有辦法入口的
用讓孩子可以感受到親近的態度,用讓她可以感受到我的回應的方式
建立我和孩子之間的 依附關係
感謝朋友的回應
讓我知道這一段講座的分享
幫助挫折和辛苦的家長,有機會理解,為什麼孩子總是這樣哭哭哭
而試著做之後,孩子小一點挫折,家長也少一點挫折
-
正向親職 能創造親子之間正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