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感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成就感這件事,似乎都是得和另一個個體有關聯才是。

就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觀點,小孩子做了某件事,得到大人的獎勵或獎賞,就會持續地做這件事。這叫做「他律」。就像是狗狗坐下會得到食物一樣。待認知發展成熟之後,才會慢慢轉化為「自律」,這是人類智慧發展可能性與其他動物不同之處。

但就我的感受,身旁一部分的成年人類還是極度渴望來自他人的「獎勵」,包括我。教育道德觀這件事情,可能沒有人會在當下就非常仔細的檢視,像是打破碗盤受到父親責備,或是幫母親按摩得到讚賞。長大後這樣的規律還是存在,只是權威者從父母變成了上司、同事、朋友等等敬重的人。因為別人給予的獎勵才是實質,感受深刻的。不信的話,你和自己說一百次「你做得真的很棒。」都比不過你敬重的人給你貼文一個「讚」。即使他只是晃過去亂點而已,壓根沒有表示認同的意思。

所以現在出現了很多的心靈雞湯文,永遠都在告訴你「你做得真的很好了」,也有人成天以稱讚他人為己任,通常這樣的人人緣也都很好。因為長久以來的道德框架所致,我也時常反射性的稱讚別人,目的不是真的覺得他做得真好,事實上我現在根本不想要去管別人做得怎樣,但是一想到「稱讚別人會讓人心情快樂。」就還是毫不猶豫的按下了「讚」。

被人家說我的歌好聽,雖然還是充滿感謝,但我早已經完全無感,沒有半點成就感。自己的歌做得滿不滿意,只有在騎車邊聽demo的時候感受最深刻,手腳不自覺地跟著節奏打拍子,跟著唱時口罩下掛著愉悅的微笑,那才是真實的成就感。雖然被敬重的製作人或樂手們誇讚新歌好聽,還是會很開心,但對我來說那就是Bonus而已。

要得到自己心裡紮實的認同,遠比來自別人的認同還要困難。原因是因為「時常稱讚別人」是一個美德,是人人都喜歡的事。人們自然會靠近讓自己幸福的事物,遠離不悅的感覺,即使對方其實再怎麼平庸,還是要說一句「很棒!」。所以不稱讚別人,甚至時常批判別人的傢伙,人緣是不會好到哪裡去的。據說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是一個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批判者,用現代的語言形容,套句政治不正確的粗話,就是機掰!

在群體社會底下想要拉近人與人的距離,直接「誇獎對方」是很容易的方式。因為人與人之間信任的基石就是來原於「認同」。然而大多數的情況,這樣的誇獎都是別有意圖,就算只是單純想讓對方開心也是一樣。因此我們很難去分別來自對方的誇讚,究竟是出自於真心,或是別有用意,甚至只是無心,還不如說一句「祝你開心!」比較好。不幸的是有一部分的人身陷這樣的窘境中。若沒有來自外界的正增強作用,很難獲得成就感。我沒有深入研究調查過,所以並不清楚這樣的人是否為大多數,但在臉書上面滑一陣子看到滿滿地諂媚,甚至連「怒」都放在最難按到的位置。

誇讚別人算是哪們子的美德,怎麼想都很膚淺啊。

雖然也有為了「得到誇獎」而更加奮發向上的傢伙,所以我並不反對這樣的渴望。不過確實有些人,把得不到誇獎這件事情全部推卸到外界的頭上,認為自己所面對阻礙與困難,是因為沒有得到他人的誇讚,就是所謂的成就感。唉,其實這也是很可憐的事情。過去的歷史當中有多少科學家、藝術家、畫家、音樂家因為自己嘔心瀝血的傑作不被世界重視而鬱鬱而終。今日也有因為作品一直得不到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而憤不欲生的人。

人們因為渴望某樣東西而努力,那很自然的事情。但要是將外界給予的正增強視為努力的威脅,那是很不幸的事。稱讚的給予與否,意願完全來自於外界。也說不定他人心中確實認同,但要讓自身感受到,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世俗道德觀這麼堅固的現在,要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才得以讓心情平靜,又兼具源源不絕的創造力,來得到自己想要的讚賞,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終點,那是一門困難的課題,也是永遠的課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王立
    王立
    王立,創作歌手。寫歌也寫字。 instagram / @wangleewangle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