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明,以下的說法或現象都是我個人主觀的意見,如果跟你的剛好相符,那很高興我們看到了一樣的東西,如果不同,也歡迎你提出你的看法,可以讓我們來做看法上的交流 !
在討論我心中的臺大政治系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項關於政治系的數據背景,有助於後面的分享跟說明。
- 政治系人很多 : 臺大政治系被分成了國際關係、政治理論與公共行政三個組,109學年度的入學人數為167人,三組大約相同,而若以招收人數來看,是全臺大第三大系(前兩名分別為電機系與法律系)。
- 政治系的錄取分數不上不下 : 根據109學年度的指考錄取分數(因指考招收人數=繁星+學測,取其作為比較對象),國關、公行、政論三組的錄取分數平均為79、80與81,若以三組平均的80來看,在社會科的類組中高於文學院大多科系(包含圖資系、日文系、中文系等等),並低於法律學系以及管理學院所有科系,不過此處分數的高低並不代表系的好壞(甚至考科也不盡然相同),僅僅是一個可供比較與判斷的標準。
- 政治系很多人選擇轉雙輔 : 相信從以下的圖表應該很清楚了,申請轉出比例高達35%,是全臺大的第一,而擁有雙主修或輔系學位的人則占了12.4%及11.5%,分別為第一及第四名。
綜合以上的數據,我這邊想要說明我心中四個臺大政治系的特徵 :
政治系是名符其實的跳板系
以我自己在系上的觀察,當初第一志願就是政治系的人並不多(尤其是公行組與政論組),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成績剛好達標且想進台大的緣故而填政治系,我自己認為這種本來沒有想過或是成績考不上目標科系的人,應該佔了政治系大約六成的人(沒有經過數據統計),這樣的現象應該跟政治系不上不下的成績,以及招收人數眾多有關。而由於很多人在進來後想的都是如何轉到另一個系(大多是管院、法律系、經濟系),自然而然政治系長久以來就被當成是台大裡的一個大跳板,從數據上我們也可以看的出來,所以對於台大交流版或PTT上對於政治系的戲稱或嘲諷,也是其來有自。
雖然如此,但並不是每一位政治系的學生都是非自願進入的,像我身邊就有國關組的朋友,不斷的在學習各國語言,希望未來能有一天考上外交官,也有公行組的同學,在當初學測時全部都填公共行政相關的科系,並且是以非常高的分數(59級分)進入公行組,還有政論組的朋友,有很多人也都持續在他們所抱有興趣的領域,例如政治哲學、政治理論等等中鑽研,所以還是有很多人對於這個系是充滿認同與熱情的。
政治系的課普遍涼又甜
我自己因為有輔修經濟學系,所以兩相比較下就會感覺出課程難度的差異,在系上兩年來所修習的課程中,我覺得教授在課堂的要求很少,通常不會給與大家太多的作業或是課後練習,上課不太點名,而指定閱讀也都是選擇性或補充性的,所以我基本上在課餘不會花很多時間在念政治系的科目(相比之下,經濟系的科目就花了很多時間)。在考試的方面則大多是採申論題,我個人認為題目的性質是背誦性居多,亦即只要能把老師上課的內容明確的記好,通常就能拿到不錯的分數,我自己在政治系的課幾乎都是A或A+,也很少聽到有同學的必修課被當掉,這應該是跟其他系所會有蠻大差距的地方。
這邊稍微補充一下,政治系三組的課程在大一是相同的,大二以上則會有一些共同或不同的必修,例如如三組都需要修習比較政府,不過僅有公行組與政論組需要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而雖然大一的必修課相同,因為人數過多,也通常會被分成好幾個班,又分班通常是以組或學號單雙作為單位,所以上面描述的情況也可能只是我剛好都遇到比較輕鬆的教授。
不過,教授的要求較低並不代表上課的品質很差,就我自己的看法,雖然政治系的課程設計相對簡單,不過通常還是能夠從中有所收穫,且大部分教授都有蠻積極的治學態度,如果希望學到更多,他們其實都很願意與學生來進行討論或是給予額外的學習資源,蘇翊豪的比較政府即是一例。當然其中也不乏課程困難的教授,像是湯德宗的中華民國憲法及政府或童涵浦的政治學,都是大家認為非常具有難度,但同時也會有很大收穫的課程。
總結來說,我並不認為政治系課程的品質有比較差,不過課程理解難度低、課後作業少、考試成績高的現象是存在的,而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我猜測可能跟上述跳板的性質有關,由於很多學生不希望在政治系的課程中花上太多時間,而影響其課外或他系的學習,迫使教授傾向於降低難度及標準。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目前還尚未看到相關的研究,不過近幾年來政治系有蠻積極的在推動課程改革,我也有看到學生代表有提出相關的政見,或許會對這個情況來做出改善吧。
政治系的人際網路通常是小圈圈
這或許是所有大系的宿命,對比到一些小系的凝聚性很強的人際交流,我認為政治系的人通常都會以3-10人的數量組成一個小圈圈(補充說明 : 我自己認為這個詞是中性的,不帶任何褒貶意),並且由這個小圈圈來共同進行日常運作,比方說一起出去玩、相約課後吃飯等等。大家看到這邊或許會認為這很理所當然且完全能夠想像,不過我之所以想要提出這個現象,主要是想延伸到另外三個情形。
其一,政治系凝聚力並不高。基於小圈圈的性質,大家所在乎或重視的並不是「這個系」,而是「這群人」,如果是在人數較小或小圈圈相對不明顯的系,「這群人」基本上就等於「這個系」,而不存在所謂的「其他人」,但政治系不是,除了自己所熟識的人們,還有很多很多FB同樣掛著「目前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但根本沒看過的同學跟學長姐,自然,就不會對這個系有太多的認同,所以在網路上不管是PTT或是交流版上有人批評政治系的時候,也很少會看到有本系的人出來反擊(更多的甚至是勸大家不要進來)。
其二,小圈圈的組成跟系上分組有關。剛剛有提到,政治系的必修課分班常常是依照分組來決定的,考慮到下課要約吃飯比較方便或上同樣的課會需要一起唸書之類的原因,所以很多時候小圈圈都會是同一組的人,反過來說,我自己的觀察是,如果是由其他活動認識但實際上成員組別不同的小圈圈,存續性普遍不高。當然啦,一定不只有課程這個管道,政治系本身就有很多的活動,像是系學會、系隊、營隊、週等等,也有不少的小圈圈是因為這些活動而形成的,總結來說,雖然小圈圈可以由不同的方式來組成,但我自己的看法是同組的通常比較長期且穩定。
其三,政治系沒有「系核」的概念。這其實很好想像,延續剛剛提到的,政治系本質上是由一群又一群的小團體組成,而非一個固定的群體向外擴散,當然就不會有常見的系核概念,畢竟,系上從來沒有一群人能夠真正代表政治系整體的特質,或者換句話說,所謂政治系的唯一特質,就是由這一些小圈圈彼此特質所集合而成的一個相對模糊,且難以描述的現象,可能有一群人是習慣有在關注社會議題的,又有另外一群人比較喜歡看書、做研究,甚至有群人在下課後最大的興趣就是到處吃美食、蒐集各地咖啡廳,他們全部都是「台大政治系」,但「台大政治系」卻不只是他們。有一點蠻特別的,我聽說在其他系,通常會把在活動中常出現的群體視為「系核」,而之所以政治系沒有這個現象,是因為每個活動幾乎都是由不同的人來舉辦,以政治周、政治之夜、政治營、政治宿營這種以全系為單位來招收工人的活動來看,真的會因為活動本身性質的差異,而由系上不同群的人來主導,找不到一個常駐在這些活動中的小圈圈(不過也有像我這種全都參加過的啦XD)。
這邊也要補充一下,雖然我說系上是由一個個小圈圈所組成,甚至連某些活動都會是由特定的小圈圈來主導,不過其中還是有一些人能夠穿梭在其中,同時存在於好幾個小圈圈裡或跟其他群體的人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不過我仍然覺得這樣的結構並沒有被這些夯哥夯姐所打破,一來是以政治系的規模而言,這些人真的很少,二來是這些夯哥夯姐即使能夠在眾多群體中穿梭,但他們往往都還是有自己最看重的那個小圈圈,最後是,就算某些第三者可以透過夯哥夯姐來認識到不同群體的人,那也往往是個體與個體間的新關係建立,不太會對既有的群體造成甚麼影響。
政治系的學生價值分布很多元,通常很重視「中立性」
因為政治系實在是太大,且大家來到這邊的原因都不相同,所以真的真的很難用一個統一的特質來概括整個系,但如果真的要說有一個習慣是大部分政治系學生都有的(還是有某些群體不適用),我想大概就是這個了。
首先,在價值多元的部分,其實應該蠻好理解的,畢竟160幾個人就有160幾種想法,加上本系不管是從學生興趣又或是課程特色上,都很難定義出一個明確的方向,所以讓政治系囊括了基本上光譜兩端的所有人,從817、柯昌粉到9.2,從台獨、華獨到華統,從保守到進步,從右派至上到關懷弱勢,從父權思想到女性主義,這裡真的是很奇妙的容下了所有抱著不同想法的人,更奇妙的是,這些人明明有著截然不同的思想、立場與角度,但卻可以一起共事甚至一起相處,這或許,也是我最喜歡政治系的地方。
在解釋甚麼叫重視「中立性」前,我想先澄清,政治系的學生並不是不喜歡表達個人看法,畢竟作為一個研究社會科學的科系,我覺得政治系的學生比起學校其他大部分的系,至少在社會事件或議題上的表達,都是較為擅長且踴躍的,接下來的說明,只是針對大家所表述的內容,我有發現一個蠻明顯的現象。
所謂的重視「中立性」,是我覺得政治系的人通常不會很堅定的死守著某個立場,並且,會很在意某個討論場域是否具有足夠多元且不同的意見,這樣的現象,除了是在系上很多的課程、考試、討論中(我認真覺得課程裡很重視"多元意見交流"這件事XD),受到表達立場或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訓練而培養出來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周邊同儕所營造出的氛圍。承繼上面提到多元想法的現象,我覺得大家在日常相處中有一個先決共識是,「雖然我可能不同意你的想法,但我們可以當朋友」,如果很難理解的話,其實就是 Voltaire 的那一句「Je ne suis pas d’accord avec ce que vous dites, mais je me battrai jusqu’à la mort pour que vous ayez le droit de le dire」,因此,除了大家會很在意這樣的討論是不是多元之外,當遇到意見衝突時,比起堅守立場而造成可能的人際破壞,大家更多的會傾向於包容所有不同意見。更進一步,我自己覺得政治系的學生在發言時很常會有「我覺得....所以....不過另一邊....」,接著在最後用一個「所以需要經過更多的討論」、「彼此的想法可以再經過更多的磨合」之類中性的詞語收尾,或許就是希望以全面性、整體性或所謂中立、多元性的角度來表達自己的立場(當然很常被批評為假中立),而不是死踩在特定的某一方。
最著名的案例大概就是2018年的江宜樺事件,當時政治系學術部邀請江宜樺(本系系友)針對「政治可以改變世界嗎?」一題來進行演講,因為他本身在2014年太陽花學運時就有蠻大的爭議,所以那場演講在一開始就湧出了許多抗議的學生,根據當時在場學長的說法,抗議學生在當時用「滾下台」的口號希望中斷他的演講,而現場政治系的學生則是以「聽演講」來回擊。雖然事實有待查證(我把相關資料放在底下),不過這次事件其實展現出了政治系學生對於「言論多元」的重視,難道當時的主辦單位不知道江宜樺在太陽花中的角色,或甚至是支持他的作為嗎,我不認為(我相信至少大多數成員不是完全支持的),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大家知道江宜樺本身具有爭議,某程度上也有猜想到他的立場跟看法會跟自己很不一樣,但就是希望藉由演講的方式來得知他對於政治的態度跟觀點,而這個演講不同意見的表達本身,我相信對於我或可能很多的政治系同學而言,就已經是一次重要,甚至必要的交流機會,當然這樣的想法就跟社工、社會系的同學不太一樣,從事件的發生就能夠得到驗證。
我無意去評價這樣的事件究竟是好是壞,也沒有想要針對上述政治系的這種特質來給予褒貶之意,只是把我在政治系兩年裡所接觸到的人,以及經歷過的事,綜合成上面的結論,來表達我眼中台大政治系的模樣,可能跟你所想像或理解的類似,當然也有可能完全不同,畢竟我自始至終都認為,政治系實在太難被定義,也絕非被上面幾個簡單的概念就能夠完整描述它的模樣,如果要說我自己對於政治系的想法,或許稱不上喜歡,畢竟這個地方真的是滿滿的迷茫和不確定(之後可以再著重來談),但因為真的有太多不一樣的人,以及各種想法與觀點,也讓我自己看到了許多從沒想過的事,大概,也沒有真的很討厭吧哈哈
當然也很歡迎大家(尤其是政治系)來分享看看自己對於系上的看法,下一篇應該會先來回應之前大家對於政治系的問題,或是有甚麼其他想要看的主題,都可以提供給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