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政治對我們有意義嗎?(下):政治跟我有什麼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其實像我們這樣面對面說話,就是政治。」這是我高一參加台大杜鵑花節時,台大政治系的學姐告訴我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奇妙,人們組成社會,而政治和傳播是社會中無法分割出來的元素。所以政治並不是遠在天邊的,而是近在眼前的。

選舉跟我有什麼關係?

我還記得在我高三那年的選舉,因為四點之後就準時開票,影響了部分還在投票所排隊的民眾,出現了棄保效應,民眾大多會投給票數較多兩位候選人,因為「這樣才不會白白浪費自己的選票」。

人時常斤斤計較,擔心自己的票「被浪費」,所以總是在支持度較高的候選人中做抉擇,或是因為自己支持的候選人勝算不高就乾脆不去投票。

大家應該都知道參與選舉需要繳交一筆保證金吧?若選民依從自身意願,將選票投給自己支持的候選人,他們才有機會得到保證金。又或者不以功利面向討論,候選人與其助理透過票數明白自己的努力被看見、自己的理念被支持,才能更有動力地參與下次選舉,或是透過其他方式持續推廣自己的理念,影響有能力改變的人。

raw-image

我覺得今年苗栗苑裡鎮的個案很值得參考與反思。當選的劉育育作為一位素人,戰勝了政治根基深厚的連任鎮長,就連支持她的鎮民都很意外。但若是支持者們「擔心我的選票被浪費」或是「不想浪費時間排隊」,那奇蹟永遠不可能發生。

愛要大聲說,支持也是。

兵役一年跟我有什麼關係?

之前曾在關鍵評論網投書自己對於台灣兵役的看法。去年(2022)底政府也宣布,民國94年一月一日後出生的國民,兵役將延長至一年。前陣子我在一些社群平台上看到有人認為這很浪費時間,認為「中共打過來台灣一定會輸啊,幹嘛還要服兵役?」我企圖搜尋該篇文章未果。

或許會有人認為我的性別不須參與義務役,因此我沒有資格發言,就如同該篇貼文原文作者因為體檢不通過不須服兵役,因此底下有部分留言覺得他沒有發言權一樣。雖然我不認同他這樣毫無具體根據的發言,但我仍相信他絕對有說話的自由。

既然不認同他的言論,我也簡單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針對他認為台灣沒有勝算這一點,我本來也認為若是中國發射飛彈過來台灣人不就僅能等死嗎?我們不同於烏克蘭,開戰後沒有陸路可以疏散民眾與獲得物資補助。我問過我爸為何會有人要投資房地產,中共一打來不就什麼都沒了嗎?他的中國同事曾告訴他,統一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投資房地產,而且中共不會要一個破爛的台灣,飛彈可能會炸毀公共建設如高速公路和總統府,但對民間的傷害會儘量降至最低。

依據我自己的理解,那些說「會輸」的人很可能認為「必死無疑」,但因為國際上有相關法規的關係,這部分倒是無須憂慮。

raw-image

再者,若是中國必勝,又怎會遲遲按兵不動呢?除了台積電的晶片是一大考量,國際局勢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以近況來說,歐洲立場尚不明確,雖然譴責中國人權問題,但又和中國有重大的貿易往來,如德國總理Scholz(蕭茲)允許中國企業購買漢堡港股份,並且不顧阻攔執意訪中;義大利總理Meloni(梅洛尼)發表友台言論,不過也不能確定實際措施。

但美國立場卻是很明顯的,在拜習會上已經明確地說出「台灣是最後一道紅線」,而美國智庫也針對中國可能的攻擊做了兵推,設立不同情況多種假設,每一項前提皆有美國參戰,因此美國極可能是協助台灣的,所以我們要憂慮的該是能不能支撐到美軍前來支援。從兵推最壞情況來看,中國慘敗,美國險勝。美國出兵也十分符合美國自身利益。當然,我不是什麼國際政治或中美關係專家,我也不懂軍事,但目前世界局勢是中美正互相爭奪世界政治經濟領導權,這同時也是民主與獨裁的鬥爭。正如該網友所說,台灣也確實很難僅憑一己之力勝過人數是5、60倍的中國,畢竟我們可沒有烏克蘭模式,而中國佔領台灣正是美國不樂見的,不論是權勢擴張、獲得晶片來源或是意識形態上的獨裁政權戰勝民主體制。

關於專業人士的看法,可以收聽以下節目:

軍事相對論:EP01國際軍情-當台海危機爆發,美國真的會支援嗎?

有些人認為兵役延長是受到美國的脅迫。在此我並不想討論資訊操弄與否的問題,即使沒有美國,台灣人必須保衛自己的國家與領土。

但這一切也得建立在「兵役訓練有效」的基礎上。雖然我不需要當兵,但我也耳聞過如今的訓練只需要坐在教室內吹吹冷氣,很少需要到室外進行操練。校內的軍訓課可以抵時數,若是像我表弟一樣選在年節期間,這中間的天數也包含在服役期間內。

之前擔任志工時,恰巧認識一位國防大學的學生。我向他提及自己曾經寫過對兵役看法的文章,也和他請教一些問題。畢竟不曾實際開打,作為一位軍校學生他也不能確定職業軍人的訓練是否充足,或是台灣有多大的勝算,但他很肯定地認為,目前「被迫入伍」的軍事訓練是非常沒有用的。

軍事相對論:EP16國防政策-這種兵怎麼打仗?令人歎為觀止的軍訓役奇耙兵。

18歲公民權跟我有什麼關係?

有一次上課,老師和我們談及18歲公民權的問題,並且詢問我們的看法。她會問起是因為她和她的同溫層都非常同意18歲公民權,但當她和學生談及這個議題時,學生卻認為可以參與公投的18歲公民在下一次選舉時,也早就滿20歲了,因此也不存在是否有選舉權的疑慮。

心理學裡有個名詞是「自我實現預言」,意思大概是當你相信某件事時,你就會下意識地做出某些事情誘使該事件發生,可能類似於《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那句:「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時,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可能很多人覺得一定不會通過,所以就不去投,於是18歲公民權也就真的沒通過了。

當青年都不在意青年的權益時,又有誰會在意青年的權益呢?

另一方面,很多長輩們,例如我爸媽,反對的不是18歲的選舉權,而是被選舉權。但我稍微研究了一下新聞報導,發現即使修憲通過,也要等到相關法律修法後,年滿18歲之公民才有被選舉權,並不是立即生效。

除了法律之外,我認為青年參選還有另一個障礙是金錢,包含保證金和宣傳廣告等等支出,一般家庭不可能將錢拿出來給18歲青年參選,所以極有可能在家庭支持的層面就卡關了,更遑論真的參選。此外,我認為志祺七七的話也相當一針見血:「不同意的話,那就不要投給他就好啦!」

一剛開始我的確也對「18歲公民權」有疑慮,但後來又想到,就像有選舉權的成人並不見得會去投票一樣,不關心的學生也自然不會排隊去投票,所以其實不太需要擔心胡鬧或對社會了解太少的問題。雖然並不知道關注的學生有多少,但既然他們有自己的意見想法,那也應該要給予他們發聲的機會,這才是自由和民主的意義吧。

新聞跟我有什麼關係?

前陣子為了準備學校的交換生資格筆試,讀了很多歐洲時事,也會和學伴討論,除了作為一種輸出方式之外,也希望可以看到歐洲人的看法。

其實一開始我是不抱期望的,畢竟之前公投時,很多台灣學生都冷漠以對甚至完全不知情,因此我也不奢望遠在台灣的學伴對於歐洲時事有多麼了解。沒想到他不僅知情,反應也很熱烈,比如表達對Chancellor Scholz和中國貿易的不支持,也擔憂歐洲冬天氣溫高於零度等等。同時,他對於台灣時事的瞭解也不少,後來發現他手機裡有台灣英語新聞的程式(聽起來好像業配的前奏)。

不過當我告訴她台灣兩個政黨都是右派時她很意外,近期我也常常在國際新聞上看到左右派之爭,雖然台灣暫時沒有這樣的局面,但我認為這仍是值得了解的議題。

陳芳隅(2020.8.15)美國都是左派在亂?談什麼是左派、右派。上報。

我自己平時除了通勤時段會看敏讀選讀外,偶爾會打開BBC,但很少主動接觸新聞訊息。但我發現一件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外媒的新聞篇幅都很長,而台灣的主流網路媒體篇幅則很短。我和學伴說時,她很驚訝。整體來說,台灣網路新通常只佔不到一個電腦的頁面,而外媒則須要往下瀏覽,短一點的大約兩個頁面,頭條可能三個頁面。

我對學伴說:「You just know something happened, but you don't know how and why.[你只知道發生了一些事,但你不知道如何(發生)和為何(重要)。]」

也不是想表示西方多好,台灣多差,畢竟對很多人來說,每天為生活忙碌都自顧不暇了,沒有人想看那麼長篇的文章。西方人也不見得會看完每一篇新聞,畢竟標題之下、正文之上就有一段新聞大綱。正因為如此,我認為台灣網路媒體反映了台灣的教育——習慣毫無條件地接受資訊,但不鼓勵學生/受眾問為什麼。所以我們只想知道果,鮮少追問因。

心得

我們認為選舉很骯髒,可能是因為我們很少主動了解,只能被動地接收新聞所給予我們的,或是說我們比較有記憶點的爭議內容。其實,政治也是一種行銷、一種傳播,默默做事的我們不見得看得到,時常更新個人社群的,我們覺得他們有在做事,但可能說到做不到、媒體喜歡報的也是他們。

政治人物的確可能為了選票或支持度等,為了更好看的「成績」而忘卻初衷,這也並不是只有政治人物才會有的問題,不論是網紅、庸庸碌碌的普通上班族、慣於被吹捧的職場老前輩,或是將新創公司發展成上市公司的創辦人,也都很可能過度迷戀數字。

之前看到有網路評論選舉娛樂化,將票投給「看起來順眼的人」,也不管他們的政見如何。

《21世紀的21堂課》說:「所有的公投和選舉,永遠訴諸的都是人類的『感覺』,而不是人類的理性。」

在地方選舉上,比起把票投給政見真的有反應地方問題、真的有能力和熱忱為地方帶來改變的候選人,有時候選民反而更願意投給社群能力做的好的人,也包含好看的候選人。在這節骨眼上,反而一點也不覺得自己的票被浪費了,投票也變得像是參加演唱會。

感性遮蔽理性,即是盲從。如果能多問問:「為什麼?」可以幫助我們稍微找回一些理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點燃知識火炬,走出資訊洞穴
50會員
191內容數
分享閱讀、旅遊還有數位素養內容
2025/04/06
之前和大家分享了在貧北當志工的「奇遇記」閒聊:貧窮議題 。 上周參加了青發署的活動,也聽了人生百位創辦人阿德的演講。 阿德是標準的冷面笑匠,一臉理工宅宅的樣子,但講話超級好笑,而且金句連連。可惜我把筆記留在活動現場,忘了帶回來,全憑印象寫。 阿德覺得自己前幾年應該算是失敗,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
Thumbnail
2025/04/06
之前和大家分享了在貧北當志工的「奇遇記」閒聊:貧窮議題 。 上周參加了青發署的活動,也聽了人生百位創辦人阿德的演講。 阿德是標準的冷面笑匠,一臉理工宅宅的樣子,但講話超級好笑,而且金句連連。可惜我把筆記留在活動現場,忘了帶回來,全憑印象寫。 阿德覺得自己前幾年應該算是失敗,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
Thumbnail
2024/03/28
亞洲鬧世代每個月都會舉行一次月季活動。恰巧因為本月婦女節,所以這次月會焦點是在台的家庭看護。
Thumbnail
2024/03/28
亞洲鬧世代每個月都會舉行一次月季活動。恰巧因為本月婦女節,所以這次月會焦點是在台的家庭看護。
Thumbnail
2024/03/16
昨天 Lead For Taiwan 的培訓課程邀請 Jessie 來分享 是我目前做喜歡的一堂培訓課。 分享喜歡的句子: 眼高手低有拙趣,眼低手高是匠氣。 自由是和喜歡的人做喜歡的事。 譜不會變,但轉念可以改變風格。
Thumbnail
2024/03/16
昨天 Lead For Taiwan 的培訓課程邀請 Jessie 來分享 是我目前做喜歡的一堂培訓課。 分享喜歡的句子: 眼高手低有拙趣,眼低手高是匠氣。 自由是和喜歡的人做喜歡的事。 譜不會變,但轉念可以改變風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過來台灣之前,也是知道台灣人對政治的投入求很高,幾乎大部分人都有支持的政黨。當我還在香港修讀學士課程時,教授更曾提議揪團一起看台灣的大選現場,對比之下香港人對政治的投入度屬較低。不過也許因為香港回歸後的政策、管理、特首態度等多方因素影響下,當時的年輕人對政治的關注度大幅提高....
Thumbnail
在過來台灣之前,也是知道台灣人對政治的投入求很高,幾乎大部分人都有支持的政黨。當我還在香港修讀學士課程時,教授更曾提議揪團一起看台灣的大選現場,對比之下香港人對政治的投入度屬較低。不過也許因為香港回歸後的政策、管理、特首態度等多方因素影響下,當時的年輕人對政治的關注度大幅提高....
Thumbnail
對於政治的熱情,身為一個台灣人,不可能完全沒有,甚至參與政治和關心政治可以說是一種公民的良好素養。 只是大多時候,像我一樣的台灣人更關心下一餐要吃什麼?畢竟誰當選了?依然還是要吃喝拉撒睡。 政治帶給我大多數是一種不太愉快的經驗⋯⋯ 小時候選舉時,總覺得很吵,候選人宣傳車會大街小巷放送我聽不懂的
Thumbnail
對於政治的熱情,身為一個台灣人,不可能完全沒有,甚至參與政治和關心政治可以說是一種公民的良好素養。 只是大多時候,像我一樣的台灣人更關心下一餐要吃什麼?畢竟誰當選了?依然還是要吃喝拉撒睡。 政治帶給我大多數是一種不太愉快的經驗⋯⋯ 小時候選舉時,總覺得很吵,候選人宣傳車會大街小巷放送我聽不懂的
Thumbnail
「其實像我們這樣面對面說話,就是政治。」這是我高一參加台大杜鵑花節時,台大政治系的學姐告訴我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奇妙,人們組成社會,而政治和傳播是社會中無法分割出來的元素。所以政治並不是遠在天邊的,而是近在眼前的。
Thumbnail
「其實像我們這樣面對面說話,就是政治。」這是我高一參加台大杜鵑花節時,台大政治系的學姐告訴我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奇妙,人們組成社會,而政治和傳播是社會中無法分割出來的元素。所以政治並不是遠在天邊的,而是近在眼前的。
Thumbnail
想要收成,那就下田弄髒手;想要救世,那走出象牙塔、去了解人群。在邊上喊加油,那只是喊一個寂寞。
Thumbnail
想要收成,那就下田弄髒手;想要救世,那走出象牙塔、去了解人群。在邊上喊加油,那只是喊一個寂寞。
Thumbnail
分裂的國家沒有重量,團結的台灣才有份量,不論選舉結果如何,他們依然是我們的親人、朋友,我們依然要張開雙手擁抱他們。
Thumbnail
分裂的國家沒有重量,團結的台灣才有份量,不論選舉結果如何,他們依然是我們的親人、朋友,我們依然要張開雙手擁抱他們。
Thumbnail
票已投完,勝負也已定案。 無論結果滿不滿意仍得回歸日常。
Thumbnail
票已投完,勝負也已定案。 無論結果滿不滿意仍得回歸日常。
Thumbnail
再過兩天就要選舉了,我想大家都很關注這件事,不論你有沒有投票權,都能感受到那山雨欲來的氣氛,這是民主國家特有的景象,也只有在民主國家,手上握有選票的你才能體會到那股緊張不安的社會氛圍。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行為,蓋章,投票。就這樣。但它所造成的後果,卻是一整個國家甚至一整個世代都要共同承擔
Thumbnail
再過兩天就要選舉了,我想大家都很關注這件事,不論你有沒有投票權,都能感受到那山雨欲來的氣氛,這是民主國家特有的景象,也只有在民主國家,手上握有選票的你才能體會到那股緊張不安的社會氛圍。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行為,蓋章,投票。就這樣。但它所造成的後果,卻是一整個國家甚至一整個世代都要共同承擔
Thumbnail
「罵,是我們和政治發生關係最常見的形式。這樣的政治很多,到處都是,多到令人厭煩......很少有機會認真想一下:為什麼人要理解政治?」——《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 楊照
Thumbnail
「罵,是我們和政治發生關係最常見的形式。這樣的政治很多,到處都是,多到令人厭煩......很少有機會認真想一下:為什麼人要理解政治?」——《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 楊照
Thumbnail
2020年1月11日,是台灣第15屆總統大選,同時也是第7次民選總統的日子,隨著選舉的時間越來越近,台灣社會從媒體到人民、網軍到遊行;對於三位候選人的支持與反對明顯越演越烈,生活中充斥著候選人及其政黨彼此針鋒相對、互別苗頭、明槍暗箭的資訊。 說實話,民眾很難不被影響的,尤其是30歲左右的我們,一群
Thumbnail
2020年1月11日,是台灣第15屆總統大選,同時也是第7次民選總統的日子,隨著選舉的時間越來越近,台灣社會從媒體到人民、網軍到遊行;對於三位候選人的支持與反對明顯越演越烈,生活中充斥著候選人及其政黨彼此針鋒相對、互別苗頭、明槍暗箭的資訊。 說實話,民眾很難不被影響的,尤其是30歲左右的我們,一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