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故事裡,角色發現自己只是「故事裡的角色」,而不是真實存在的人,例如《蘇菲的世界》裡的蘇菲。這種設計是一種後設手法,打破第四面牆來創造讀者意想不到的走向。
《蘇菲的世界》是喬斯坦.賈德的著作小說,首次於1991年以挪威語出版。
讀者知道自己在讀虛構故事,虛構世界裡出什麼事都不奇怪,甚至可以發生邏輯上矛盾的事情,但要是虛構故事的角色忽然發現「自己」是虛構故事的角色,那就特別了。因為在這種時候,他擁有了關於真實世界的知識,以致於知道自己不是真實世界的人,只是真實世界的小說家創作出來的角色。
這種作品很有趣,但也讓我們有靈感去擔心:有沒有可能我也像蘇菲一樣,其實是小說裡的角色,只是蘇菲察覺了,而我還被蒙在鼓裡?
「怎麼可能?」如果我是小說裡的角色,那我的所有心情和行動不就都是小說家安排的?我可沒感覺到自己的一言一行背後有這種計畫!確實,不過蘇菲當初也沒感受到,不是嗎?
拿自己的經驗來說明自己不是小說角色,這行不通──因為我們總是可以想像某個虛構故事,其主角(或更糟的:運氣最差的某個小角色)過往的經歷和心境跟你一模一樣,要是他沒認出自己是小說角色,你沒道理認得出來。
讓我們把上述這種對照的談法稱為「小說世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