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前的線上會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辦公室裡開會或在學校裡上課時我們應該不會把自己的臉蒙起來,這樣的話是不是在線上會議或課程也一定開鏡頭呢?這或許不能相提並論,當然不可否認能看到人,不論是本人或鏡頭前都是增進情誼或互動的一種方式。

但你在開會、上課或舉辦工作坊在要求開鏡頭前可以先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 為什麼參與者想關鏡頭?
  2. 你為什麼會在意有無開鏡頭?
  3. 開鏡頭這件事對誰重要?
  4. 開鏡頭對參與者有什麼好處?

我自己在執行幾個線上工作坊或訓練課程時也有遇過很多參與者不開鏡頭的時候,老實說一開始會很不適應,活動一開始時總是會希望大家能開鏡頭,也會向大家宣導,當然也無法勉強他們,因為有些人或許基於一些原因不方便,如網路太慢、家裡很亂或家人會走來走去...等原因。但若靜下心想想以上 4 個問題,會覺似乎是比較在意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參與者,因為其實很多時候要求開鏡頭只是為了讓自己心裡上好受一些,不會覺得像在對空氣說話,但若有清楚的架構並且大多數都在螢幕分享,對與會者來說要看的就是分享的內容和聽而已,又或是他們必須在另一個視窗執行活動,有無開鏡頭似乎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他們的視線根本不會在你身上,或許大家關掉鏡頭還比較能靜下心來專注在內容上。

raw-image

而且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關鏡頭的參與者不代表他們沒在聽,很多人關鏡頭時也會發言,又或是在分組討論室 (breakout room) 時就會開鏡頭了。或許有人會想,如果參與者進分組討論室會開鏡頭,那麼他們是不喜歡我嗎?我不這麼認為,因為參與者只是做出符合他們需求的動作而已!

當然在某些時刻你可能"非常"希望參與者開鏡頭,例如自我介紹或特定活動時,建議可以在一開始就跟參與者說明,我們希望你以最自在的方式參與,但在某幾個時間點若你能開鏡頭將會對我們的活動或討論很有幫助,讓參與者了解其重要性,這樣也可以讓他們有心理準備。但在做這樣的說明時也要避免發生以下情況:

  1. 強迫感
  2. 讓沒開鏡頭的參與者覺得受到批評
  3. 造成一種壓力

而我也發現,線上的空間其實讓大家更勇於發言和表達意見,因此也不要糾結在這樣的議題上而破壞了參與者的安全感 (Psychological safety),或許大家一起都不要開鏡頭也是個不錯的方式。

Psychological safety is a belief that the context is safe for interpersonal risk-taking - that speaking up with ideas, questions, concerns, or mistakes will be welcomed and valued”
Amy Edmondson


最後,我們應該不要把實體會議或課程的模式套用在線上,實體或線上沒有哪個比較好或不好,因為就是不一樣,這二種模式提供了不一樣的體驗,實體所帶來人與人間的連結和交流或許很難被取代,但線上的便利在科技發展幫助下也可以讓大家不管在生活、工作和學習都更為彈性,我們應該以開放的態度適應各種情況,或許也呼應了我的另一邊文章,"Remote 已是常態? Hybrid 是趨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eggy.PCH的沙龍
11會員
18內容數
Create a space for curiosity, learning, and transformation. 創造一個能引起好奇心、學習以及轉變的空間
Peggy.PCH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5/30
在台灣的大家最近才開始急忙投入線上課程和遠距工作,但國外多數國家已經歷了一整年遠距,導致開始有了 Zoom fatigue 的現象,其實在執行線上會議、課程或活動時參與者 (包括我自己),都蠻容易失去注意力的,別人在發言時你可能覺得無聊就開始點別的視窗做自己的事,或是有時思緒也會迷失在接連而來的發言
Thumbnail
2021/05/30
在台灣的大家最近才開始急忙投入線上課程和遠距工作,但國外多數國家已經歷了一整年遠距,導致開始有了 Zoom fatigue 的現象,其實在執行線上會議、課程或活動時參與者 (包括我自己),都蠻容易失去注意力的,別人在發言時你可能覺得無聊就開始點別的視窗做自己的事,或是有時思緒也會迷失在接連而來的發言
Thumbnail
2021/05/20
過去一年很多企業已經很習慣使用 Zoom 或 Teams,除了一般公司會議外,也用來進行一些活動和課程,但可能在互動性對於引導者 (facilitator) 來說是一大挑戰,但科技使終來自於人性,這一年也陸續有許多新興活動軟體推出,目前我自己試用到一個覺得在互動性和趣味性來說都蠻好的軟體 Butte
Thumbnail
2021/05/20
過去一年很多企業已經很習慣使用 Zoom 或 Teams,除了一般公司會議外,也用來進行一些活動和課程,但可能在互動性對於引導者 (facilitator) 來說是一大挑戰,但科技使終來自於人性,這一年也陸續有許多新興活動軟體推出,目前我自己試用到一個覺得在互動性和趣味性來說都蠻好的軟體 Butte
Thumbnail
2021/05/12
會議是集結二人以上在一起討論議題的場景,這也代表參與者需要實際參與在這個會議中,否則其實用 email 溝通就好了,何必浪費大家的時間?相信很多人都有上班時間大多都在開會的感受,常常都是從一個會議趕到另一個會或是急忙放下手邊的工作趕到會議中,常常都是人到心沒到。但參與者除了人到,精神上也必須投入在會
Thumbnail
2021/05/12
會議是集結二人以上在一起討論議題的場景,這也代表參與者需要實際參與在這個會議中,否則其實用 email 溝通就好了,何必浪費大家的時間?相信很多人都有上班時間大多都在開會的感受,常常都是從一個會議趕到另一個會或是急忙放下手邊的工作趕到會議中,常常都是人到心沒到。但參與者除了人到,精神上也必須投入在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自己都知道,看你在台上教課時,我看你的眼神和我看其他老師的都不一樣。你輕易一句話,就能讓台下學生哈哈大笑。你輕易幾個字,都像風吹過我葉子沙沙作響。那天我們一起目送家長接走最後一個學生,這是第一次跟你一起值班關門,儘管教室很大,我卻難以呼吸。
Thumbnail
我自己都知道,看你在台上教課時,我看你的眼神和我看其他老師的都不一樣。你輕易一句話,就能讓台下學生哈哈大笑。你輕易幾個字,都像風吹過我葉子沙沙作響。那天我們一起目送家長接走最後一個學生,這是第一次跟你一起值班關門,儘管教室很大,我卻難以呼吸。
Thumbnail
這件事對我以前來說,是天方夜譚>< 因為我是那種參加夜店派對(人生只參加過唯一一次),或是商務交流聚會,傻傻一個人窩在角落滑手機,或很專心吃茶點的人~ 這樣極度內向甚至有些社恐的我,後來透過「視覺筆記」這件事,成功地達成上述三大可能. 1.幫助記憶、有效學習 2.拓展人脈、建立關係 3.個
Thumbnail
這件事對我以前來說,是天方夜譚>< 因為我是那種參加夜店派對(人生只參加過唯一一次),或是商務交流聚會,傻傻一個人窩在角落滑手機,或很專心吃茶點的人~ 這樣極度內向甚至有些社恐的我,後來透過「視覺筆記」這件事,成功地達成上述三大可能. 1.幫助記憶、有效學習 2.拓展人脈、建立關係 3.個
Thumbnail
情報操作者為了限制抗爭現場的資訊流通及降低臉孔給其他民眾帶來的感染力,會用各種方式提出建議(例如不要拍臉)使人們不要拍照、減少拍照、自行遮臉。但其所屬勢力或未來可統治的機構早就全程蒐證錄影。 為避免錯誤的炎上先建立防火牆ps1 拍不拍臉的議題值得多多討論,目的、對像、合理性、最後是否能解決一開始要
Thumbnail
情報操作者為了限制抗爭現場的資訊流通及降低臉孔給其他民眾帶來的感染力,會用各種方式提出建議(例如不要拍臉)使人們不要拍照、減少拍照、自行遮臉。但其所屬勢力或未來可統治的機構早就全程蒐證錄影。 為避免錯誤的炎上先建立防火牆ps1 拍不拍臉的議題值得多多討論,目的、對像、合理性、最後是否能解決一開始要
Thumbnail
透過「與作家有約」的校園演講,提出了演講前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提早到達場地、測試簡報設備、調整心態、傾聽主人的聲音、給聽眾驚喜、同理心看待、回饋給關鍵人物和為下一場演講做準備。
Thumbnail
透過「與作家有約」的校園演講,提出了演講前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提早到達場地、測試簡報設備、調整心態、傾聽主人的聲音、給聽眾驚喜、同理心看待、回饋給關鍵人物和為下一場演講做準備。
Thumbnail
想起之前在讀書會上討論的話題——當我們在社群平台看到不合時宜的發言,甚至是針對我們自己所屬群體(ex: 文組、女性、支持某些理念者……)的抹黑與攻擊時,是否應該主動發言表達不同觀點或甚至適時反擊? 『如果自己什麼都不說,會不會久了大家就會認為他們是對的?』朋友認為,不同的聲音很重要,表達自己的立場
Thumbnail
想起之前在讀書會上討論的話題——當我們在社群平台看到不合時宜的發言,甚至是針對我們自己所屬群體(ex: 文組、女性、支持某些理念者……)的抹黑與攻擊時,是否應該主動發言表達不同觀點或甚至適時反擊? 『如果自己什麼都不說,會不會久了大家就會認為他們是對的?』朋友認為,不同的聲音很重要,表達自己的立場
Thumbnail
每週二是練習生們固定聚集的實習日,阿亮老師總能敏銳地觀察出大家的狀態:「你們有想過生活導師負責課堂開場的目的為何嗎?為什麼不給任課老師做就好呢?」我們陷入思考,一方面慚愧於自己上週沒有想清楚就上台,一方面則依照直覺回答了:開場是為了提醒孩子們準備好上課狀態。阿亮老師的這段話,一語道破了實人的不一樣。
Thumbnail
每週二是練習生們固定聚集的實習日,阿亮老師總能敏銳地觀察出大家的狀態:「你們有想過生活導師負責課堂開場的目的為何嗎?為什麼不給任課老師做就好呢?」我們陷入思考,一方面慚愧於自己上週沒有想清楚就上台,一方面則依照直覺回答了:開場是為了提醒孩子們準備好上課狀態。阿亮老師的這段話,一語道破了實人的不一樣。
Thumbnail
以前看到有書或是課程教人家怎麼開會,心裡都忍不住OS疑問:「這也需要學習?」隨著開會次數增加,這才發現台灣人真的很愛開會,矛盾的是會開的越多,就越不會,因為多數的開會都是無效,到底怎麼樣開會才能精準又快速呢?
Thumbnail
以前看到有書或是課程教人家怎麼開會,心裡都忍不住OS疑問:「這也需要學習?」隨著開會次數增加,這才發現台灣人真的很愛開會,矛盾的是會開的越多,就越不會,因為多數的開會都是無效,到底怎麼樣開會才能精準又快速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