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二是練習生們固定聚集的實習日,阿亮老師總能敏銳地觀察出大家的狀態:「你們有想過生活導師負責課堂開場的目的為何嗎?為什麼不給任課老師做就好呢?」我們陷入思考,一方面慚愧於自己上週沒有想清楚就上台開場,一方面則依照直覺回答了:開場是為了提醒孩子們準備好上課狀態。隨後,阿亮老師的這段話,一語道破了實人的不一樣:
生活導師是和孩子一起為學習知識感到興奮,和孩子一起準備好讓任課老師來幫助我們。
這再次驗證了實人老師們與孩子間的關係,學習並非老師教、學生學,而是「我們一起好奇、我們一起學!」同樣地,在班級經營方面,阿亮老師提到若有孩子在不對的時間干擾同學,這不僅僅是他或老師的問題,而是每個人都有責任擔任提醒的角色。這種團隊精神在過去的學習經歷中是非常珍貴的,我記得以前,當有人犯錯時,每個人都急於推卸責任,甚至採取怪罪和報復的心態,我相信我們都曾經歷。不只是在教育現場,若人人在社會議題發生時,保有著「每個人都有責任」的心態,這個社會的大家就能一起從錯誤中成長,而非永遠只有少數人在承擔、在消極面對著。
在實人,老師與孩子們在對話中了解彼此,私底下如此,課堂上更是如此實踐著,就連練習生們也是在不斷對話中看見自己可以更好的模樣。在寶寶老師的閱讀課,老師透過分享孩子的閱讀反思,讓孩子道出從閱讀中體悟到的精神「每一個反派在他的故事裡都是自己的英雄。」老師另外做了很生動的舉例:學生間有時會為了幫朋友出氣,而教唆其他人幫忙,出氣到最後事件最初的是非對錯已不再重要,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英雄。老師時常強調閱讀是一個過程,在閱讀中有所產出,有所對話,才能真正讓閱讀的意義發酵,因此在課堂上當老師展示出文章時,會讓孩子討論「這篇文章好在哪?」「他怎麼寫的?」透過不斷換位思考,並試著發想:「如果我是….」,孩子們都十分享受在閱讀的樂趣裡。
今天和老師的對話中,練習生們都學習「放慢與留白」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教學需回歸到自己的心境,當老師自己容易心慌,便不敢放慢。我想起許多次自己因為教學進度、因為對自己不夠有自信,不敢將課程放慢、甚至暫停,去了解孩子的狀態,就這樣錯過了與孩子更貼近的機會。Tony透過他的經驗,和我們分享老師常有的內心劇場「如果我夠好,學生就不會…」,這些內心劇場讓我們無法活在當下,使得我們對孩子充滿既定認知,充滿距離。原來「你的課可以更好」和「你對學生有要求」是兩件事,當老師已盡力備課,在課堂上嘗試了解孩子當下情緒,與他的情緒對話,才是教師該有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