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勝有聲的線上工作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台灣的大家最近才開始急忙投入線上課程和遠距工作,但國外多數國家已經歷了一整年遠距,導致開始有了 Zoom fatigue 的現象,其實在執行線上會議、課程或活動時參與者 (包括我自己),都蠻容易失去注意力的,別人在發言時你可能覺得無聊就開始點別的視窗做自己的事,或是有時思緒也會迷失在接連而來的發言和討論之中。這時就會想到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到安靜的咖啡廳伴隨輕音樂工作了,因為這才能讓你靜下心來好好思考。

幾天前參加了一場"實驗性"的 Silent Emergence 無聲工作坊,整場 2 小時活動除了一開始的 10 分鐘和最後 20 分鐘有說話外,其餘時間都是無聲進行,但 facilitator 有播放音樂,雖然只有 3 人進行,但我也觀察到了幾個有趣現象和可以思考的方向。

1. 無聲的接受度

這個活動的參與人數比起以往少很多,有多少?一開始有 2 人進入(包括我),加上主辦者和引導者,總共 4 人,但大概進行了 15 分鐘後另一位參與者就很有禮貌地說這個活動不適合他,所以就離開了。但我大概能理解那位參與者的感受,因為整個主體是在 Mural 進行,沒有任何"口頭"說明,所有指示都在 Mural,有不清楚的地方就用傳訊息的方式問,確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尤其是心急的人。

2. 音樂的重要性

我認為這個活動的重點之一是音樂,因為如果在完全無聲的狀況下也會很難專注,因為 "最好不要在寂靜無聲的環境中工作,而應該選擇略微吵雜的地方,如此當所有知覺空間都被占據,大腦就會集中所有能量,關注你最要認真完成的任務",因此引導者也挑選了很棒的輕音樂幫助我們能夠專注在眼前要執行的活動。

3. 跳脫舒適圈

這樣的無聲活動對許多人可能是感到不自在的,這或許可能是參與人數少和有人中途離開的原因,而引導者在活動結束後也說明因為這是屬於實驗性的工作坊,他在整個流程設計上也比較大膽,例如完全沒有口頭說明活動進行方式,Mural 的設計上也只有一開始是採較詳細的說明,越往後面就越是開放,讓參與者自己探索和發揮的方式,而我承認自己在一開始進入 Mural 時看活動說明,確實有些疑惑,而且也只能以傳訊息詢問,但很神奇地,隨著上面的指示一步一步往下走後也就越來越進入狀況,不會那麼無所適從。

4. 人數的影響

這次進行活動人數只有 3 人,因此我們也都很好奇如果人數再多一點會是怎樣的情況,因為其實我們即使只有 3 人,成果也已經蠻好的,但如果人數太多是不是會因為大家的不熟悉造成混亂?或也可能激發出不一樣的無聲火花?

我覺得這種的無聲很適合用在團隊的 brainstorm 上,我自己的感受是這樣反而更能專注而且心會很平靜,如果要我形容的話,我覺得就像在靜坐,而且很多人應該也會對於你一言我一語的那種討論感到厭煩,當然口語討論有其必要性,但有時也會是干擾你的因素,因此適當的無聲活動或許可以讓你更注意到一些微妙的細節,團隊在合作上更和諧,也能讓不擅長發言的人 (不代表他們沒有想法) 更能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而且在這個遠距優先的時代中執行線上無聲更不會感到尷尬哦!

最後引導者分享給我們一個影片(影片絕對沒有壞掉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eggy.PCH的沙龍
11會員
18內容數
Create a space for curiosity, learning, and transformation. 創造一個能引起好奇心、學習以及轉變的空間
Peggy.PCH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20
在辦公室裡開會或在學校裡上課時我們應該不會把自己的臉蒙起來,這樣的話是不是在線上會議或課程也一定開鏡頭呢?這或許不能相提並論,當然不可否認能看到人,不論是本人或鏡頭前都是增進情誼或互動的一種方式。 但你在開會、上課或舉辦工作坊在要求開鏡頭前可以先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為什麼參與者想關鏡頭?
Thumbnail
2021/07/20
在辦公室裡開會或在學校裡上課時我們應該不會把自己的臉蒙起來,這樣的話是不是在線上會議或課程也一定開鏡頭呢?這或許不能相提並論,當然不可否認能看到人,不論是本人或鏡頭前都是增進情誼或互動的一種方式。 但你在開會、上課或舉辦工作坊在要求開鏡頭前可以先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為什麼參與者想關鏡頭?
Thumbnail
2021/05/20
過去一年很多企業已經很習慣使用 Zoom 或 Teams,除了一般公司會議外,也用來進行一些活動和課程,但可能在互動性對於引導者 (facilitator) 來說是一大挑戰,但科技使終來自於人性,這一年也陸續有許多新興活動軟體推出,目前我自己試用到一個覺得在互動性和趣味性來說都蠻好的軟體 Butte
Thumbnail
2021/05/20
過去一年很多企業已經很習慣使用 Zoom 或 Teams,除了一般公司會議外,也用來進行一些活動和課程,但可能在互動性對於引導者 (facilitator) 來說是一大挑戰,但科技使終來自於人性,這一年也陸續有許多新興活動軟體推出,目前我自己試用到一個覺得在互動性和趣味性來說都蠻好的軟體 Butte
Thumbnail
2021/05/12
會議是集結二人以上在一起討論議題的場景,這也代表參與者需要實際參與在這個會議中,否則其實用 email 溝通就好了,何必浪費大家的時間?相信很多人都有上班時間大多都在開會的感受,常常都是從一個會議趕到另一個會或是急忙放下手邊的工作趕到會議中,常常都是人到心沒到。但參與者除了人到,精神上也必須投入在會
Thumbnail
2021/05/12
會議是集結二人以上在一起討論議題的場景,這也代表參與者需要實際參與在這個會議中,否則其實用 email 溝通就好了,何必浪費大家的時間?相信很多人都有上班時間大多都在開會的感受,常常都是從一個會議趕到另一個會或是急忙放下手邊的工作趕到會議中,常常都是人到心沒到。但參與者除了人到,精神上也必須投入在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音效執行的日常,總是充滿著高度對於聲音的專注力!
Thumbnail
音效執行的日常,總是充滿著高度對於聲音的專注力!
Thumbnail
這裡講的線下活動,主要是指各種業務交流的會議,投資會議,創業大會,高峰論壇等等。 如果你是被邀請作為一個主講人去,最大的問題是:人少。 某個具體話題的講座,有兩百觀眾已經非常好了。一個封閉的環境,如果有兩百名以上的觀眾,視覺上看起來已經很多了,很擠了。 但這實際上是一種幻覺。人多了,大家七
Thumbnail
這裡講的線下活動,主要是指各種業務交流的會議,投資會議,創業大會,高峰論壇等等。 如果你是被邀請作為一個主講人去,最大的問題是:人少。 某個具體話題的講座,有兩百觀眾已經非常好了。一個封閉的環境,如果有兩百名以上的觀眾,視覺上看起來已經很多了,很擠了。 但這實際上是一種幻覺。人多了,大家七
Thumbnail
場域營造這門課在上什麼。簡單解釋就是:用有效率的各種人為方式來“設計”在某個空間,或條件下產生的人際關係。日本人會怎麼利用研修詮釋這件事?跟各位聊聊我在這門課程“最後的場域”之見聞。
Thumbnail
場域營造這門課在上什麼。簡單解釋就是:用有效率的各種人為方式來“設計”在某個空間,或條件下產生的人際關係。日本人會怎麼利用研修詮釋這件事?跟各位聊聊我在這門課程“最後的場域”之見聞。
Thumbnail
2010台灣一人一故事劇場聚會(TPG)工作坊_帶領者:馨之;拍照:瑤 用椅子分散在空間周圍,並蓋上布,地上分散卡片 今天的工作是與自己一起,無關對錯好壞 夥伴們在空間中遊走,隨著音樂(輕慢)看看地上的卡片,找一張有感覺的卡片圍一圓坐下,先介紹自己,在說明為什麼選擇這張卡片?從圖片中看到什麼?
Thumbnail
2010台灣一人一故事劇場聚會(TPG)工作坊_帶領者:馨之;拍照:瑤 用椅子分散在空間周圍,並蓋上布,地上分散卡片 今天的工作是與自己一起,無關對錯好壞 夥伴們在空間中遊走,隨著音樂(輕慢)看看地上的卡片,找一張有感覺的卡片圍一圓坐下,先介紹自己,在說明為什麼選擇這張卡片?從圖片中看到什麼?
Thumbnail
COVID-19 疫情期間,我參加線上讀書會,學習到的新事物,以及一個額外成果。
Thumbnail
COVID-19 疫情期間,我參加線上讀書會,學習到的新事物,以及一個額外成果。
Thumbnail
因長時間都蝸居在家,生活狹隘的強烈感催促著自己趕快出走,也不知道要去哪裡認識新朋友,最終厚著臉皮纏著朋友A,才意外收穫其他新朋友,雖然不是所有的認識都可以長久,還是要鼓勵自己參與活動、認識新人,畢竟很難說未來會不會遇見自己的命定好友。
Thumbnail
因長時間都蝸居在家,生活狹隘的強烈感催促著自己趕快出走,也不知道要去哪裡認識新朋友,最終厚著臉皮纏著朋友A,才意外收穫其他新朋友,雖然不是所有的認識都可以長久,還是要鼓勵自己參與活動、認識新人,畢竟很難說未來會不會遇見自己的命定好友。
Thumbnail
離第一次展開線上創作課,已經又隔了一個多月。在這之間我們又一起經歷了5次課程。從第二次課程「疫情後,我想做的事」之後,課程主題逐漸聚焦在「自己」與「此刻的生活」。
Thumbnail
離第一次展開線上創作課,已經又隔了一個多月。在這之間我們又一起經歷了5次課程。從第二次課程「疫情後,我想做的事」之後,課程主題逐漸聚焦在「自己」與「此刻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