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勝有聲的線上工作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台灣的大家最近才開始急忙投入線上課程和遠距工作,但國外多數國家已經歷了一整年遠距,導致開始有了 Zoom fatigue 的現象,其實在執行線上會議、課程或活動時參與者 (包括我自己),都蠻容易失去注意力的,別人在發言時你可能覺得無聊就開始點別的視窗做自己的事,或是有時思緒也會迷失在接連而來的發言和討論之中。這時就會想到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到安靜的咖啡廳伴隨輕音樂工作了,因為這才能讓你靜下心來好好思考。
幾天前參加了一場"實驗性"的 Silent Emergence 無聲工作坊,整場 2 小時活動除了一開始的 10 分鐘和最後 20 分鐘有說話外,其餘時間都是無聲進行,但 facilitator 有播放音樂,雖然只有 3 人進行,但我也觀察到了幾個有趣現象和可以思考的方向。

1. 無聲的接受度

這個活動的參與人數比起以往少很多,有多少?一開始有 2 人進入(包括我),加上主辦者和引導者,總共 4 人,但大概進行了 15 分鐘後另一位參與者就很有禮貌地說這個活動不適合他,所以就離開了。但我大概能理解那位參與者的感受,因為整個主體是在 Mural 進行,沒有任何"口頭"說明,所有指示都在 Mural,有不清楚的地方就用傳訊息的方式問,確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尤其是心急的人。

2. 音樂的重要性

我認為這個活動的重點之一是音樂,因為如果在完全無聲的狀況下也會很難專注,因為 "最好不要在寂靜無聲的環境中工作,而應該選擇略微吵雜的地方,如此當所有知覺空間都被占據,大腦就會集中所有能量,關注你最要認真完成的任務",因此引導者也挑選了很棒的輕音樂幫助我們能夠專注在眼前要執行的活動。

3. 跳脫舒適圈

這樣的無聲活動對許多人可能是感到不自在的,這或許可能是參與人數少和有人中途離開的原因,而引導者在活動結束後也說明因為這是屬於實驗性的工作坊,他在整個流程設計上也比較大膽,例如完全沒有口頭說明活動進行方式,Mural 的設計上也只有一開始是採較詳細的說明,越往後面就越是開放,讓參與者自己探索和發揮的方式,而我承認自己在一開始進入 Mural 時看活動說明,確實有些疑惑,而且也只能以傳訊息詢問,但很神奇地,隨著上面的指示一步一步往下走後也就越來越進入狀況,不會那麼無所適從。

4. 人數的影響

這次進行活動人數只有 3 人,因此我們也都很好奇如果人數再多一點會是怎樣的情況,因為其實我們即使只有 3 人,成果也已經蠻好的,但如果人數太多是不是會因為大家的不熟悉造成混亂?或也可能激發出不一樣的無聲火花?
我覺得這種的無聲很適合用在團隊的 brainstorm 上,我自己的感受是這樣反而更能專注而且心會很平靜,如果要我形容的話,我覺得就像在靜坐,而且很多人應該也會對於你一言我一語的那種討論感到厭煩,當然口語討論有其必要性,但有時也會是干擾你的因素,因此適當的無聲活動或許可以讓你更注意到一些微妙的細節,團隊在合作上更和諧,也能讓不擅長發言的人 (不代表他們沒有想法) 更能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而且在這個遠距優先的時代中執行線上無聲更不會感到尷尬哦!
最後引導者分享給我們一個影片(影片絕對沒有壞掉哦)
avatar-img
10會員
18內容數
Create a space for curiosity, learning, and transformation. 創造一個能引起好奇心、學習以及轉變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ggy.PC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過去一年很多企業已經很習慣使用 Zoom 或 Teams,除了一般公司會議外,也用來進行一些活動和課程,但可能在互動性對於引導者 (facilitator) 來說是一大挑戰,但科技使終來自於人性,這一年也陸續有許多新興活動軟體推出,目前我自己試用到一個覺得在互動性和趣味性來說都蠻好的軟體 Butte
會議是集結二人以上在一起討論議題的場景,這也代表參與者需要實際參與在這個會議中,否則其實用 email 溝通就好了,何必浪費大家的時間?相信很多人都有上班時間大多都在開會的感受,常常都是從一個會議趕到另一個會或是急忙放下手邊的工作趕到會議中,常常都是人到心沒到。但參與者除了人到,精神上也必須投入在會
相信有不少人都有規劃過公司活動或工作坊的經驗,當沒有請外部講師或單位來執行時,應該也會有人像我一樣,其實自己也在活動中扮演引導者 (Facilitator) 的角色,但卻不知道這其實就是引導 (Facilitation),而我也是因為搬到荷蘭後成為自由工作者,開始做線上訓練課程 Facilitato
過去一年很多企業已經很習慣使用 Zoom 或 Teams,除了一般公司會議外,也用來進行一些活動和課程,但可能在互動性對於引導者 (facilitator) 來說是一大挑戰,但科技使終來自於人性,這一年也陸續有許多新興活動軟體推出,目前我自己試用到一個覺得在互動性和趣味性來說都蠻好的軟體 Butte
會議是集結二人以上在一起討論議題的場景,這也代表參與者需要實際參與在這個會議中,否則其實用 email 溝通就好了,何必浪費大家的時間?相信很多人都有上班時間大多都在開會的感受,常常都是從一個會議趕到另一個會或是急忙放下手邊的工作趕到會議中,常常都是人到心沒到。但參與者除了人到,精神上也必須投入在會
相信有不少人都有規劃過公司活動或工作坊的經驗,當沒有請外部講師或單位來執行時,應該也會有人像我一樣,其實自己也在活動中扮演引導者 (Facilitator) 的角色,但卻不知道這其實就是引導 (Facilitation),而我也是因為搬到荷蘭後成為自由工作者,開始做線上訓練課程 Facilitato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天不能使用手機、不能和別人說話交流,是什麼感覺? 這是參加正念減壓團體課程中,很特別的體驗。一日止語靜心, 是深度的內在修煉,也是讓我們奔波忙碌的心,得以沈澱,好好休息。 我們總是忙著追趕一個又一個目標,都需要有一個時間,可以暫時放下手機,放下別人的需求,靜下心來,好好和自己在一起。 ​
Thumbnail
內在權威很奇妙地幫你和一些不對等的能量區隔。 那一年,我從北京的工作辭職回來,當時回台灣還需要 14 天隔離。回想那段時間,真的是受到了疫情炸裂和工作壓力的摧殘。可以 14 天完全隔離,不用社交、不用工作、不必出門,暫住在一間有廚房的空間,每天睡飽、起來看書、打電動、自己煮飯、做瑜伽,簡直置身
想講得太多太多,卻已經想睡覺了。
Thumbnail
以下是關於台灣安靜離職現象的觀察: 文化背景:台灣的職場文化傳統上強調勤奮和奉獻,但新一代員工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 世代差異:主要是年輕一代(如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傾向於採取這種態度,他們對工作的期望與前幾代人有所不同。 產業差異:在一些傳統產業中,這種現象可能不太明顯或
Thumbnail
2022年暑假後就都是視訊課程的方式在教課了,一方面疫情對實體課程有一定的影響,清涼音文化協助開辦的一日工作坊,那時開課狀態並不佳,人數常不足;另一方面我的聲音課程比較適合做帶狀,一次性的講座、工作坊對聲音改變的效果有限,也就耕耘好視訊課程這一畝田。 所以,昨天(7/7)的聲音講座算是兩年來的第一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香水百合最近在個人沙龍討論區開啟當日線上工作台,所謂線上工作台模式,大致上就像是之前疫情期間最常見的線上直播會議畫面,只不過加入之後不需要特別開啟麥克風或視訊鏡頭。
Thumbnail
參加心理諮商所辦的活動,冰桌啦之聲無可練 工作坊。活動是聲音探索與價值觀卡牌,重點是參加對人有所擔心,但透過活動過程,發現自己的改變與成長。活動內容包括聲音遊戲和價值觀卡牌遊戲,透過各種挑戰與活動,探索自我與尋找勇氣。
  你有常常和自己連上線嗎? 有一天下午,我一如往常,一邊改課程投影片,一邊聽著podcast,眼睛看,腦子想,耳朵聽,同一個時間做2-3件事已經是我的日常,其實我還引以為傲自覺效率超高,當天的Podcast主題在講「安靜的力量」,我聽著聽著,聽到分享者提高音量說了兩遍:「安靜是種能力,安靜
Thumbnail
在這個繁忙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忘記了如何停下來,放鬆心情,並與美麗的事物相連結。然而,透過參加一場靜觀和諧粉彩工作坊,我們有機會重新與自己和周遭的世界建立聯繫,並將這份和諧帶入我們的生活中。
Thumbnail
在現代快節奏和充滿壓力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身心疲憊,渴望一個可以幫助我們放鬆並重新連結內在寧靜的地方。沉浸式靜觀工作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體驗和探索靜觀的空間。這種工作坊不僅讓我們學習和實踐靜觀技巧,還能帶來許多其他的好處和啟發。 培養專注力和創造力:沉浸式靜觀工作坊注重培養專注力。透過各種靜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天不能使用手機、不能和別人說話交流,是什麼感覺? 這是參加正念減壓團體課程中,很特別的體驗。一日止語靜心, 是深度的內在修煉,也是讓我們奔波忙碌的心,得以沈澱,好好休息。 我們總是忙著追趕一個又一個目標,都需要有一個時間,可以暫時放下手機,放下別人的需求,靜下心來,好好和自己在一起。 ​
Thumbnail
內在權威很奇妙地幫你和一些不對等的能量區隔。 那一年,我從北京的工作辭職回來,當時回台灣還需要 14 天隔離。回想那段時間,真的是受到了疫情炸裂和工作壓力的摧殘。可以 14 天完全隔離,不用社交、不用工作、不必出門,暫住在一間有廚房的空間,每天睡飽、起來看書、打電動、自己煮飯、做瑜伽,簡直置身
想講得太多太多,卻已經想睡覺了。
Thumbnail
以下是關於台灣安靜離職現象的觀察: 文化背景:台灣的職場文化傳統上強調勤奮和奉獻,但新一代員工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 世代差異:主要是年輕一代(如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傾向於採取這種態度,他們對工作的期望與前幾代人有所不同。 產業差異:在一些傳統產業中,這種現象可能不太明顯或
Thumbnail
2022年暑假後就都是視訊課程的方式在教課了,一方面疫情對實體課程有一定的影響,清涼音文化協助開辦的一日工作坊,那時開課狀態並不佳,人數常不足;另一方面我的聲音課程比較適合做帶狀,一次性的講座、工作坊對聲音改變的效果有限,也就耕耘好視訊課程這一畝田。 所以,昨天(7/7)的聲音講座算是兩年來的第一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香水百合最近在個人沙龍討論區開啟當日線上工作台,所謂線上工作台模式,大致上就像是之前疫情期間最常見的線上直播會議畫面,只不過加入之後不需要特別開啟麥克風或視訊鏡頭。
Thumbnail
參加心理諮商所辦的活動,冰桌啦之聲無可練 工作坊。活動是聲音探索與價值觀卡牌,重點是參加對人有所擔心,但透過活動過程,發現自己的改變與成長。活動內容包括聲音遊戲和價值觀卡牌遊戲,透過各種挑戰與活動,探索自我與尋找勇氣。
  你有常常和自己連上線嗎? 有一天下午,我一如往常,一邊改課程投影片,一邊聽著podcast,眼睛看,腦子想,耳朵聽,同一個時間做2-3件事已經是我的日常,其實我還引以為傲自覺效率超高,當天的Podcast主題在講「安靜的力量」,我聽著聽著,聽到分享者提高音量說了兩遍:「安靜是種能力,安靜
Thumbnail
在這個繁忙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忘記了如何停下來,放鬆心情,並與美麗的事物相連結。然而,透過參加一場靜觀和諧粉彩工作坊,我們有機會重新與自己和周遭的世界建立聯繫,並將這份和諧帶入我們的生活中。
Thumbnail
在現代快節奏和充滿壓力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身心疲憊,渴望一個可以幫助我們放鬆並重新連結內在寧靜的地方。沉浸式靜觀工作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體驗和探索靜觀的空間。這種工作坊不僅讓我們學習和實踐靜觀技巧,還能帶來許多其他的好處和啟發。 培養專注力和創造力:沉浸式靜觀工作坊注重培養專注力。透過各種靜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