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題是好事|華倫.伯格《大哉問時代》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課堂上,眾讀向裘老師提問:「如果不用上學就能學校要求的知識,那不上課可以嗎?」老師答:「好問題,那要問上學校是不是只為了學知識。」另一個同學阿智說:「上學當然不止學習知識,還有認識朋友,學習與人相處,自己一個人雖然也能學到知識,但就只限於知識,沒有人際上的交流。」裘老師說:「阿智的觀點不錯……」裘老師還沒說完,眾讀馬上說:「上學的確能交到朋友,也不能否認有些人上學會受到霸凌,留下不好的記憶,還有『人際』不是學校考核要求,朋友再多,也不能幫助學生上到更好的學校。」裘老師說:「你講的也有道理,不過你認為什麽是好的學校?」眾讀說……整堂課就是不斷問問題,然後回答問題,又再抛出新的問題,如此接續不斷。下課後,眾讀跟阿智說:「像裘老師這樣會鼓勵學生發問的老師超少見。」阿智說:「是啊,上了超過十年的課,裘老師是唯一會鼓勵學生發問的老師,而且不懂就說不懂,超級好老師。」眾讀說:「可惜的是不少老師只要求學生好好聽課,不要多問,有幾次還差點跟他們吵了起來。」阿智說:「沒辦法,很多老師認為發問是挑戰的表現,會動搖自身的權威,更怕回答不了學生的問題,會被視為『無知』。」眾讀接著說:「還有很多老師安於現狀,上完課,領薪水,沒有改變的動力與契機。」阿智接道:「人其中的一個特點就是安於現狀,對有的人來說,要改變是痛苦的事情,所以寧願一切保持原狀。」兩人說著說,眾讀突然靈機一閃:「明天我們可以跟裘老師討論『問題』的事情。」阿智說:「好主意
翌日,又到裘老師的課,眾讀迫不及待說:「裘老師,這堂課可以討論『問題』嗎?」裘老師說:「可以啊,只要有問題都可以問。」阿智問:「裘老師你為什麽會一直鼓勵發問呢?」裘老師想了一下,說:「發問是好奇心的具體表現,發問代表有在思考,鼓勵發問就是在鼓勵思考,人思考,繼而發問,知識也就增長了。還有看到不同事物後提出問題,就是在思考既存事實與觀點,任何東西都是其來有自,懂得發問,就是求知了。」阿智思考了一下,說:「思考既存事實觀點,就不會把東西看成理所當然,有一本書的書名就叫作《拒絕理所當然的思考》,發問再追求答案的過程就學習。」裘老師點了點頭,示意贊同。
眾讀接著說:「思考既存事物的同時,或許能用不同的角度回答問題,我看過《大哉問時代》,裡要有提到范.菲利浦斯(Van Philips)改良義肢的故事。」裘老師說:「說來聽聽。」眾讀說:「菲利浦斯在1976年因意外而失去左腳,後被裝上義肢,當年的義肢就只是一截木棍加上泡棉橡膠。菲利浦斯形容用義肢走路像『踩著花生米大小的石頭前進』。他身邊的人試著叫他接受一切,包括那根義肢。可是菲利浦斯沒有,他反而提出了問題,為什麽美國航空科技不斷發展,卻沒能讓斷腿之人『腳踏實地』?」阿智說:「菲利浦斯好問了問題後有怎麽做?」
眾讀說:「菲利浦斯試著問『為什麽沒有更好的義肢?』,接著又問:『為什麽他們沒有製造出更好用的腳?』而且菲利浦斯沒有只問不動,他嘗試自己去找答案。他在猶他州的一個義肢實驗室找到工作,開始了解到『為什麼義肢會長這樣子。』」阿智說:「他應該沒有因為了解到,就接受現實了吧?」
眾讀說:「並沒有,了解現狀只是第一步,改變是第二步,而且比第一步難多了。他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試著設計出更好用的腳,可想而知,當中肯定會碰上一大堆問題,提出假設,做出模型,然後摔倒,失敗他會問:『為什麼不行,哪裡失敗了?』後又再一次提出假設,做出新的模型,又再摔倒,又再檢討,他有些假設蠻有趣的,比如『如果將跳水板彈升效果複製到義肢,結果會怎樣?』『如果人腿能像獵豹,又會怎樣?』『為什麽不捨弃L型的下肢與足部?』『如果不要後腳跟,直接將腳部做成一個平滑的連續曲線狀,效果會如何?』經過一次又一次實驗,菲利浦斯最終做出『彈力腿義肢』(Flex-Foot Cheetah),也因為『彈力腿』,腿障者可以跟普通一樣行走,還可以攀登聖母峰,參加短跑比賽。」阿智說:「他不只改良了義肢,還改變了世界欸!就跟愛迪生和賈伯斯一樣,好強喔!」裘老師說:「我想愛迪生和賈伯斯試著發明電燈和iPhone時也肯定會碰到一大堆問題,然後又要提出假設,再測試,直到效果滿意。」
眾讀說:「想要解決問題,先要了解問題。這是第一步,問『為什麽』(WHY)。現代社會上很多東西都是經過為什麽而發明的,提款機(為什麽銀行不營業,就不能拿到錢?)、洗衣機(為什麽衣服要一件一件人手洗?)、相機(為什麽不能展現眼前所到的景物?),然後再提出假設(What if),如果銀行不營業,機器可以如何幫客人提款?如果不用人手洗衣服,機器能幫忙嗎?能不能不靠筆和紙一筆一筆畫,而是在短時間內就能記錄景物?提出了假設,還有實驗(How)。實驗過程中肯定會碰到比想像中多的難題,也能學到比想像中多的知識。還會問出更多不同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思考的角度改變了,Why是穿透,What if 是延伸,how是實證。」阿智說:「Why、What if、和How這思考公式太讚了吧!」
眾讀說:「對啊,我也有在用,不過作者指出,問題可以問很多,但要為問題排序,要優先處理哪幾個問題,而且不用急著解決問題,放在腦裡好好思考,說不定哪一天就會『叮』想到有意思的回答。」阿智說:「不用自己一個人想啦,找人一起想說不定會更好的角度和想法。想寫出好文章直接找裘老師,想看好書可以找眾讀,想看好動漫可以找我。」裘老師說:「這補充不錯。『我們』比『我』更聰明。眾讀你還有什麽想說或想問的嗎?」
眾讀說:「當然有,書中還有提到發問就是意識到自己不知道及不了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會員
12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多麼希望只要撐下去,就會有好事發生:白井ムク《我是小丑有什麼問題嗎?》小丑,不管他在舞台上多麼盡力的表演、思考與隨機應變;但是,最終看表演的人會不會笑出來,還是取決於觀眾自己。 他不知道在醫院的你,明天如何,那是醫生的工作、由醫學的進步所決定的;他只期望,今天能夠讓你笑得出來。
Thumbnail
avatar
傅元罄
2021-09-21
鄧觀傑《廢墟的故事》:再荒涼的廢墟,都有一個華麗的前身《廢墟的故事》是觀傑在得了多項文學獎後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故事不約而同帶點魔幻色彩,卻又觸及「台-馬」二地或「離家/返鄉」的主題。如果說《花甲男孩》寫的是楊富閔眼中的台南,那麼《廢墟的故事》則是跨越國籍的「北漂」,回望自己故鄉馬來半島。主題也涉及少見的馬共歷史,以小說視角看見這段被醜化的過往。
Thumbnail
avatar
歪文系why_literature
2021-06-17
彈性上班薪水也彈性,處理債務問題交給好事貸 房貸約800萬,信貸60萬,信用卡循環約20萬。 核貸100萬,還掉信貸和卡循,降低月付金。 疫情讓大家工作大亂,因應居家辦公、分流上班等等措施,一些原有的獎金被縮減,讓債務問題雪上加霜,用利率比較低的房貸來整合債務,減輕收入減少期間的負擔。 在家上班還取消獎金,簡直虧大了 這波疫情實在太嚴
Thumbnail
avatar
好貸誌
2021-05-31
現實與夢境,有時是分不出那個界線的__關於當代藝術館《無處不在的幽靈-陶亞倫個展》現實與夢境,有時是分不出那個界線的。 某個想睡的週末,到當代藝術館體驗陶亞倫個展的VR裝置,沒想到經歷了滿長的等待。每個裝置都帶我到另一個世界神遊。
Thumbnail
avatar
Peiwen K
2020-09-17
釀影評|《從前,有個好萊塢》:毫無例外地,又是從後現代去看昆丁.塔倫提諾他們就像佛教裡面講的「無明」,被某些衝動與環境所限制,然後忽然之間會做出不可思議的舉動。但這些舉動很難說是瘋狂,《從前,有個好萊塢》的人並沒有辦法瘋狂。他們只是不斷地練習練習,或試著接受各種命運所增添之台詞,然而在某一瞬間,你好像突然通曉了一切,完成了一次無與倫比的演出,就像最後拿著噴火槍狂噴一樣。
Thumbnail
avatar
汪正翔
2020-02-08
摩摩喳喳:好吧!你就說自己有亞斯伯格症好了! 台北市一早雨就落不停,蓮子心的心情也跟著低落。到底要如何才能治癒蓮子心的心病呢?
Thumbnail
avatar
蓮子水共同體
2020-01-13
生態學和推理混搭的有趣故事:《昆蟲偵探:熊蜂探長的華麗推理》《昆蟲偵探:熊蜂探長的華麗推理》是鳥飼否宇在2002年發行的作品,2007年在臺灣發行。  由於本書是推理故事,又是偏本格派的,所以不會有太深入的劇情討論,聊的範疇大概都是每一個短篇故事的鋪陳階段,可以不用擔心看了本文的心得就被透漏劇情。  看完本書後我是感到很驚豔的!推理本來就是我喜愛的小說類型,
Thumbnail
avatar
倚墨
20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