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這本書的理由很可笑,只因為網路陌生書友的介紹:
「這是一本被書名和頁數耽誤的好書!」
我開始上網去找尋這本書的簡介,
而決定買下它來閱讀的理由更是簡單得不足以一提~
「我好奇心理師找心理師的過程。」
作者因為失戀而找心理師諮商,內容除了描述她被諮商的情形,還穿插她協助四位個案的諮商情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煩惱與困境,一個是自戀的好萊塢製片,一個是剛結婚就被診斷出癌症,來日不多的女子,一個是若無法改善生活就要在在生日當天自殺的老婦人,還有一個二十多歲,犯有多種不好癮頭的年輕人;在互動的過程中,作者不僅幫助他們看清自己,同時也幫助到作者自己本身所遭遇的問題。
當我開始閱讀時,就完全被內容所吸引,作者的文筆深刻而細膩,能精確地闡述人際間互動的感受,或許是因為是心理諮商的過程,對方的神態與心理狀態都備受關注,因此,讓人有閱讀小說的感覺。
情緒困境已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越來越多人身陷一個個情緒囹圄而無法自拔,書中對此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這種情形就如同一個囚犯被關在牢裡,他死命地搖鐵窗想逃出去,但他左右明明都是出口,只要他巡巡牢房,就能找到出口;就如同很多人一樣,以為自己被困住了,可是出口一直都在,只要他們願意去尋找。
既然困住自己的不是別人,那麼真正能解救自己的,也就只有自己;心理師的角色僅是引導個案去發現自己的問題,進而面對與改善它。
推薦這本書,是因為看的也許是別人的故事,但其中,或許也隱藏我們曾有過的恐懼與耽憂,看著故事角色的自我覺察與改變,我們也能從中獲得被剖析的頓悟與省思。
同時,閱讀這本書,也讓我們了解但凡是人,即使專業如心理師,也終究有情緒盲點的地方,需要客觀的第三方去點明;書中不同的人生故事,也帶讀者理解人生的無常,與給予讀者對翻轉人生可能性的信心。
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如同作者所說,也許我們追求的不是人生的快樂,而是人生的意義;也許遭遇的困難無法選擇,至少我們可以選擇面對的方式;人終究是會改變,而變好與變壞只是一念之間,端看我們如何去取捨。人生從來不是單一滋味,享有快樂的同時,也伴隨失去的痛苦;而困擾也不是永遠的陰影,只是你願意轉過身,面對陽光,再大的苦痛,都是置於身後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