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她們的故事|《使女無懼:瑪格麗特愛特伍》向殘酷世界發起溫柔革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頭戴白帽,身披紅衣的女性們走入了我的人生,紅色是生命的顏色,同時也隱含反叛的能量。藉由影集我初次接觸到瑪格麗特愛特伍作品(Margaret Atwood)—《使女的故事》。我首次感受到有別於《動物農莊》,《1984》帶來的恐懼,由女性創作出來的反烏托邦世界竟然如此迷人,卻又如此殘酷。《使女的故事》像是給女性看的恐怖故事,它不賣弄突發驚嚇 (Jump Scare) 也不以血腥為號召。瑪格麗特愛特伍創造出了一個看似架空,卻又如此現實到令人戰慄的世界。

當使女成為無名女性的發言人

加拿大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提到: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寫作《使女的故事》之前,愛特伍花了很多時間田野調查,她蒐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受壓迫卻無法發聲女性的故事,將她們的生命歷程雜揉進她的小說中。無外乎,《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如此有血有肉。使女們的形象成為全世界無法發聲女性的代言人。

瑪格麗特愛特伍出生於加拿大,父親是植物學者,從小她與兄長在自然中嬉戲成長。愛特伍擁有作家,詩人,評論家,社會運動倡議者等多重身分,她敏銳的目光總能看到當今社會不堪的問題,一語道破複雜問題的癥結點,也許能歸功於長年觀察植物的經驗。1962年愛特伍進入哈佛大學就讀的時期,她在全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最高學府學習文學,憑藉著對於文字的熱誠徜徉於浩瀚文海中,在這之前他已經出版第一本詩集Double Persephone。哈佛作為最高學府,愛特伍發現隱藏在這棟四百年建築物背後的男女差距。1960年代哈佛圖書館並非完全歡迎女性進入,甚至部分圖書館只開放給男學生使用。在女性主義尚未抬頭的時代,女性主要仍依附在家庭與傳統價值。愛特伍如果有機會她想要進到這些"被禁止"的圖書館中借書,但事與願違。學術殿堂卻因為性別束之高閣。
愛特伍將他在哈佛的所見所聞雜揉成為創作養分。《使女的故事》中的基列國,有著19世紀維多利亞式建築美感,基列國中主教夫人們身著藍綠色大衣,每一位都是飽讀詩書,才藝雙全的優雅女子,但是,最終他們都敗在”生育"一詞,這一個理應是象徵人類未來的名詞,卻硬生生成為這群女性的絕望來源。無論這群女性擁有甚麼過人之處,大學教授、公司主管,商場女強人等頭銜在極權統治之下毫無用武之處。另一方面,成為使女的女性只能落為生育機器,會行走的子宮。主教夫人們眼睜睜看著丈夫以神的名義與使女交媾,自己只能眼睜睜盯著他們行房。

此外,違反規矩的使女將在大庭廣眾之下被吊死,愛特伍親身抵達拍片現場時,看到這一幕時仍會發出感嘆「我怎麼會寫出這麼殘忍的故事。」她知曉這個情節皆出自於筆下,但她自己不忍卒睹。看到這一幕的同時,我們的生命彷彿已經與使女們產生連結。身為生活在二十一世界,感受著前人們奮鬥過的痕跡,當代女性們能夠男性在同個職場工作,擁有投票權,受教權。當某一天某個時刻,我們理應擁有的一切瞬間被奪去,女性再度回到無法做選擇的時代,《使女的故事》一部殘忍的末世寓言,直截了當劃開了女性們內心深層的恐懼。
相較小說中嚴肅的文筆,愛特伍以獨特的幽默感擄獲了世界各地讀者的心。日常生活中她就是再平凡不過的女性,以寫作維生,閒來無事喜愛拔拔雜草,每日花時間沉浸於書店,喀拉喀拉打著鍵盤,創作出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故事。身為女性,女兒,妻子,母親,作家,愛特伍筆下每一位女性皆有各色面相,在藝術家朋友眼中,瑪格麗特愛特伍擁有耀眼的光芒但不扎眼,她的謙遜溫和令人印象深刻。身為得獎無數的暢銷作家愛特伍,除了自身創作外,同時關注於女性議題,深知世界的某個角落仍有無法出聲的女性們,他們因為各種原因被剝奪了發聲管道,愛特伍決定將他們的故事寫進作品中,以小說中的角色們代替他們發聲。無論是《雙面葛蕾斯》中的被貼上無數標籤的女主角,抑或是受困於宗教與威權下,失去人權與自由的使女們。
來源|https://www.thecanadianencyclopedia.ca/fr/chronologie/margaret-atwood
她自認為自己不是社會運動者,因為社會運動者窮盡一生擁抱理想為社運付出。

「我常被找去代表這些人說話,是因為我沒有正職工作,去講話並不會危及我的生計。」愛特伍一派輕鬆地說道。

社會運動者走上街頭以身體力行方式,表達他們的訴求。小說家以筆代戎,他們的筆就是武器,就我的觀點愛特伍與社會運動者並無二異。她追求著更平等且美好的未來,對於世界上不公不義之事深痛欲絕,只要還有呼吸她就不曾停止觀察與批判。藉由著作發表,她受邀至各大場合演講,面對著年齡層、性別不一的觀眾,她相信她的作品擁有力量,能夠改變世界。
如今的女性並非如過去被描繪的如此楚楚可憐,溫柔婉約且脆弱不堪,一切歸功為女性權益發聲的各方人士。2016 唐納川普當選美國第五十八屆總統,擁有著商人光環,強調要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川普,同時提出反墮胎,反對提高最低基本工資等政策。川普狂人形象結合性別歧視言論,無疑是將美國從1980年代為女性權益努立成果蒙上一層陰影。
長年推行女性運動的人士紛紛穿上使女的服裝,頭戴白帽,身穿紅衣,走上街頭表達不滿。現實中,她們不再如小說中使女的處境,被動接受殘酷世界的來臨,這群社會運動人士希冀能在小說成為現實之前奪得話語權,奮力抵抗。
來源|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315997

以睿智的目光回敬這個殘忍的世界



愛特伍在某次訪談中提到,當她還沒甚麼名氣的時候,她有次將成冊的稿件寄到某間出版社,卻遲遲沒有下文。直到愛特伍稍有名氣並且得獎後,該出版社才回信聯絡她。編輯給了一個令她哭笑不得的理由:
「因為有位女職員懷孕變得健忘,沒有將稿件從抽屜取出,導致出版社沒有回信給你。」
愛特伍接著說道:「我看到稿子被擱置在書堆最下層。」
因賀爾蒙影響改變孕婦身體,為人母的不適卻成為了出版社編輯的藉口。愛特伍的口氣有些戲謔也有點無奈,因為她知道這件事情一點也不好笑。女性的身體除了不應成為他人的藉口,同時也體現出女性的身體、性事,儼然成為茶餘飯後日常話題,笑話的背後是某個群體的遭難,更顯得世界不平等。


以《使女的故事》與《雙面葛蕾斯》為例,愛特伍的小說作品以女性視角出發凝視著由父權架構出的世界。階級,父權,被剝奪感控制著故事中的女主角們。映射出歷史上生活在被父權世界綁架的女性們,她們失去的能動性以及選擇權。就跟川普當年的墮胎令一樣,她們無法選擇要不要將腹中的小孩生下來,在此時她們的身體已經不是自己擁有,而是獻給男性的祭品。
美國藝術家芭芭拉·克魯格:「你的身體就是戰場」
Your body is a battleground—Barbara Kruger
來源|https://www.wnycstudios.org/podcasts/notetoself/episodes/barbara-kruger
來源|https://electra00.pixnet.net/blog/post/47614590-%E3%80%8A%E9%9B%99%E9%9D%A2%E8%91%9B%E8%95%BE%E6%96%AF%E3%80%8B%EF%BC%88alias-grace%EF%BC%89--%E5%BE%88%E6%9C%83%E8%AA%AA%E6%95%85%E4%BA%8B%E7%9A%84
圍繞著一樁殺人命案,女僕葛蕾絲被指控為殺害主人的兇手。改編自19世紀真實發生兇案。《雙面葛蕾斯》主旨並非在找出兇手或是偵探解謎過程,一名出身低賤的愛爾蘭移民少女,受到貴族家庭的欺侮,她反抗的過程又有誰在意呢?也許一般大眾們與故事中的心理醫生一樣,在意的只是葛蕾斯當時的意識是否清醒, 她從哪裡來?她的故事 (Herstory) 就在歷史 (History) 中被人遺忘。
攤開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愛特伍細細閱讀信中的一字一句。因為她知道這些信件乘載的是不同女性的生命故事,不可承受之重。這些女性可能沒有名字,有些人可能也已不在人世。當女性成為使女之後,她們就失去了姓名,而成為某位不知名大主教的物品。June 從此成為了Offred。(Of Fred在英文語意為Fred的(所屬)之意。),使女的故事與神隱少女中的千尋一樣,頭也不回地前往奪回姓名的旅途。
被奪走姓名,就會找不到回家的路。—《神隱少女》
即使被剝奪名字,也請不要忘記自己是誰。—《使女的故事》
June演員Elisabeth Moss與愛特伍
面對到由男性為中心建構出來的歷史。《雙面葛雷斯》中隱含一個有趣的觀點:
這世上沒有女的莫札特,因為沒有女的開膛手傑克。There is no female Mozart because there is no female Jack the Ripper.
藝術史評論學者諾克林同樣提出了類似疑問: 「為什麼這世界上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無論是殺人犯,藝術家,或是天才音樂家自古以來就是男性的領域,愛特伍就讀的哈佛大學也是如此,女性的故事囚禁於經年累月的桎梏中,在這些問題背後,我們應該要去思考的是問題的本質與從古至今的社會架構。愛特伍藉由前人的論述,容納自身觀點創作出一本本叫好又叫座的小說,除了商業上的成功,愛特伍的作品乘載的概念影響了後世許久。


《使女無懼:瑪格麗特愛特伍》由Nancy Lang & Peter Raymont兩位紀錄片導演,以深刻動人的鏡頭語言,側寫瑪格莉特愛特伍的人生故事,這一部紀錄片如同她本人的個性,安靜細膩,不以張狂,憤怒的態度為訴求,卻十分強大。當使女成為走出小說,被拆解成符號,這股安靜的力量即成為襲捲全世界的女性浪潮。我無法一一訴說《使女的故事》帶給我的人生啟示,生育也許不是現代女性人生必經選擇,愛特伍已不間斷地提醒世人這條革命之路還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1999

同場加映|

Podcast|

一站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76會員
71內容數
你將會我看完ACG中二次元(也就是平面2D作品)作品的一些感想,還有帶有輕學術性的解析文。 並用獨特的觀點分享給大家。 如果喜歡的話就訂閱起來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別告訴她》這部作品就是改編自導演—王子逸以及其家族的故事。女主角比莉6歲就隨著父母移民至美國,在美國成長的過程跟爺爺奶奶感情融洽,比莉在紐約打拼的其間也經常與居住在中國長春的奶奶通長途電話。直到有一天,奶奶被診斷出為肺炎末期,家人為了不讓奶奶傷心難過選擇隱瞞。
邁入婚姻之後辭去工作成為專職家庭主婦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內似乎是早期日本女性的通則。溫柔的母親、目送丈夫上班的好太太在流行文化中推波助瀾成為了已婚日本女性撕不掉的標籤。實栗在平匡家打掃煮飯領取薪水,不過一般家庭主婦在家庭的勞動並非能領到月薪,包含帶小孩,做家事的勞動都是不支薪的,用為愛勞動來形容。
不同世代的女人們都讀過不同世代的《小婦人》。馬區家女孩成長的過程也成為不少女性的縮影。不管是成熟,大家閨秀的大姊-瑪格,熱愛自由不願被世俗價值觀綁架的二姊-喬,婉約安靜喜歡彈鋼琴的三姊-貝絲,以及有點任性且熱愛繪畫的小妹-艾美,四位個性各異的姊妹構成了一部流傳百年的經典文學。
「據說在30歲生日當天還是處男的話….就會成為魔法師喔!」 30歲魔法師的都市傳說在29歲青年族群廣為流傳,不只在日本,就連台灣也有類似的傳說。傳說在30歲生日當天還是處男的話,就會學會火球術!     2020秋季日劇新番《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即是以此都市傳說為基底煉成的。
近期好萊塢電影圈似乎偏愛推出女反派的個人傳記。DC最新系列電影《小丑女大解放》,繼高人氣反派小丑之後這次是DC宇宙第一部以女性反派為主角的電影。有別於神力女超人與生俱來的力量,集美貌與正義於一身的形象深植影迷心中,小丑女就像是烈日照射下的陰影一般,隱身於底層社會看盡了人世黑暗卻相信著純真的愛情
當AI機器人擁有自由意識那這個世界會變成甚麼樣子?1950年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已經發明了圖靈測試以測試機器是否能夠表現出與人等價的智能。隨著科技革新,人工智能的開發對於人類生活影響力越發強大,人類享受著科技為生活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人類也開始懼怕起科技產物。
《別告訴她》這部作品就是改編自導演—王子逸以及其家族的故事。女主角比莉6歲就隨著父母移民至美國,在美國成長的過程跟爺爺奶奶感情融洽,比莉在紐約打拼的其間也經常與居住在中國長春的奶奶通長途電話。直到有一天,奶奶被診斷出為肺炎末期,家人為了不讓奶奶傷心難過選擇隱瞞。
邁入婚姻之後辭去工作成為專職家庭主婦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內似乎是早期日本女性的通則。溫柔的母親、目送丈夫上班的好太太在流行文化中推波助瀾成為了已婚日本女性撕不掉的標籤。實栗在平匡家打掃煮飯領取薪水,不過一般家庭主婦在家庭的勞動並非能領到月薪,包含帶小孩,做家事的勞動都是不支薪的,用為愛勞動來形容。
不同世代的女人們都讀過不同世代的《小婦人》。馬區家女孩成長的過程也成為不少女性的縮影。不管是成熟,大家閨秀的大姊-瑪格,熱愛自由不願被世俗價值觀綁架的二姊-喬,婉約安靜喜歡彈鋼琴的三姊-貝絲,以及有點任性且熱愛繪畫的小妹-艾美,四位個性各異的姊妹構成了一部流傳百年的經典文學。
「據說在30歲生日當天還是處男的話….就會成為魔法師喔!」 30歲魔法師的都市傳說在29歲青年族群廣為流傳,不只在日本,就連台灣也有類似的傳說。傳說在30歲生日當天還是處男的話,就會學會火球術!     2020秋季日劇新番《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即是以此都市傳說為基底煉成的。
近期好萊塢電影圈似乎偏愛推出女反派的個人傳記。DC最新系列電影《小丑女大解放》,繼高人氣反派小丑之後這次是DC宇宙第一部以女性反派為主角的電影。有別於神力女超人與生俱來的力量,集美貌與正義於一身的形象深植影迷心中,小丑女就像是烈日照射下的陰影一般,隱身於底層社會看盡了人世黑暗卻相信著純真的愛情
當AI機器人擁有自由意識那這個世界會變成甚麼樣子?1950年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已經發明了圖靈測試以測試機器是否能夠表現出與人等價的智能。隨著科技革新,人工智能的開發對於人類生活影響力越發強大,人類享受著科技為生活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人類也開始懼怕起科技產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若將《內在革命》視為女權運動的宣傳品,便小看了此書和它的作者葛羅莉亞.史坦能。這本書並不只是一位女性的成長與自覺,而是一個人的成長與自覺,只不過主角剛好是女權動領袖而已。 依據史坦能自訴的過往,她是個非常活耀的女權運動領導人物,想必擁有相當大的媒體影響力,但,她卻在暫卸第一線工作之餘,重新檢證自
Thumbnail
  今天,偶然在網路書店上看到這麼兩句話,與大家分享。 「一個字接著一個字就是力量。」--瑪格麗特.愛特伍 (Margaret Atwood) 「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獎賞。」--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   誠然,自古以來,文字就是一種力量,不談治國衛民的大道理,光對個人而言,文字
Thumbnail
前言 小編最近看了Youtuber飽妮的影片〈安海瑟薇討人厭的真正原因。〉頗有感觸。本葉將根據該集影片討論作為延伸,有興趣歡迎自行服用。 先談重點,女性的情緒價值,是社會期待 目前大多數的社會,對男女的社會期待還是有那麼一點相似。年紀會變,環境會變,人會變。但社會要變,可能要好多世代。 不同
Thumbnail
被稱為「離別的一族」的長壽種伊歐夫人,外表從青少年時期便停止生長。某天,梅薩蒂軍進攻族地,伊歐夫人就此死散流離,而少女瑪琪亞因此開始了無止盡的流浪。她在途中撿到一名襁褓中的孤兒。四季流轉,艾瑞爾抽長為少年,瑪琪亞卻依舊是少女模樣,在動盪的時代與心緒裡,他們相處的時光因而逐漸生變,再度面臨漫長的別離…
Thumbnail
重看《與死者協商》。和新朋友聊到時,她說:「最近好像很多人都在重看這本。」跟上流行了!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創作了半自傳《小婦人》,該經典之作在不同時期被翻拍成不同版本的電影。首次改編電影於1933年推出,之後,分別在1949、1994和2019年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的最新版本更名為《她們》,加入該時代的樣貌和女性意識的認知
Thumbnail
瑪蒂達終於和母親團聚,然而在法律和傳統都不支持的情況下,兩個女人如何服眾?如何治理廣大的領土?熱衷於宗教生活的瑪蒂達,敘任權之爭的衝突升溫將讓她陷入何種困境?又實現何種為人稱道的事蹟?
Thumbnail
卡諾莎的瑪蒂達,是令他的同代人也感到驚訝和敬佩的女子。對於性別特質僵化的那個年代,找不到適當形容詞的人們不約而同以古代的詞彙"virago"稱呼她,意思是「有陽剛特質的女性」、悍婦,然而有些人是為了稱讚她、有些人則是為了貶抑她。為什麼有這樣的分歧?在標籤之下,瑪蒂達實際的人生又是怎麼回事?
Thumbnail
#阿加莎是誰# 原名阿加莎·克裏斯蒂,是20世紀全球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偵探小說作家,被譽為“偵探小說之母”。 她的作品不僅在文學領域具有極高的成就,還在戲劇、電影、電視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茶花女》。 《茶花女》主要內容:瑪格麗特是個貧苦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後,開始了賣笑生涯,成了“社交明星”。她隨身裝扮一束茶花,人稱“茶花女”。稅務局長杜瓦先生的兒子阿爾芒·杜瓦,他瘋狂地愛著茶花女,兩人陷入愛河。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若將《內在革命》視為女權運動的宣傳品,便小看了此書和它的作者葛羅莉亞.史坦能。這本書並不只是一位女性的成長與自覺,而是一個人的成長與自覺,只不過主角剛好是女權動領袖而已。 依據史坦能自訴的過往,她是個非常活耀的女權運動領導人物,想必擁有相當大的媒體影響力,但,她卻在暫卸第一線工作之餘,重新檢證自
Thumbnail
  今天,偶然在網路書店上看到這麼兩句話,與大家分享。 「一個字接著一個字就是力量。」--瑪格麗特.愛特伍 (Margaret Atwood) 「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獎賞。」--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   誠然,自古以來,文字就是一種力量,不談治國衛民的大道理,光對個人而言,文字
Thumbnail
前言 小編最近看了Youtuber飽妮的影片〈安海瑟薇討人厭的真正原因。〉頗有感觸。本葉將根據該集影片討論作為延伸,有興趣歡迎自行服用。 先談重點,女性的情緒價值,是社會期待 目前大多數的社會,對男女的社會期待還是有那麼一點相似。年紀會變,環境會變,人會變。但社會要變,可能要好多世代。 不同
Thumbnail
被稱為「離別的一族」的長壽種伊歐夫人,外表從青少年時期便停止生長。某天,梅薩蒂軍進攻族地,伊歐夫人就此死散流離,而少女瑪琪亞因此開始了無止盡的流浪。她在途中撿到一名襁褓中的孤兒。四季流轉,艾瑞爾抽長為少年,瑪琪亞卻依舊是少女模樣,在動盪的時代與心緒裡,他們相處的時光因而逐漸生變,再度面臨漫長的別離…
Thumbnail
重看《與死者協商》。和新朋友聊到時,她說:「最近好像很多人都在重看這本。」跟上流行了!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創作了半自傳《小婦人》,該經典之作在不同時期被翻拍成不同版本的電影。首次改編電影於1933年推出,之後,分別在1949、1994和2019年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的最新版本更名為《她們》,加入該時代的樣貌和女性意識的認知
Thumbnail
瑪蒂達終於和母親團聚,然而在法律和傳統都不支持的情況下,兩個女人如何服眾?如何治理廣大的領土?熱衷於宗教生活的瑪蒂達,敘任權之爭的衝突升溫將讓她陷入何種困境?又實現何種為人稱道的事蹟?
Thumbnail
卡諾莎的瑪蒂達,是令他的同代人也感到驚訝和敬佩的女子。對於性別特質僵化的那個年代,找不到適當形容詞的人們不約而同以古代的詞彙"virago"稱呼她,意思是「有陽剛特質的女性」、悍婦,然而有些人是為了稱讚她、有些人則是為了貶抑她。為什麼有這樣的分歧?在標籤之下,瑪蒂達實際的人生又是怎麼回事?
Thumbnail
#阿加莎是誰# 原名阿加莎·克裏斯蒂,是20世紀全球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偵探小說作家,被譽為“偵探小說之母”。 她的作品不僅在文學領域具有極高的成就,還在戲劇、電影、電視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茶花女》。 《茶花女》主要內容:瑪格麗特是個貧苦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後,開始了賣笑生涯,成了“社交明星”。她隨身裝扮一束茶花,人稱“茶花女”。稅務局長杜瓦先生的兒子阿爾芒·杜瓦,他瘋狂地愛著茶花女,兩人陷入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