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書|不是只有拿起槍才能捍衛這個世界《絕壁上的她們》

畫說書|不是只有拿起槍才能捍衛這個世界《絕壁上的她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不知道是我今年下半開始較為關注性別議題的書後,還是現實就是如此,總覺得下半年出現相當多女性議題、兩性平權、重塑性別框架的書籍。然而若把時間軸拿來對照今年所發生足以影響全世界的新聞後,如美國墮胎自主權被推翻、如伊朗反頭巾示威,也不難想見出版社與作家們,用自己最擅長的「武器」——拿起筆、出版書籍,成為另一種不可取代的力量。來讓身處同一個世界下的我們覺察到:莫忘曾有的處境,以及自己所處的現實。

《絕壁上的她們》安娜諾思

《絕壁上的她們》安娜諾思

若一開始便活在否定你的世界,該如何尋找自由與生存的權利?

由安娜.諾思所著的《絕壁上的她們》便是能從一個平行時空般的十九世紀美國西部故事來與現實做對照記。在那裡,因為一場瘟疫改變了一切,當教會掌權重新建立新秩序時,卻依然無法改變新生兒寥寥無幾的數量,眾人開始怪罪不願結婚與生子的女性。女主角艾妲經歷了即便與母親一同接生,拯救過無數村莊婦女性命,卻因為無法產子受人誣陷,而遭受被放逐的命運。

是一本婦產科著作救了艾妲,「新生兒的減少和女人的虔信與美德並無關連」。她的求知欲讓她離開了庇護所,輾轉進了身處蠻荒峭壁,人人都聞風喪膽的「牆洞幫」,劫富濟貧,看似剽悍的一幫眾人,殊不知都是女兒身。


看似冒險故事,實則仍是追尋自我的旅途

為了創建一塊女性不需要被強迫完成生子責任的樂土,上至首領「小子」,下至幫裡一眾都被磨練的強悍。從這邊延展開來的快節奏冒險,讓我一度以為艾妲從此就要在馬上奔馳、拿起槍,一定要扮演另一個性別來武裝自己才得以生存?幸好沒有。(雖然要出任務依然要喬裝,這點古今中外都沒變,看看花木蘭)
幸而她始終記得自己上路的原因,幸而她沒有因為是幫裡最弱小的,而要刻意強悍,她從小累積而來的醫療知識讓她明白:不同於幫裡的強者,她擁有屬於自己的「武器」。
不為了誰,光是先相信自己擁有力量,就足以對抗那否定的聲響。


人類比想像中的還依賴理由

要說慶幸的,就是艾妲有一位開明且智慧的母親,她讓艾妲理解到,知識在各方面是絕對有用,但當難以承受的創痛來臨,人類可能只需要一個理由。艾妲了解知識的重要,卻更明白要如何將之傳授他人才是解決之道。因為村莊的眾人彷彿活在中古世紀,沒有孩子卻也寧願相信無稽之談來讓自己好過。當警長冠冕堂皇講出要逮捕艾妲的理由雖然看似荒唐,卻也點出了人類本性。

艾妲,孩子死了,或者兩個相愛的人無法生育孩子,或者妻子難產過世——這些都是難以承受的痛苦,我們根本無能為力。可是如果能知道原因,如果能有一個可以怪罪的事件或對象,那麼有時候,這反而能成為支持我們活下去的力量。你明白了嗎?


但當群體都只在怪罪他人中找到活下去的力量,逃避了「為什麼生不出孩子」的原因與發生的道理時,獵巫到最後也不過是獵到自己罷了。

結尾僅有短短六字,看似倉促我卻很喜歡,艾妲的求知欲讓她在旅途最後找回內心的平靜。包含牆洞幫上的各位,雖然同因沒有孩子而結盟,同樣都很獨立堅強,但所有的堅強背後,一定都有著讓結痂產生的傷。因為生不出孩子、因為失去了孩子、因為不相信自己值得活......因為過程不同而讓她們在選擇上造成相異的故事,見證一個個角色蛻變的過程,正是讓我們喜歡冒險故事的原因。

raw-image

天底下沒有一件事不是透過學習得來的。

這段話看似簡單,但若不親身體驗這段旅途,那麼只是一段無意義的空話。假裝自己什麼都會,將是我們認清現實的最大阻礙。《絕壁上的她們》所塑造的世界觀,或許就是從人云亦云,覺得每個性別「應該」如此的僵化而產生,她們的冒險,是我們的寓言。

切記,在《使女的故事》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加拿大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 (Margaret Atwood)-



想看百年後,先看百年前。即便時代有所改變,我們卻依然能在其中找到貼合現實的詮釋。我也願意慢慢透過一本本反映現實的書,從中去理解女性之於社會中的處境,這樣的閱讀與書寫,是我目前能捍衛自己的最佳武器。

raw-image

最後感謝臉譜出版的信任,讓我在此書擔任推薦人~✧*。٩(ˊᗜˋ*)و✧*。

avatar-img
畫說有一天|閱讀.文學.你我的故事
112會員
115內容數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提到社會底層人物,或許第一印象是悲慘和壓抑?其實不然。史坦貝克所描寫的小人物,就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有日常的期待、未竟的目標、野心勃勃的計畫,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但能滿足自我的快樂。這些人生百態,經由史坦貝克敏銳的觀察與靈動的筆觸,用同理心、偶爾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讓這些角色鮮活立體,直抵人心。
閱讀這本與品嚐美食的過程令我快樂,但同時又能在其中看見過去殖民地歷史,當中臺灣人一直存在卻又必須壓抑的自我認同,是在看起來愉悅的劇情中,不可忽視也糾結複雜的情感。
悲傷不是一個該「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失去了誰而可以被比較。大家常說時間久了要記得放下,但經歷過的人明白,放下並不是淡忘,而是心裡仍有一塊他的位置,換個方式活著,在你想到的時候,仍能伴你一起往前。
提到社會底層人物,或許第一印象是悲慘和壓抑?其實不然。史坦貝克所描寫的小人物,就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有日常的期待、未竟的目標、野心勃勃的計畫,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但能滿足自我的快樂。這些人生百態,經由史坦貝克敏銳的觀察與靈動的筆觸,用同理心、偶爾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讓這些角色鮮活立體,直抵人心。
閱讀這本與品嚐美食的過程令我快樂,但同時又能在其中看見過去殖民地歷史,當中臺灣人一直存在卻又必須壓抑的自我認同,是在看起來愉悅的劇情中,不可忽視也糾結複雜的情感。
悲傷不是一個該「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失去了誰而可以被比較。大家常說時間久了要記得放下,但經歷過的人明白,放下並不是淡忘,而是心裡仍有一塊他的位置,換個方式活著,在你想到的時候,仍能伴你一起往前。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