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線快評,純供參考:
長榮$150上下要先走一趟~
陽明$133~137要先走一趟~
之後低點可再回補~
~~~~~~
短評:1)他們都說,貨櫃海運是景氣循環股,今年的高獲利是不可持續的,明年的業績會衰退,這些說法顯然是很短視的,下面這篇報導已經在暗示,明年的業績還是一樣很好
2)根據我今天晚上得到的消息,明年的獲利實際上比今年還要成長,成長幅度大約10%到12%,也就是說,不但沒有看到衰退,而且實際上還會有所成長
3)以長榮為例,今年的每股盈餘估計在$35以上(因為上半年的獲利已經在$17附近了),明年的盈餘估計可能衝上$40,因為會有更多船隻加入營運,而運價顯然還是有支撐,誠如下面這個報導所透露的:
~~
三隻黑天鵝盤旋 歐美線運價年漲4~6倍
疫情等三大黑天鵝效應加劇塞港、缺櫃危機,推動全球海運運價漲不停,進入旺季漲幅更驚人,波羅的海運價指數(Freightos Baltic Daily Index)近日首次加計預定所需各種保費、附加費等,試圖反應貨主實際支付成本,結果顯示亞洲-美西線每40呎櫃運價約18,345美元,比一年前高六倍;亞洲-美東線運費翻了四倍、約19,620美元;亞洲-北歐線運價近2萬美元,是一年前的八倍。
另據Flexport的分析,目前從亞洲-美西線浮動運費平均約10,000美元,加上3,000~9,000美元的設備附加費、優先裝載費等,一個貨櫃實際運費可能達13,000~19,000美元,是疫情危機前的十倍;亞洲-美東線平均運費又高出2,000美元,實際運費可能達15,000~21,000美元;至於歐洲線運費來到15,000~20,000美元。
運價飆升已超出許多企業可忍受負擔範圍,在中、美等國頻傳棄單。貨代業透露,許多低價值商品的進口商已停止下單,因為高運價可能讓他們賠錢賣,在美國這些商品是以1,400美元左右運費來訂定成本結構。
高運價主要來自三大黑天鵝效應,包括極端氣候(歐洲水患、加拿大火災、煙花颱風等)、疫情相關事件(大陸鹽田港、東南亞與印度疫情嚴峻,導致工廠關閉、港口擁堵等)、營運事故(蘇伊士卡船、貨櫃落水等)。
國際航運專家分析,航運延誤折損跨太平洋運力多達25%,但需求成長25%。其中,北美2021上半年進口較2019年同期增加10%,歐盟消費者支出增長1.4%,全球主要航商為了賺取歐美線的高運價,正從世界其他地區調動更多貨櫃船載貨,造成這些地區缺船缺艙。
進入第三季旺季,歐美大量節慶貨運需求出籠,加劇港口擁堵、船期延誤,大幅降低航運有效運力,推動運價續漲,船公司加收港口擁堵費、需求激增等。
台股季線游移 航運多空駁火
台股在季線17,170點附近維持強勢整理格局,尾盤透過長榮、萬海、陽明等航運股低檔反彈拉動,成功收復17,500點,但籌碼面的凌亂與當沖示警制月底上路,業績能否成為航運族群支撐浮木說法紛紜,多空力量趨於短兵相接。
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FMC)對外國貨櫃船業者的加強監管風波逐漸落幕,市場更願意相信美國總統拜登的行政命令對運價的干擾有限,且到年底前全球缺船缺櫃的問題依舊無法緩解,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上周創近2周以來高點外,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也續創4,196點新高。另外波羅的海貨櫃運價指數(FBX)更因公式調整,7月28日突破萬點後,30日更來到10,174.5點。
航運族群股價歷經7月份大幅回調後,平均失血近三成,所幸上市運輸指數如同大盤在季線附近找到支撐,個別公司7月營收與第二季財報幾乎還未揭曉,但缺船缺櫃使得運價上漲時間拉長,法人持續看好第二、三季財報表現,有助於後續跌深反彈走勢。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指出,航運族群現階段說白就是「基本面跟籌碼面的拉鋸戰」,運價跟營運狀況持續看好,仍要面臨融資餘額過高的籌碼凌亂問題,惟大盤若要挑戰高點,航運股一定不能缺席。
國泰證期經理蔡明翰表示,景氣循環產業的股價一定會領先基本面見底,因此不要覺得航運股本益比很低、報價持續上揚,就覺得拉回很便宜,這類股票不怕漲、不怕跌,就怕人氣退潮,換言之成交比重是關鍵所在,三成比重可視為最後防線,若能維持三成以上就還有搶短機會;反之數日跌破三成可能引發資金大舉撤離。
摩爾投顧分析師張志誠則認為,考量歐美旺季的電子備貨期與原物料通膨驅動的BCI運價指數轉強,成熟製程IC股與成交比重降低後的低本益比航運股終究是台股的中流砥柱,投資人應善用量縮時採取價值投資布局法,是最有機會第三季鎖定主流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