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裡行間09-靜心、身體與鋤頭、種洛神

土裡行間09-靜心、身體與鋤頭、種洛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1/07/25

  第一期稻作是四到六月,今年因乾旱、水圳停水而休耕。直到七月初才宣布要開重啟水圳,大家才趕緊準備著田,修復水路,除草,整地。第二期稻作從七月就可以插秧了,最慢要在大暑(2021/07/22)前,據說稻子能長得順利。但到今天水圳依然鎖著。因為遇到煙花颱風,溪水太泥濘,閘門沒放下,水就沒有從溪流被引入圳裡。要等到水回來才能插秧了。 到田裡不久就滴雨,看天空的確有點陰陰的。我想練習如何判斷待會不會下雨、下多久。這次的雨滴有點大,但很快就停了。5:30-8:00下田,天空裡沒有雲了。但也還不會太熱。田裡昨天因為下雨都是水,今天幾乎都吸或流乾了,但土還是濕潤的。原本種植筊白筍的那角依然泥濘。

空空的攔河堰

空空的攔河堰

閘門沒有放下,中港溪的水就不會進到攔河堰

閘門沒有放下,中港溪的水就不會進到攔河堰


  沿著水田邊界挖小溝,或除水渠裡的草,都好像在做作品,看著被清乾淨、挖出形狀與邊界的田的線條,我喜歡這樣子的繪畫。西南風涼涼的,把衣服吹起來。一邊除草,一邊觀察著自己的念頭,飛來飛去、繞來繞去。下田可以一邊想事情,也可以選擇旁觀那些念頭,像是一種靜心、冥想般。有一念頭浮起:「我希望自己說話可以更有力量,更確定一點的往前走。 」在半年多前開始接觸靜心後,時不時會突然想起關照呼吸,通常會發現自己的呼吸是淺淺的。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會感覺呼吸變深,身體稍稍鬆泛。至少,溫習著自己還能「呼吸」這件事,本身就是個精細的設計與祝福。

  這一次回來下田,也試著觀察身體與鋤頭之間的關係。在大學時去蹭過幾堂舞蹈或戲劇課,被帶領過幾次即興的身體接觸,兩人一組,將注意力放在彼此的身體和意念上,即時回應或微調。那麼身體與鋤頭的合作,算不算是一種舞蹈呢。我本來就有酸痛的老毛病,物品再如何精簡,總十分依賴要攜帶一條慣用氣味、使用感受的酸痛藥膏。去年下田到第二週就出現板機指的症狀,雙手僵硬疼痛。這次在揮動鋤頭時,提醒自己呼吸、身體不繃緊,而是順著鋤頭動、挪移重心。輪流使用身體的左右兩側,不集中在同一邊使力。這不是什麼專業觀點,只是在嘗試找出和鋤頭一起工作的方法。身體有時依然會僵硬,也還沒有好好使用自己攜來的瑜珈墊,但開始這樣細節但核心的動態身體觀察是有趣的。

  休息時間回到空屋,遇到SJ,她也是空屋的承租人之一,跟我說了一些空屋之後的規劃。我雖僅作為一個空屋完成佈置前的暫時寄居者,也試著表達自己想獨自睡一個房間的意願,但我始終對於表達不同意見感到很不自在。在這多人合租的空屋裡,人來來去去,就像我也是空屋來來去去的一部分。我喜歡將物品與環境整理為舒適順手的狀態,但有時候也需要試著別太執著要讓環境符合自己的心意,將心念也看作空屋裡來來去去的一陣風、或拖拖拉拉的一朵雲。

  下午和換宿生Y、Yi一起在水稻田的邊坡上種洛神。每株間隔兩個小鋤頭長,在植株旁敲下竹竿,洛神的頂端、底端都用布繩與竹竿綁上活結作支撐。邊坡有時一挖就挖到水泥底,無法下樁和種植,就換別處泥土較厚的。 我的執著像是,光是承認不能按照原本的想像種植洛神,都需要費力氣多挖幾下、下樁時多敲幾次,才放棄、換個位置重來一遍,腦中才「咑」一聲,終於跨過了個坎。有時候我的腦袋是這樣必須經過反覆確認、緩慢又僵硬的變化。


沿著水田邊坡種洛神

沿著水田邊坡種洛神


avatar-img
一次散步的節奏的沙龍
8會員
17內容數
因為對自給自足生活的好奇, 在2020年5月來到苗栗打工換宿一個月。 這裡採用無農藥、無化學肥料的友善種植方法。 一半是草,一半是菜。 日出而作,與陌生的人們一起下田, 一起生活、談天、煮食、去溪邊游泳。 2021年7月水回來了,是種稻的季節, 我又再回到這裡,在一行行的田畦間,寫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有時我總偏執的想創作必須是寫作或藝術作品,是可以留下的東西。但經常在沙灘上、鍋子裡、捏麵糰、或起霧的車窗,創作就開始了。
偶爾指甲一划到青色的木瓜,就流下白色的汁液,沾在皮膚上癢癢的,葉片也是一碰就斷折,整株木瓜像是除了木質化的地方以外、都是液體做的。青木瓜的表面已浮上霜白的果粉,青澀又黏膩的的味道充滿鼻腔。
在這幾篇寫田間生活的文章裡,仍充滿著時間,對我而言,農村生活雖看似愜意,仍交織著嚴謹的時間節奏:按時起床、下田,按節氣耕作,一日三餐,細瑣的家務,街坊朋友們的請託......。
邊界和交界處,是生態和微氣候最豐富的地方。並且要能了解田裡的生物,包括牠們的不同型態:卵、幼蟲、蛹,藉此判斷目前田裡可能已經形成的的食物鏈與生態系統。一邊除草,眼角一邊瞄到許多來不及叫出名字的昆蟲四散。我只拍了些,回家再上網搜尋圖鑑,但經常是不知道比知道的更多。
我想過如果有了經驗,可以回去阿嬤的田裡建造小屋、種植至少能自用的米糧蔬果。阿公阿嬤以前也種稻,收成時還帶著堂姊到田裡放炮趕鳥,但到我出生前不久就不種了,我不確定在潛意識裡有什麼隱隱的關聯,讓我回到做農的工作裡。
我們一邊擦拭南瓜,一邊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話,討論瓜瓜箱的價格,綜合瓜瓜箱,比單一的南瓜箱好賣......。我邊聽邊感受著作農的辛苦,就算經過去年那一個月的務農換宿,或許仍對務農有著太過美好的想像。我或許總以為自己想逃離「體制」,但體制無分內外,一條關乎存亡的界線與焦慮,仍隱隱在那裡。
有時我總偏執的想創作必須是寫作或藝術作品,是可以留下的東西。但經常在沙灘上、鍋子裡、捏麵糰、或起霧的車窗,創作就開始了。
偶爾指甲一划到青色的木瓜,就流下白色的汁液,沾在皮膚上癢癢的,葉片也是一碰就斷折,整株木瓜像是除了木質化的地方以外、都是液體做的。青木瓜的表面已浮上霜白的果粉,青澀又黏膩的的味道充滿鼻腔。
在這幾篇寫田間生活的文章裡,仍充滿著時間,對我而言,農村生活雖看似愜意,仍交織著嚴謹的時間節奏:按時起床、下田,按節氣耕作,一日三餐,細瑣的家務,街坊朋友們的請託......。
邊界和交界處,是生態和微氣候最豐富的地方。並且要能了解田裡的生物,包括牠們的不同型態:卵、幼蟲、蛹,藉此判斷目前田裡可能已經形成的的食物鏈與生態系統。一邊除草,眼角一邊瞄到許多來不及叫出名字的昆蟲四散。我只拍了些,回家再上網搜尋圖鑑,但經常是不知道比知道的更多。
我想過如果有了經驗,可以回去阿嬤的田裡建造小屋、種植至少能自用的米糧蔬果。阿公阿嬤以前也種稻,收成時還帶著堂姊到田裡放炮趕鳥,但到我出生前不久就不種了,我不確定在潛意識裡有什麼隱隱的關聯,讓我回到做農的工作裡。
我們一邊擦拭南瓜,一邊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話,討論瓜瓜箱的價格,綜合瓜瓜箱,比單一的南瓜箱好賣......。我邊聽邊感受著作農的辛苦,就算經過去年那一個月的務農換宿,或許仍對務農有著太過美好的想像。我或許總以為自己想逃離「體制」,但體制無分內外,一條關乎存亡的界線與焦慮,仍隱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