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與閱讀筆記

2021/08/2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關於科判

科判:指註釋經論時對全經文句所作的段落分判。
科判可以非常粗略的理解為目錄,可以看到每一標題下皆有對應的頁碼,但與目錄不同的是,一般書籍目錄階層比較淺,而科判階層比較深。簡單來說,科判不只能看出架構,還能看出脈絡。
科判是對經論註釋時,依註釋者的邏輯思路而分判的,也就是說同一篇經論,不同註釋者會有不同的科判,每個人也可以依著自己的邏輯思路來製作科判。
科判可依次思維來做略修,也可依層次找到自己的下手處,也是掌握或背誦經論的重要工具。

關於閱讀筆記

一般書籍的作者或編輯本身已建立目錄,此目錄是最符合作者的邏輯思路,閱讀一本書時應先傾聽,讀完再評判,做一位傾聽者,甚至與作者暫時重合,順著作者思路才不易鑽牛角尖,理解作者思路後再用自己的思路做回應,就像在對話時如果一方不停的插話、不斷堅持他的立場、批判對方,這樣的談話是沒有交流的。所以閱讀筆記會以作者思路為主,而閱讀心得會以讀者思路為主。

心智圖

一般書籍的心智圖,或稱思維導圖,常用於濃縮重點、取其精華,俗稱乾貨,例如幾分鐘帶你看完一本書、一部電影等系列,然而
  1. 易形成淺碟型思考,廣泛卻缺乏深度與系統,反而易引起知識焦慮,然而這卻是商機所在,包含販售焦慮與販售緩和焦慮。
  2. 解讀者與作者的想法不同,雖然有些作品成名來自於解讀者的過度解讀,但解讀者濃縮後所傳達的訊息往往易遭曲解,所謂乾貨就像有骨無肉,究竟是精華還是糟粕?這裡並非說乾貨不好,乾貨主要以結論式條列,也就是重在「相信結論」,而非「理解內容」。相信結論是正確的,然後背起來,是造成停止思考或思考外包的成因。
此專欄喜愛使用心智圖,源自於心智圖與科判能完美結合,不僅提綱挈領,還能一層層縮放做複習與思維,進而沿用至一般書籍整理,而對於書籍整理可大致分為:
  1. 以作者思路整理:以書籍本身目錄做整理最方便。(理智型的作者會偏向先建立目錄再填寫內容,而情感型的作者則偏向一口氣寫完再安插目錄)
  2. 以讀者思路整理:適合多本同類型書籍心得統整,進一步尋找思維基石。
  3. 以作者思路,輔以讀者眉批整理:易導致心智圖太過混亂。

尋找思維基石—歸納與演繹

依照作者思路與目錄來整理是最簡便的方式,當整理多本同類型書後會發現一再被提及的內容,這部分可視為思維原石,原石經過思考提純層次、打磨反覆應證後,便有機會形成思維基石(當然也可能經不起打磨而消逝)。有了思維基石,便很容易將資料做層次的歸類,進而形成系統、甚至體系,但是關於「瞭解」又是另一回事了。

知識與素質

人類的發展沿著兩條線進行,也就是知識線和素質線。在正確的進化中這兩條線會平行發展,而且互相幫助。但是如果知識線的發展遠超過素質線,或是素質線的發展遠超過知識線,人的發展就會出錯,早晚會碰到瓶頸。
人們總認為自己的知識並不依賴素質而定。西方人非常看重一個人的知識程度,而不重視他的素質程度,他們並不會為了素質的低下而感到慚愧,他們甚至不知道素質是什麽意思。
假如知識的發展超過素質,就變成抽象的理論,不能應用於生活,甚至還會有害,因為它不能為生活服務,或是幫助人們應付難題,反而使生活變得更複雜,帶來新的困難、麻煩、和不幸。
這是由於未隨素質一起發展的知識並不足以應付,或充分適合人們的需要。這樣的知識總是只知道某一件事,卻完全不知道另一件事;只知道細節而不知道整體;只知道形式而不知道本質。
像這樣知識壓倒本質的情形,可以在現今的文化中觀察得到。人們早已忘記素質的價值及重要性,也忘記知識程度是由素質程度決定的。事實上,在某一程度的素質下,知識的發展也有一定的限度。在某一給定的素質限制下,知識不可能改變品質,只能累積同一性質的資訊,因為知識性質的改變有賴於素質性質的改變。

瞭解

為了瞭解知識和素質的性質,以及彼此的關連,我們必須瞭解知識、素質與『瞭解』的關連。知識是一回事,瞭解則是另一回事。人們常常混淆這兩個觀念,無法清楚掌握它們之間的差異。
知識本身並不會產生瞭解,瞭解也不因知識的增加而增加,它是依知識與素質的關連而定,也就是兩者的結合。知識與素質不能相差太多,要不然瞭解就不會產生。同時,知識與素質的關連,並不因知識單方面的發展而改變。改變只有在素質與知識同時成長時才有可能。換句話說,瞭解只因素質有所成長才成長
一般人並不會分辨瞭解和知識的不同。他們總認為更多的瞭解是由更多的知識而定,所以他們拼命累積知識,或他們所謂的知識,但卻不知道如何累積瞭解,也懶得去管。
但是一個人如果習於自我觀察,就能確知在他生命中的不同時期,對於同一個觀念或同一個想法,常常有著全然不同的瞭解。他常會很訝異以前怎麽可能如此誤解,而直到如今才算『大澈大悟』。在這同時,他也明白自己對於同一主題的知識並沒有增加,那到底是什麽改變了呢?是他的素質。一旦素質改變,瞭解也就跟著改變了。
通常,當人明白他不瞭解一件事物時,就盡可能給它冠上一個名稱。但是『冠名稱』並不等於『瞭解』。不幸的是,人們通常滿意於名稱。當一個人知道很多名稱,也就是很多字時,就被尊為博學多聞,當然這並不包括實際行動,因為在其中他的無知很快就會暴露出來。
73會員
276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