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判與閱讀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關於科判

科判:指註釋經論時對全經文句所作的段落分判。
科判可以非常粗略的理解為目錄,可以看到每一標題下皆有對應的頁碼,但與目錄不同的是,一般書籍目錄階層比較淺,而科判階層比較深。簡單來說,科判不只能看出架構,還能看出脈絡。
科判是對經論註釋時,依註釋者的邏輯思路而分判的,也就是說同一篇經論,不同註釋者會有不同的科判,每個人也可以依著自己的邏輯思路來製作科判。
科判可依次思維來做略修,也可依層次找到自己的下手處,也是掌握或背誦經論的重要工具。

關於閱讀筆記

一般書籍的作者或編輯本身已建立目錄,此目錄是最符合作者的邏輯思路,閱讀一本書時應先傾聽,讀完再評判,做一位傾聽者,甚至與作者暫時重合,順著作者思路才不易鑽牛角尖,理解作者思路後再用自己的思路做回應,就像在對話時如果一方不停的插話、不斷堅持他的立場、批判對方,這樣的談話是沒有交流的。所以閱讀筆記會以作者思路為主,而閱讀心得會以讀者思路為主。

心智圖

一般書籍的心智圖,或稱思維導圖,常用於濃縮重點、取其精華,俗稱乾貨,例如幾分鐘帶你看完一本書、一部電影等系列,然而
  1. 易形成淺碟型思考,廣泛卻缺乏深度與系統,反而易引起知識焦慮,然而這卻是商機所在,包含販售焦慮與販售緩和焦慮。
  2. 解讀者與作者的想法不同,雖然有些作品成名來自於解讀者的過度解讀,但解讀者濃縮後所傳達的訊息往往易遭曲解,所謂乾貨就像有骨無肉,究竟是精華還是糟粕?這裡並非說乾貨不好,乾貨主要以結論式條列,也就是重在「相信結論」,而非「理解內容」。相信結論是正確的,然後背起來,是造成停止思考或思考外包的成因。
此專欄喜愛使用心智圖,源自於心智圖與科判能完美結合,不僅提綱挈領,還能一層層縮放做複習與思維,進而沿用至一般書籍整理,而對於書籍整理可大致分為:
  1. 以作者思路整理:以書籍本身目錄做整理最方便。(理智型的作者會偏向先建立目錄再填寫內容,而情感型的作者則偏向一口氣寫完再安插目錄)
  2. 以讀者思路整理:適合多本同類型書籍心得統整,進一步尋找思維基石。
  3. 以作者思路,輔以讀者眉批整理:易導致心智圖太過混亂。

尋找思維基石—歸納與演繹

依照作者思路與目錄來整理是最簡便的方式,當整理多本同類型書後會發現一再被提及的內容,這部分可視為思維原石,原石經過思考提純層次、打磨反覆應證後,便有機會形成思維基石(當然也可能經不起打磨而消逝)。有了思維基石,便很容易將資料做層次的歸類,進而形成系統、甚至體系,但是關於「瞭解」又是另一回事了。

知識與素質

人類的發展沿著兩條線進行,也就是知識線和素質線。在正確的進化中這兩條線會平行發展,而且互相幫助。但是如果知識線的發展遠超過素質線,或是素質線的發展遠超過知識線,人的發展就會出錯,早晚會碰到瓶頸。
人們總認為自己的知識並不依賴素質而定。西方人非常看重一個人的知識程度,而不重視他的素質程度,他們並不會為了素質的低下而感到慚愧,他們甚至不知道素質是什麽意思。
假如知識的發展超過素質,就變成抽象的理論,不能應用於生活,甚至還會有害,因為它不能為生活服務,或是幫助人們應付難題,反而使生活變得更複雜,帶來新的困難、麻煩、和不幸。
這是由於未隨素質一起發展的知識並不足以應付,或充分適合人們的需要。這樣的知識總是只知道某一件事,卻完全不知道另一件事;只知道細節而不知道整體;只知道形式而不知道本質。
像這樣知識壓倒本質的情形,可以在現今的文化中觀察得到。人們早已忘記素質的價值及重要性,也忘記知識程度是由素質程度決定的。事實上,在某一程度的素質下,知識的發展也有一定的限度。在某一給定的素質限制下,知識不可能改變品質,只能累積同一性質的資訊,因為知識性質的改變有賴於素質性質的改變。

瞭解

為了瞭解知識和素質的性質,以及彼此的關連,我們必須瞭解知識、素質與『瞭解』的關連。知識是一回事,瞭解則是另一回事。人們常常混淆這兩個觀念,無法清楚掌握它們之間的差異。
知識本身並不會產生瞭解,瞭解也不因知識的增加而增加,它是依知識與素質的關連而定,也就是兩者的結合。知識與素質不能相差太多,要不然瞭解就不會產生。同時,知識與素質的關連,並不因知識單方面的發展而改變。改變只有在素質與知識同時成長時才有可能。換句話說,瞭解只因素質有所成長才成長
一般人並不會分辨瞭解和知識的不同。他們總認為更多的瞭解是由更多的知識而定,所以他們拼命累積知識,或他們所謂的知識,但卻不知道如何累積瞭解,也懶得去管。
但是一個人如果習於自我觀察,就能確知在他生命中的不同時期,對於同一個觀念或同一個想法,常常有著全然不同的瞭解。他常會很訝異以前怎麽可能如此誤解,而直到如今才算『大澈大悟』。在這同時,他也明白自己對於同一主題的知識並沒有增加,那到底是什麽改變了呢?是他的素質。一旦素質改變,瞭解也就跟著改變了。
通常,當人明白他不瞭解一件事物時,就盡可能給它冠上一個名稱。但是『冠名稱』並不等於『瞭解』。不幸的是,人們通常滿意於名稱。當一個人知道很多名稱,也就是很多字時,就被尊為博學多聞,當然這並不包括實際行動,因為在其中他的無知很快就會暴露出來。
avatar-img
101會員
45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筆者一開始就提到,扣掉專業書刊,一般書籍有科普、導讀、百科幾種類,大致上可以解釋為,「對一般人的興趣啟發」、「引導一般人進入這門專業」、「知識的一般性介紹」。各位有沒發現,其實很少有書是表明自己是導讀書、科普書的?多數作者寫書時,不會想那麼多,大致上只會區分專業程度,以及受眾的程度。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所以讀書人並不看學歷,只看是不是手不釋卷,只看有沒有理想、道德觀! 而知識份子基本上是專業跟職業對接的產物,與人性道德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所以只看文憑、証照。而在拿到文憑、證照後,可能就離書本愈來愈遠了! 因此,我們這個社會到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Thumbnail
  哲學文本在一般未受過文本分析訓練的人來看,往往是霧裡看花、有看沒有懂,或者錯誤詮釋(如最近很紅的老高談尼采的永恆輪回)。然而,這樣看似艱澀的文本,哲學家或哲學系學生又是如何閱讀的?又若說閱讀、分析、評論文獻是哲學人必備的核心素養,那麼又是如何訓練的?答案便是「文本分析」。透過文本分析,讓
Thumbnail
—位神經科學家的大腦之旅 高德伯.遠流出版.2004/03.洪蘭譯. 推薦給: ❦ 想跟著神經科學家,一起探索人類大腦奧妙的人 『背景知識』就像一個篩網,網越細密,新知識越不會流失。 比如說,同樣去聽一場演講,有人獲益良多,有人一無所穫,最主要的原因是語音像一陣風,只有綿密的網才可以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筆者一開始就提到,扣掉專業書刊,一般書籍有科普、導讀、百科幾種類,大致上可以解釋為,「對一般人的興趣啟發」、「引導一般人進入這門專業」、「知識的一般性介紹」。各位有沒發現,其實很少有書是表明自己是導讀書、科普書的?多數作者寫書時,不會想那麼多,大致上只會區分專業程度,以及受眾的程度。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所以讀書人並不看學歷,只看是不是手不釋卷,只看有沒有理想、道德觀! 而知識份子基本上是專業跟職業對接的產物,與人性道德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所以只看文憑、証照。而在拿到文憑、證照後,可能就離書本愈來愈遠了! 因此,我們這個社會到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Thumbnail
  哲學文本在一般未受過文本分析訓練的人來看,往往是霧裡看花、有看沒有懂,或者錯誤詮釋(如最近很紅的老高談尼采的永恆輪回)。然而,這樣看似艱澀的文本,哲學家或哲學系學生又是如何閱讀的?又若說閱讀、分析、評論文獻是哲學人必備的核心素養,那麼又是如何訓練的?答案便是「文本分析」。透過文本分析,讓
Thumbnail
—位神經科學家的大腦之旅 高德伯.遠流出版.2004/03.洪蘭譯. 推薦給: ❦ 想跟著神經科學家,一起探索人類大腦奧妙的人 『背景知識』就像一個篩網,網越細密,新知識越不會流失。 比如說,同樣去聽一場演講,有人獲益良多,有人一無所穫,最主要的原因是語音像一陣風,只有綿密的網才可以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