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屋|閱書筆記02|20230403】《黃國珍:閱讀素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幾天反覆聽著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讀書聽、睡覺聽、走路聽。

一、〈可以不要根據文本嗎?〉

(一)思考看看,「不根據文本會發生什麼事?」

  1. 你以為在畫重點,但沒畫的部分不代表不重要!
  • 每字每句,都是作者的安排,並免武斷地擷取訊息。
  • 個人的理解脈絡也很重要,但不能直接替換作者的想法。
2. 文本的完整性建立於什麼條件?
  • 再次強調,文本代表的是作者的想法,自然而然,文本完整性就是建立於作者的論述(故事發展)。因此,讀者所畫的重點,並非個人的情感投射(在理解文本的面向)。
  • 聽起來,我們似乎不允許學童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但「以管窺天」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深陷認知盲點,「特質性」及「差異性」最容易被忽略。
  • 閱讀經驗稍有經驗的孩童,尤其容易陷入認知盲點,會將熟練的基模同化異質的文本,從而落入迷思。
總而言之,合理的理解並非根據自己的經驗,而是我們都看見的完整事實。

二、〈關於答案,誰說了算?〉

(一)「老師,難道讀者的詮釋,不能豐富作品的內涵嗎?那麼,『作者已死』又是怎麼回事?」

  1. 「答題光譜」:
  • 考場上的取捨
  考題不得不有正確答案,否則無法取得公正的分數,自然也就無法排名;因此專以考試而言,在答題光譜中,我們會盡力趨向作者一端。
2. 多元評量中的口試
當教師在提問時,譬如自己很喜歡蘋果,不能預設大家都喜歡蘋果,應得假設:世界萬物,有正必有反,重點是要藉由討論,使學童練習找出且表達論據。
3. 答案取決於作者、讀者、出題者......不論是誰,都是假議題。
  • 客觀的測量工具與判斷依準
仍以蘋果舉例:覺得甜不甜是主觀感受,但農業專業研究單位擁有甜度測試儀,能客觀說明各種農產品的甜度,例如紅甘蔗十二點五度、蘋果十五度等。
  • 答題時,也是在找「客觀標準」
作者的意旨,在考試中,基本就是「客觀標準」(因為作品由其撰述);身為讀者,我們能秉持「作者以死」的觀念,在創作、欣賞等領域。

三、〈在問題與答案之間〉

(一)閱讀素養的核心是什麼?

  1. 我們希望學生透過學習閱讀素養展現什麼?
  閱讀素養不是給學童答案,或得牢記內容,而是閱讀後,自我提問,嘗試推敲作者想法,並發掘並建構自我觀點。
2. 主動追求答案的態度與能力,以及敢於建構自身觀點的勇氣及態度。
3. 有沒有閱讀素養,就像「畫家之於藝術家」。
  以文學角度而言,許多評論家會對作品表達許多觀點。我們透過這些評論專書,能快速,且廣泛接觸到許多知識。但繞不過的話題是:你是否對於作品有自己的感受?
4. 「心中塞滿他人觀點」是傳統教育的末路。
  每個人天生都「想說些什麼」,請抓住轉瞬即逝的星火,點燃學童好奇心。

(二)展現閱讀理解素養的小習慣是什麼?

  1. 讀完文章後,會嘗試與作者進行對話。
  2. 畫線的部分,除了是文章重點外,更包含自身想法(可能是困惑、驚訝等)。
  3. 勇於建立自身觀點,且不畏懼「調適基模」。

(三)教育過程中得盡量避免的事情

  1. 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答案,但絕不能偏廢個人觀點。
  2. 打壓同學的想法,或者當學生說出預期之外的答案時,面露失望。
結言:今天繼續來點閱讀素養,看完後想問黃國珍老師:「閱讀素養幫助你取得的一件最貴重的事情,會是什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概念.〈從零開始的閱讀〉 (一)哈佛大學夏爾教授:閱讀學習六階段 第一階段:學習如何閱讀 早期閱讀階段。零到六歲對於閱讀的第一印象。建議繪本,能強化學童覺知到文字、語言,是故事(資訊)的載體。 初始閱讀(學習解碼)階段。孩童至六、七歲,字詞能力提升,以此基礎始能從繪本的極短文字,擴增為簡短且完整的
各位好,我是Muse。去年大學畢業,目前浮沉於教師甄試及國家高考。 建屋宗旨:幫助自己再讀一天書,陪伴他人再走一步路。
概念.〈從零開始的閱讀〉 (一)哈佛大學夏爾教授:閱讀學習六階段 第一階段:學習如何閱讀 早期閱讀階段。零到六歲對於閱讀的第一印象。建議繪本,能強化學童覺知到文字、語言,是故事(資訊)的載體。 初始閱讀(學習解碼)階段。孩童至六、七歲,字詞能力提升,以此基礎始能從繪本的極短文字,擴增為簡短且完整的
各位好,我是Muse。去年大學畢業,目前浮沉於教師甄試及國家高考。 建屋宗旨:幫助自己再讀一天書,陪伴他人再走一步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啟發筆記」由「摘錄」+「 自由寫作 」兩個部分構成。 「摘錄」的部分是指你閱讀的「文章」「書本」上的原汁原味內容, 你需要將原文一字不漏照抄,以避免斷章取義或者轉述上出現落差。 而「自由寫作」則是你做完「摘錄」後, 馬上紀錄自己心中的想法, 抓住自己各種念頭, 用寫作讓他們現形成文字,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Thumbnail
閱讀原來可以分成兩個角度,就是以「普通讀者」的心態,以及「作家」觀摩的態度去面對,作家眼中連「一個文字」都可以拆開去領會。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Thumbnail
作筆記,但千萬不要狂作筆記。這是在講啥?簡單說,如果真的想要讀懂一本書,至少讀懂一些,那筆記就是必要的行為。但整本書寫滿密密麻麻的筆記就沒必要,除非你是大學生,下個月要期中考。
Thumbnail
曾經有人問我,我創作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而寫。 這喚起我上現代詩課的記憶。 我們老師講課只講70分鐘,剩下的30分鐘會檢討我們的作品,給予我們一些建議。 具體情節如何我忘記了,不過大概就是,老師看不懂我的詩,覺得我的詩寫得太跳躍。那時我真的不甘心,心裡murmur:「反正老師看不懂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啟發筆記」由「摘錄」+「 自由寫作 」兩個部分構成。 「摘錄」的部分是指你閱讀的「文章」「書本」上的原汁原味內容, 你需要將原文一字不漏照抄,以避免斷章取義或者轉述上出現落差。 而「自由寫作」則是你做完「摘錄」後, 馬上紀錄自己心中的想法, 抓住自己各種念頭, 用寫作讓他們現形成文字,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Thumbnail
閱讀原來可以分成兩個角度,就是以「普通讀者」的心態,以及「作家」觀摩的態度去面對,作家眼中連「一個文字」都可以拆開去領會。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Thumbnail
作筆記,但千萬不要狂作筆記。這是在講啥?簡單說,如果真的想要讀懂一本書,至少讀懂一些,那筆記就是必要的行為。但整本書寫滿密密麻麻的筆記就沒必要,除非你是大學生,下個月要期中考。
Thumbnail
曾經有人問我,我創作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而寫。 這喚起我上現代詩課的記憶。 我們老師講課只講70分鐘,剩下的30分鐘會檢討我們的作品,給予我們一些建議。 具體情節如何我忘記了,不過大概就是,老師看不懂我的詩,覺得我的詩寫得太跳躍。那時我真的不甘心,心裡murmur:「反正老師看不懂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