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巫山小路用?一個管理學徒憤怒但理性的聲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20210908

從個人理財等生活安排,到企業與國家的治理,每個人都需要管理知識,這點應該沒有爭議。港湖女神高嘉瑜以囤物症來解釋其閨房髒亂,被醫師沈政男打臉說「只是偷懶與邋遢」,就明顯是生活管理不盡理想所致。

然而,無可否認的現實卻是,以探討、宣揚管理知識為宗旨的管理學,卻普遍受到無視甚至鄙視,輕薄短小但缺乏理論與實證依據的論點卻廣受歡迎。這或許只是「速食文化的時代」衍生的自然現象,但管理學徒可以對這種現象無奈的嘆息,卻不能對錯誤甚或惡意的攻訐抹黑無動於衷。

日前閱讀了兩篇媒體報導,標題都很聳動:「為何管理越好的公司,越容易失敗?」以及「馬斯洛會紅,竟是企管界用來鞏固層級的陰謀?」兩篇都是轉載自其他媒體,兩篇都累積不少人氣(第二篇達6萬),並且兩篇都對管理學很不友善。而在我這個管理學徒看來,前者只是其作者見識不足妄加論斷所衍生的錯誤,後者則是其作者刻意潑糞抹黑的胡亂攻訐。

見識不足卻妄加論斷

第一篇在引言中就犯了兩個基本事實的錯誤:(1)1990年代以前並不是「很少有人研究失敗」,實際上有許多探討企業破產與組織衰退的文獻,只不過並非學界熱門議題;(2)策略學者普拉哈和哈默爾在1990年發表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並不是一本書,而是摘錄自《競爭大未來》書中的一個篇章,發表在做為產學兩界橋樑的《哈佛商業評論》上。

其次,《創新的兩難》一書確屬鉅著,並且強調效率優先的管理無法因應「破壞性創新」衍生的變局。但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彼德杜魯克(採用聯經去函查證讀音後的譯名)就強調「創新」與「行銷」兼容的必要性,其後也多次探討「鉅變時代」的意涵。隨後,學界針對環境的探討衍生了「最佳管理方式看情況而定」的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並提出了「機械式與有機式組織」的觀念…前述效率優先就屬機械式,靈活配合環境調整則屬有機式。其他以「環境不確定性」等觀念來探討企業或其他組織如何調適的著作更是不計其數。

第三,管理學界並未主張效率優先是唯一或最佳的管理模式。只不過,效率優先的管理固然無法因應破壞性創新衍生的變局,但在穩定的環境中絕對有其必要。這點可以用產業生命週期來說明:破壞性創新產業在誕生期以創新為先,進入淘汰期則必須兼顧產銷效率,到了成熟期則變成產銷效率優先。包括愛迪生發明眾多卻主要只是讓奇異公司撿便宜,以及創新能力優異的索尼拼不過產銷效率優異的松下等範例,都證明了這點…學界將業者在產銷兩方面的優劣併稱為「補充性能力」,成為「徒有創新並不足以稱雄」的理論模式。

第四,以台灣現有的大型企業或政府機構而言,表面上都支持並符合重視效率的科層體制(bureaucracy,有時候譯為帶有負面色彩的「官僚體制」),本質上確實無法因應環境的鉅變。然而,對照下圖左側的科層體制特徵與右側的相反特徵,你會覺得科層組織很爛,是無法適應時代變遷的恐龍嗎?實際上,包括近期媒體和網路上對於蘇貞昌和NCC的批評,都是違反科層體制所致,而我們對於官僚一詞的負面詮釋,主要就是從業人員用「依法行政」來推託或偏私所致。


raw-image


第五,以行銷帶領創新確實有其限制,例如雖有早年藉由行銷研究來打開即溶咖啡市場的經典範例,但多年來行銷研究基本上無助於帶來破壞性創新。然而,行銷管理學者並未主張必定要使用消費者調查或實驗來決定研發方向,而每一本行銷學或行銷研究教科書當中,也都會納入次級資料研究,以及深度訪談、主題統覺測驗這類的質性研究。

當然,若有人認為破壞性創新都是來自於像電影《鋼鐵人》男主角那樣的天才,那麼請搜尋一下賈伯斯當年為何被趕出蘋果,就知道依賴個人主觀看法進行研發有如商業上的賭博…只不過大家習慣「以成敗論英雄」,沒看到那些同樣有創意、有遠見,最後卻埋骨於商場競爭當中的天才。

缺乏證據卻刻意攻訐

第二篇的論點主要取自美國管理學會發行期刊當中的一篇論文,並且經過外國媒體的解讀與修飾。三位作者對照眾多早期文獻後發現,馬斯洛對於人類需求從未提出目前管理學教科書當中的金字塔結構。身為管理學徒兼教科書作者,這點我低頭認錯…如國內一位經濟學者所言,所謂的經典就是「很多人知道但很少人讀過」。正如多數經濟學徒沒有細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馬克思的《資本論》,大多數管理學徒也沒有細讀馬斯洛的《人類動機理論》和麥葛瑞哥的《企業的人性面》,頂多在博士班或畢業後詳閱論文集收錄的短篇。這當然是我的錯誤,但我沒有辦法,否則即使皓首窮經,直到翹辮子都讀不完所有的商管經典!

但首先要指出,這篇報導同樣在引文中出現兩個基本事實的錯誤:(1)需求層級理論「過時落伍,欠缺科學實證支持」並非最新研究發現,而是早在一開始就知道馬斯洛是個不做實證的學者(英文稱為armchair scholar),而實證方面則早在1976年就已經初步定論;(2)「很多教科書仍然奉之為金科玉律」簡直就是胡言亂語,雖然需求層級理論較早提出,通常都率先介紹,但所有管理學教科書都會兼容並蓄。例如我最後一版的管理學雖然受篇幅所限,但仍然收錄了10種理論。

其次,上述期刊論文明確指出,用「階梯」來呈現馬斯洛的觀點「比較好」,同時也不否認其間可能的優先順序。階梯和金字塔同樣有上下之別,只不過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結構通常也像是一座金字塔,或許有人因此認為組織高層尋求自我實現的滿足,而基層則汲汲營營於謀生餬口,並據以決定對各級員工的激勵方式。但這純屬誤解誤用,並非管理學界的本意。況且,商管理論有如刀斧,誤用則足以傷人害命,但不能因為被誤用而將打造或銷售刀斧的人判刑吧!

在我看來,需求層級理論的知名度,按理跟金字塔造型關係不大,關鍵在於(1)講師進入激勵主題時通常第一個就會介紹這個理論,讓學員印象比較深刻,(2)內容很明確,沒有模糊地帶,(3)符合人們的直覺,例如「衣食足然後知榮辱」。相對而言,其他激勵理論或則模糊地帶多(例如教科書同樣以圖形顯示的兩因素理論),或則直覺上似乎必定有爭議(例如麥葛瑞哥的X/Y理論)。

第三,該報導宣稱原作者指出,「管理學經常借用心理學或經濟學理論,卻不時曲解原意,用以迎合自由市場、管理主義、企業層級架構和個人主義的需要」。聽起來很嚇人,但原作者其實是說,借用理論之際對該理論的解讀來自於「社會建構」和「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包括資本主義、組織層級、和個人主義等等,並非「曲解原意,用以迎合…」這個意思。當然,既然涉及社會建構和價值觀,那麼就是各有所見,沒有孰是孰非,贊同或反對純屬立場問題了。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該報導在標題中指出「馬斯洛會紅,竟是企管界用來鞏固層級的陰謀」。這裏駁斥如下:(1)如前所述,原作者認為學界和業界可能誤用組織層級來解讀需求層級理論,但其內文中並未刻意稱之為「陰謀」;(2)美國和台灣都是資本主義社會,用資本主義觀點來解讀激勵理論豈非理所當然;(3)即使台灣並非個人主義社會(美國是),在考慮如何對待員工時,尊重個人偏好豈非理所當然;(4)目前資本主義社會採納的員工激勵制度,事實上完全和馬斯洛無關,而是反映科學管理學派的績效薪資制度,或中國法家所述的「信賞必罰」,拿馬斯洛的理論來作文章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

另外要附帶一提的是,原論文和該報導都提及管理主義(managerialism),前者認為管理主義會影響理論解讀的價值觀,後者則指稱扭曲理論的解讀以迎合管理主義。然而,管理主義的內涵其實大有爭議,有人認為代理關係下的經理人擴權自利就是管理主義,也有人宣稱將所有事情都納入管理才是正解,還有人強調組織層級或控制機制等部分管理面向。在缺乏共識之下,我不對涉及管理主義的批判作出任何評論。

老實說,我實在不願意說粗話或重話,因為弱者的語言太過於蒼白無力了,除非有成千上萬的人齊聲怒吼,否則無異於敗犬遠吠。但是在這裏我必須說,在你對管理學具備充分的認識之前,別再任意詆毀中傷了…管理學並不像你想像中那樣,只是見識狹隘、與世隔絕的象牙塔產出,因為見獵心喜而妄加批判只會自曝其短…總之一句話,不懂就不要亂說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葉大哥的沙龍
3會員
72內容數
針對國內相當普遍的學用落差批判,從不同的角度闡明其迷思本質,並以大量範例點出,至少以經常被視為雜而不精的企業管理領域而言,學術知識其實是非常實用的,問題在於大部分人每天都生活在管理知識當中,卻不知道自己所見到的許多事物都是管理知識的一環。
葉大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9/08
20210908 新冠病毒肆虐,應否關閉校園成為議題,而學生受教權也成為焦點。但是在關注受教權的同時,家長也應該有權利知道,幾個月後的暑假中,將有大量學生頂著實習的美名,實際上卻淪為廉價甚至免費勞工,而始作俑者的教育部,卻是在無知到可怕的情況下做出這項荒唐至極的決定。  一場難以理解的噩夢 在我退休
Thumbnail
2021/09/08
20210908 新冠病毒肆虐,應否關閉校園成為議題,而學生受教權也成為焦點。但是在關注受教權的同時,家長也應該有權利知道,幾個月後的暑假中,將有大量學生頂著實習的美名,實際上卻淪為廉價甚至免費勞工,而始作俑者的教育部,卻是在無知到可怕的情況下做出這項荒唐至極的決定。  一場難以理解的噩夢 在我退休
Thumbnail
2021/09/07
風傳媒 2020-12-27 這篇投書可能讓你覺得很討厭,因為筆者在質疑你的信念,對於教科書「只是用來應付考試」的信念,以及「理論與實務無關」的信念。你將會看到,這兩個信念都沒有根據,而且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一樣東西,不但可以在該領域的教科書當中找到,而且那樣東西原先只是學者提出的理論! 先回想一
Thumbnail
2021/09/07
風傳媒 2020-12-27 這篇投書可能讓你覺得很討厭,因為筆者在質疑你的信念,對於教科書「只是用來應付考試」的信念,以及「理論與實務無關」的信念。你將會看到,這兩個信念都沒有根據,而且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一樣東西,不但可以在該領域的教科書當中找到,而且那樣東西原先只是學者提出的理論! 先回想一
Thumbnail
2020/08/28
這個單元要澄清關於學用落差的第三個迷思:理論都是不食人間煙火、游談無根的空想,完全沒有應用價值!
Thumbnail
2020/08/28
這個單元要澄清關於學用落差的第三個迷思:理論都是不食人間煙火、游談無根的空想,完全沒有應用價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走在坊間書店的商管書區,會看到分享如何管理及領導的書、一些在講商業模式的書,也會有許多專門講產業優勢、或是市場機會的書。不過很少看到將這三者合在一起說明,或是分享當這三者缺一角時會發生什麼事...
Thumbnail
走在坊間書店的商管書區,會看到分享如何管理及領導的書、一些在講商業模式的書,也會有許多專門講產業優勢、或是市場機會的書。不過很少看到將這三者合在一起說明,或是分享當這三者缺一角時會發生什麼事...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馬斯洛在《人本管理》一書中對於工業化時代企業應該改變其管理方式,以及從人本管理角度是如何重新定義工作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篇文章則繼續從「人本管理到底帶給企業什麼好處與助益」、「為什麼企業要實踐人本管理」來解讀馬斯洛的人本管理思想。
Thumbnail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馬斯洛在《人本管理》一書中對於工業化時代企業應該改變其管理方式,以及從人本管理角度是如何重新定義工作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篇文章則繼續從「人本管理到底帶給企業什麼好處與助益」、「為什麼企業要實踐人本管理」來解讀馬斯洛的人本管理思想。
Thumbnail
由於想回顧這本第一次買的產品管理書籍(印象中是),因此快速瀏覽這本書後,我覺察到曾被自己認為是經典好書的書,似乎已不全然是本好書,內容與現況的連結,似乎與當今現況產生一些脫節。 就我看來,這本書十分像 NPDP 、PBA 和 PMP 的混合版,單獨閱讀各章節,章章是經典,不僅各章節邀請到當時業界大咖
Thumbnail
由於想回顧這本第一次買的產品管理書籍(印象中是),因此快速瀏覽這本書後,我覺察到曾被自己認為是經典好書的書,似乎已不全然是本好書,內容與現況的連結,似乎與當今現況產生一些脫節。 就我看來,這本書十分像 NPDP 、PBA 和 PMP 的混合版,單獨閱讀各章節,章章是經典,不僅各章節邀請到當時業界大咖
Thumbnail
商管書年輕時的讀法跟有點社會經驗讀起來確實不同。更能同理管理的的思維,對長線利益也比較有想法。年節選了這本podcast提到的這本中國人的作品,當作提升一點工作知能,但有些還是覺得幹話感滿重的這樣。 作者原先是微軟人,後來自己開了管理顧問公司,集合了他對於管理、社會事的觀察,提出底層邏輯的架構。說理
Thumbnail
商管書年輕時的讀法跟有點社會經驗讀起來確實不同。更能同理管理的的思維,對長線利益也比較有想法。年節選了這本podcast提到的這本中國人的作品,當作提升一點工作知能,但有些還是覺得幹話感滿重的這樣。 作者原先是微軟人,後來自己開了管理顧問公司,集合了他對於管理、社會事的觀察,提出底層邏輯的架構。說理
Thumbnail
讀這本書正好解決了我心中存在已久的疑問:「市面上這麼多資訊來源,究竟要相信誰的?」 各領域皆有以聳動的標題吸流量的文章(屏除腥羶色不談),或是各種整理、懶人包,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偏愛有標準答案的作法,不喜歡模糊空間,降低認知錯亂,且可獲得「多巴胺」(可參考「創造快樂大腦」讀後感),導致只要提出
Thumbnail
讀這本書正好解決了我心中存在已久的疑問:「市面上這麼多資訊來源,究竟要相信誰的?」 各領域皆有以聳動的標題吸流量的文章(屏除腥羶色不談),或是各種整理、懶人包,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偏愛有標準答案的作法,不喜歡模糊空間,降低認知錯亂,且可獲得「多巴胺」(可參考「創造快樂大腦」讀後感),導致只要提出
Thumbnail
過去對於製造業以及科技業的管理較為熟悉,因為轉職的關係,想了解軟體業人員的管理與其他產業的差異,於是到職前便買了號稱1987年出版的軟體業專案管理聖《Peopleware》,沒想到啃到最後,發現管理的本質都是相同的。
Thumbnail
過去對於製造業以及科技業的管理較為熟悉,因為轉職的關係,想了解軟體業人員的管理與其他產業的差異,於是到職前便買了號稱1987年出版的軟體業專案管理聖《Peopleware》,沒想到啃到最後,發現管理的本質都是相同的。
Thumbnail
20210908 從個人理財等生活安排,到企業與國家的治理,每個人都需要管理知識,這點應該沒有爭議。港湖女神高嘉瑜以囤物症來解釋其閨房髒亂,被醫師沈政男打臉說「只是偷懶與邋遢」,就明顯是生活管理不盡理想所致。 然而,無可否認的現實卻是,以探討、宣揚管理知識為宗旨的管理學,卻普遍受到無視甚至鄙視,輕薄
Thumbnail
20210908 從個人理財等生活安排,到企業與國家的治理,每個人都需要管理知識,這點應該沒有爭議。港湖女神高嘉瑜以囤物症來解釋其閨房髒亂,被醫師沈政男打臉說「只是偷懶與邋遢」,就明顯是生活管理不盡理想所致。 然而,無可否認的現實卻是,以探討、宣揚管理知識為宗旨的管理學,卻普遍受到無視甚至鄙視,輕薄
Thumbnail
這系列是前陣子讀得比較密集的書系,解封之後書順利到手,除了這本之外還有一本福哥的書,然後應該就會休息一陣子,沉澱一下從中間得到的訊息,並且印證。 先說說這本書的優點。如果一個實踐智慧要經過整理變成一個知識系統的話,個人認為作者做了一個不錯的示範。不管是分析的架構或邏輯,條理清楚,也搭配了相應的例子,
Thumbnail
這系列是前陣子讀得比較密集的書系,解封之後書順利到手,除了這本之外還有一本福哥的書,然後應該就會休息一陣子,沉澱一下從中間得到的訊息,並且印證。 先說說這本書的優點。如果一個實踐智慧要經過整理變成一個知識系統的話,個人認為作者做了一個不錯的示範。不管是分析的架構或邏輯,條理清楚,也搭配了相應的例子,
Thumbnail
滿坑滿谷管理書 走進書店,滿坑滿谷的管理書籍映入眼簾 -名人心法、商戰策略,不一而足。電子信箱中也塞滿了各類好書的折扣訊息。 管理書籍的市場性,沒人會去挑戰它。 但心裏卻常思索,這麼多的書籍,這麼多的千古智慧 ,到底要如何才能有效的擷取為自己所用?那一道出書人與我之間的鴻溝該如何才能彌平?
Thumbnail
滿坑滿谷管理書 走進書店,滿坑滿谷的管理書籍映入眼簾 -名人心法、商戰策略,不一而足。電子信箱中也塞滿了各類好書的折扣訊息。 管理書籍的市場性,沒人會去挑戰它。 但心裏卻常思索,這麼多的書籍,這麼多的千古智慧 ,到底要如何才能有效的擷取為自己所用?那一道出書人與我之間的鴻溝該如何才能彌平?
Thumbnail
至於管理這一學科究竟是「科學還是藝術」,長久以來一直是個不斷論辯的問題,書中作者也提出他的看法,予以澄清。作者對這問題的剖解,既有三度空間論述,又有二元論的呼應:對於前者,他認為管理兼具知性(客觀地認知事實)、理性(主觀地取捨價值)和感性(有節有度地表現行為);然而在於後者,則有「術與道」、「用與體
Thumbnail
至於管理這一學科究竟是「科學還是藝術」,長久以來一直是個不斷論辯的問題,書中作者也提出他的看法,予以澄清。作者對這問題的剖解,既有三度空間論述,又有二元論的呼應:對於前者,他認為管理兼具知性(客觀地認知事實)、理性(主觀地取捨價值)和感性(有節有度地表現行為);然而在於後者,則有「術與道」、「用與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