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是傅高義,知名的日本通與中國通,本書的受眾是西方人,目的是讓西方人更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近代中國的發展關鍵就是鄧小平。本書花了十年才完成,主要原因是鄧小平為人很小心,留下的私人文件很少,大部份的資料來源需要使用訪談與官方文件。不過,花了十年對本書也是好事,一九八九年的六四對鄧小平的評價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出版時距離六四天安門事件已隔二十年,讀者理論上可以用較冷靜的眼光來看待這本書。
本書看下來,鄧小平是個務實主義者,也許是這份務實讓他躲過了毛澤東的迫害兩次,在文革時鄧小平被打成走資派下放江西,兒子也被批鬥造成半身癱瘓,對毛與文革的造反派他應該是滿腔怒火,但他掌權前沒表現出來,只有一直對毛表現他的忠心, 也許是這份忠心讓毛對他留了後手,不管怎麼批鬥都沒有讓他失去性命與剝奪黨籍,這讓他每次被鬥倒之後又有機會可以復職。毛死後他二次復出後掌權,也沒有針對毛進行批判,只把錯誤歸在四人幫的頭上,不當中國的赫魯雪夫,不批判毛進而造成共產黨內部的對立,他把毛的錯誤分散到底下的人,或說成是歷史共業。
華國鋒上位後鄧小平回歸,利用實事求是來對抗華國鋒的兩個凡是。華國鋒是毛澤東親自指定的接班人,華國鋒的權力直接來自於毛澤東,政治上對毛的路線並沒有辦法直接反轉,鄧小平則不然,兩次下放給了他足夠的政治資本,來創立一條屬於他的新路線-改革開放,鄧小平建立了自己的執政團隊。新路線廢除了人民公社,支持包產到戶,開放經濟特區,經濟上逐漸往自由經濟靠攏,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包裝。積極引進外資來促進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但同時,經濟的改革會帶來政治改革的期望,但對鄧小平來說,共產黨的穩定大於一切,民眾與執政者的期望分歧導致了後來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八九學運)。
六四天安門對中國的影響巨大,趙紫陽下台,武力鎮壓對人民造成長遠的影響,人民不敢反抗政府對政治表態。我輩最大的疑問,應該就是為什麼要下令鎮壓?對比一九七六年的四五,毛澤東並沒有選擇對人民鎮壓,四五被毛定調成反革命政治事件,六四的情境有比當時更緊張嗎?
書中對天安門事件有很詳細的記錄,敘述了各方的意見與爭執,但是誰應該負責,並沒有給一個答案,我想是想讓我輩自己從書裡思考答案,又或者是,批判當權者處置失當的論點已經夠多了,不需要再多加一種。書的最後也有表述天安門的二十年後,中國享受高速的經濟成長。書中似乎暗示著我,雖然六四事件導致政治改革失敗,但相對的共產黨能更安定的發展經濟,這裡與鄧小平前期的一個理論 –『 中國太多窮人了,西方的那一套沒辦法完全複制過來,中國需要有自己的做法,不能照單全收』相呼應,讓我不禁思考,也許,鄧不相信中國可以走西方那套民主的路,所以有意識的利用這次事件,來達到政治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