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影響不了你的孩子 - 教養的迷思 讀後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書的內容可以算是頗具爭議吧?這本書大致上是在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並不如一般大眾想的如此重要,除了最極端的例子外。不管你走的是Love&Peace的愛的教育,還是鐵血的斯巴達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不大,遠遠不如孩子的同儕團體環境的影響。

作者提倡父母不要把對孩子的教養責任看的過於沉重,花時間自責與糾結在孩子的管教方式,不如好好的把時間花在與孩子共創快樂時光

不得不說這本書很難讀,很厚,又是本翻譯書,有能力的人讀原文書一定比讀翻譯書好,閱讀中譯書時會發現,明明全都是中文組合在一起卻完全看不懂,不過如果有拜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可以利用裡面提的方法,不用太糾結在看不懂的地方,讀完整大段再比對前後文,也是能大概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這本書的大意其實開頭的書封就寫出來了"我們過往高估了父母對子女的影響,而我相信孩子在同儕團體中的表現將影響他的一生"。

作者用了十五個章節與自身經歷,提出了她為什麼覺得父母的教養其實對孩子的影響不大。

何謂教養

書中的教養指的是Narture(後天),相對面就是Nature(先天),基因的影響,白話講就是遺傳。人的性格是由父母的遺傳為底,再加上成長的環境打造而成的。
認為先天影響比較大的是遺傳學家,認為後天影響比較大的是社會學家,而社會學家的其中一派認為,家庭對小孩日後社會化的影響巨大,如果能給小孩一個安穩的成長環境,可以培養出一個社會所期待的人格。講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父母對小孩的影響很大,先天(基因)是由父母遺傳給孩子,而小孩從小身處的成長環境(成長環境、教養方式),亦是由父母一手打造的。
但作者不這麼認為,作者認為這個結論是帶著成見的研究,社會學的研究不像一般科學研究可以精準的控制變因,這些研究無法分割出父母對小孩的影響,到底只是單純的遺傳問題(先天),還是教養問題(後天)。

誰影響了誰

作者提的其中一個例子是,父母對小孩的教養態度無法像實驗一樣穩定精準,如果今天是較暴燥易怒的小孩,父母也可能因為孩子的惡劣態度改變自己的教育態度,這個狀況之下並不是父母的教養造成易怒的小孩,是小孩天生較沒有耐心,而影響了父母的教養方式。

分離的世界

另一個例子是移民家庭的小孩,他們可以完全學會新地區的語言而且不帶腔調,而且會自由的轉換在家與外出模式。小孩自小就知道在家庭學的一套在外面的世界並不通用,所以在家庭裡學到的技能,如果與外面世界格格不入,那他們會選擇隱藏起來,在外面世界學習的技能也不會帶到家裡來。

團體社會化理論

作者用了一個團體社會化理論來挑戰教養的假設,舉了許多例子來舉證居家以外的環境是如何影響孩子。小孩子間彼此存在著影響力,不認識的小孩會主動互相交流;孤兒院裡集中營倖存的孩子,對待大人與彼此間的態度截然不同,而且他們長大之後也是正常的社會化,沒有父母並沒有對他們造成實質的影響。那自小沒有父母的孤兒無法從父母手上學習社會化,那他們是如何學習的?
孩子必須去學習他所處的社會所能夠接受的行為,而社會中的行為很多很複雜,並不一致,所以孩子們的第一課,是找出自己屬於哪個社會類別,找到自己所屬的類別後,孩子依照團體中他認為"像我的"人的行為,來修正自己的行為。

教養假設五個錯誤觀念

  1. 孩子的自然環境並不是核心家庭
    一夫一妻制是近百年的產物,至少有85%的文化允許一夫多妻制,孩子常常必須跟其他孩子共用父親,或是在成長中沒有父親或母親,因為過去社會中父母的死亡就像現代社會中離婚一樣普遍,所以,父母的教養,其實並沒有這麼重要。
  2. 社會化本質的錯誤,孩子並不靠大人社會化
    孩子並沒有辦法靠著學習大人的行為來社會化,因為社會化的真義是在一個社會裡,這個行為能不能被接受,而能不能被接受取決於你的身份,你是大人還是小孩,男人還是女人。小孩子是自己對自己進行社會化,而不是靠大人。
  3. 學習本質的錯誤,學習並不像背包,可以從家庭帶到社會
    不同的地方會需要不同的行為,家庭裡學到的技能不一定能在學核使用,反之亦然。
  4. 遺傳本質被忽略
    雙胞胎在不同家庭長大,但他們的穿著與舉止都很類似,有些東西其實是經由遺傳,而不是父母的教養。
  5. 忽略演化的歷史
    忽略了幾百萬年來都是群居生活,沒有利爪毒牙,人是靠著群居的生活生存下來。

結論

本書主旨並不是說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重要,在家與父母的關係,在外面與朋友的關係其實一樣重要,只是重要的點不同,父母親和孩子的關係是一輩子的連結,但是對後來社會化較有實質影響的其實是童年的玩伴,但有趣的點在,在我們長大之後回想童年,我們只想的到父母,卻忘記了當年在操場發生過什麼事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busreadsbooks的沙龍
18會員
39內容數
閱讀心得 讀書心得
2021/11/16
西藏?圖博?吐蕃?該怎麼稱呼這個國家? 也許還會有另一個更尖銳的問題,這是個國家嗎? 西藏、大清、近代中國的關係有點複雜, 西藏認定大清皇帝為文殊菩薩化身,清朝以文殊菩薩的身份統治西藏。 近代中國自認繼承大清的法統,自然認為有權力統治西藏。 但其實清朝在近代對西藏的控制力並不如全盛時期這麼強大,
2021/11/16
西藏?圖博?吐蕃?該怎麼稱呼這個國家? 也許還會有另一個更尖銳的問題,這是個國家嗎? 西藏、大清、近代中國的關係有點複雜, 西藏認定大清皇帝為文殊菩薩化身,清朝以文殊菩薩的身份統治西藏。 近代中國自認繼承大清的法統,自然認為有權力統治西藏。 但其實清朝在近代對西藏的控制力並不如全盛時期這麼強大,
2021/10/06
E 我想對我們這些從小讀歷史課本長大的人來說,這本書應該可以算是慈鿋的翻案作品,對我來說,慈鿋給我的第一印象一定是下列這幾個。 戊戌變法最大殺手,阻止清朝現代化兇手 砍海軍預算修建頤和園,害海軍輸了甲午戰爭 愚蠢的支持義和團,害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簡單的說,慈鿋大致上就是害大清滅亡的
2021/10/06
E 我想對我們這些從小讀歷史課本長大的人來說,這本書應該可以算是慈鿋的翻案作品,對我來說,慈鿋給我的第一印象一定是下列這幾個。 戊戌變法最大殺手,阻止清朝現代化兇手 砍海軍預算修建頤和園,害海軍輸了甲午戰爭 愚蠢的支持義和團,害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簡單的說,慈鿋大致上就是害大清滅亡的
2021/09/26
E 宮前町九十番地,是本書的主角張超英先生老家裡的地址,日據時代張超英先生的祖父曾以象徵性的一圓租給中華民國駐台領事館,後來成了蔣介石手下毛人鳳來台布署之地。 張超英先生雖然官職不大,只是駐日新聞處的處長,但造成的影響遠遠大於他的職位,這證明了一個人能做到什麼高度與他的職位並沒有直接關係,是想做
2021/09/26
E 宮前町九十番地,是本書的主角張超英先生老家裡的地址,日據時代張超英先生的祖父曾以象徵性的一圓租給中華民國駐台領事館,後來成了蔣介石手下毛人鳳來台布署之地。 張超英先生雖然官職不大,只是駐日新聞處的處長,但造成的影響遠遠大於他的職位,這證明了一個人能做到什麼高度與他的職位並沒有直接關係,是想做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正向回饋的根本 – 父母的心態 這些幼兒時期的教學法,就是慢慢建立正確的讀書心態,所以進度不是重點,重點在兩個: 第一,打造定時、定量、持續規律的習慣,讓孩子覺得每天就該坐下來寫點功課,學些東西。 第二,明白成就是累積的,是不停地投入才有這些成果,而非自己天資卓越。
Thumbnail
正向回饋的根本 – 父母的心態 這些幼兒時期的教學法,就是慢慢建立正確的讀書心態,所以進度不是重點,重點在兩個: 第一,打造定時、定量、持續規律的習慣,讓孩子覺得每天就該坐下來寫點功課,學些東西。 第二,明白成就是累積的,是不停地投入才有這些成果,而非自己天資卓越。
Thumbnail
財富、良好教育、收入優渥內容有趣的工作,乃至擁有一個家,這些寶貴的資源並不是平均分布,而是代代相傳,所以孩子們的發展大多也和父母一樣。改變社會階級並非不可能,但不常見。
Thumbnail
財富、良好教育、收入優渥內容有趣的工作,乃至擁有一個家,這些寶貴的資源並不是平均分布,而是代代相傳,所以孩子們的發展大多也和父母一樣。改變社會階級並非不可能,但不常見。
Thumbnail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有時我實在也不確定,是孩子本來就會做這些事情,還是教育真的有用。難以梳理這個問題,只好找孩子的爸細細回想:在小孩脫離對媽媽的依附關係後,朝夕相處,真正陪在自學生身邊的爸爸,究竟有沒有在小孩身上做些什麼。 「嗯?這怎麼解釋?」 「說個例子來聽聽?」
Thumbnail
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過錯? 叛逆的孩子應該被嚴格的教導? 孩子的未來必須由父母主導?父母確是應該給予孩子自我的成長空間,但是父母必須鼓勵,同時也要有所懲罰的概念,孩子自身的想法足以改變他們未來的前景及命運。 寫作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出發點: 孩子的想法: 傳統概念/家中經濟能力/父母背景:
Thumbnail
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過錯? 叛逆的孩子應該被嚴格的教導? 孩子的未來必須由父母主導?父母確是應該給予孩子自我的成長空間,但是父母必須鼓勵,同時也要有所懲罰的概念,孩子自身的想法足以改變他們未來的前景及命運。 寫作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出發點: 孩子的想法: 傳統概念/家中經濟能力/父母背景:
Thumbnail
聆聽大學生談談家庭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最近,我對班上的大學生做了一個調查,我提問,「請回想小時候(幼稚園至小學)父母對你說過什麼話、做了什麼事情,以及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對你影響深遠? 帶來什麼影響? 」 這些大學生的回饋意見,值得家長們一起來了解。 爸媽撫養孩子的方式與態度,顯然影響了孩子的未來
Thumbnail
聆聽大學生談談家庭教育 為什麼這麼說呢? 最近,我對班上的大學生做了一個調查,我提問,「請回想小時候(幼稚園至小學)父母對你說過什麼話、做了什麼事情,以及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對你影響深遠? 帶來什麼影響? 」 這些大學生的回饋意見,值得家長們一起來了解。 爸媽撫養孩子的方式與態度,顯然影響了孩子的未來
Thumbnail
書的內容可以算是頗具爭議吧?這本書大致上是在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並不如一般大眾想的如此重要,除了最極端的例子外。 不管你走的是Love&Peace的愛的教育,還是鐵血的斯巴達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不大,遠遠不如孩子的同儕團體環境的影響。 作者提倡父母不要把對孩子的教養責任看的過於沉重,花時
Thumbnail
書的內容可以算是頗具爭議吧?這本書大致上是在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並不如一般大眾想的如此重要,除了最極端的例子外。 不管你走的是Love&Peace的愛的教育,還是鐵血的斯巴達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不大,遠遠不如孩子的同儕團體環境的影響。 作者提倡父母不要把對孩子的教養責任看的過於沉重,花時
Thumbnail
這是某家長告誡孩子老師的話! 還是位高社經背景的家長! 聽到這句話的老師們,紛紛驚呼實在不可思議。家長如此,孩子怎麼幫他教呀! 「你要辯得過他,他才會聽你的啦!」 這句話語,雖然表面上是填滿著對老師的不耐煩和不信任。但驕傲的包裝底下⋯⋯你看見了嗎? 其實是家長對這孩子教養的無力。 教養孩子,不是
Thumbnail
這是某家長告誡孩子老師的話! 還是位高社經背景的家長! 聽到這句話的老師們,紛紛驚呼實在不可思議。家長如此,孩子怎麼幫他教呀! 「你要辯得過他,他才會聽你的啦!」 這句話語,雖然表面上是填滿著對老師的不耐煩和不信任。但驕傲的包裝底下⋯⋯你看見了嗎? 其實是家長對這孩子教養的無力。 教養孩子,不是
Thumbnail
每個孩子的到來 多數都攜帶了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有的父母如果有足夠的智慧,便可以識別出來 通常這些所謂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很可能都是父母不願意包容自己的部分 所以當這些特質在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時候 父母就會把這種自我批判投射到孩子身上 但是往往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 會更有一種 重新經驗自己童年的感
Thumbnail
每個孩子的到來 多數都攜帶了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有的父母如果有足夠的智慧,便可以識別出來 通常這些所謂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很可能都是父母不願意包容自己的部分 所以當這些特質在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時候 父母就會把這種自我批判投射到孩子身上 但是往往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 會更有一種 重新經驗自己童年的感
Thumbnail
農曆春節前後是與親朋好友聚餐的時節,曾經有一年與幾位高中同學聚餐,我們這群老朋友的孩子們大的已上高中大學,晚生的小孩還在讀小學國中的也有,東聊西聊話題不知不覺就講成爸爸經。大家在互吐苦水之餘,有個朋友忽然感歎:「記得我們小時候父母親好像完全沒有時間管我們,我們還不是長得都還不錯,那麼我們現在究竟需不
Thumbnail
農曆春節前後是與親朋好友聚餐的時節,曾經有一年與幾位高中同學聚餐,我們這群老朋友的孩子們大的已上高中大學,晚生的小孩還在讀小學國中的也有,東聊西聊話題不知不覺就講成爸爸經。大家在互吐苦水之餘,有個朋友忽然感歎:「記得我們小時候父母親好像完全沒有時間管我們,我們還不是長得都還不錯,那麼我們現在究竟需不
Thumbnail
教養子女是我們這輩子最艱難的課題之一。日常生活的壓力讓許多父母深感罪惡、反覆煎熬,心想如果有多一點的時間、少一點的疲倦,或甚至只要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就能夠做得更好一點。人類的天生構造其實無法處理現代生活壓在我們身上的重擔,也因此讓我們難以傾聽與生俱來的父母本能。
Thumbnail
教養子女是我們這輩子最艱難的課題之一。日常生活的壓力讓許多父母深感罪惡、反覆煎熬,心想如果有多一點的時間、少一點的疲倦,或甚至只要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就能夠做得更好一點。人類的天生構造其實無法處理現代生活壓在我們身上的重擔,也因此讓我們難以傾聽與生俱來的父母本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