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余英時教授的《余英時回憶錄》,歷史魂馬上燃燒起來,就去圖書館借了余教授的老師錢穆先生的大作《國史大綱》回來研讀。一打開《國史大綱》,馬上就回到了1940年的中國:一個在日本侵略下眼看要亡國的老朽國家,國人的價值觀在列強侵略後分崩離析,悠久的文化居然成為中國落後破敗的唯一理由…對於深研中國歷史、熱愛中國的知識人錢穆先生看來,不用等到日本完全佔領中國,中國自己就陷入了「思想上的亡國」!
在這樣的危機意識驅動之下,即使在逃難的顛沛流離中,即使手邊沒有充分的參考書籍(因此《國史大綱》只好放棄標示出處),錢穆先生還是排除了萬難,完成這部《國史大綱》。和一般通史類的著作不同,《國史大綱》有以下的特點:
- 以大綱的型式,總結1940年以前中國歷史研究的成果結晶,錢穆先生以他嚴謹的思路,整理出這些化繁為簡的觀點,在歷史研究的道路上,設立了一個個重要的路標,引領後繼的讀者及研究者在前人既有的基礎上繼續前進,不致迷失方向。
- 因為是大綱,因此必須要搭配原始史料、以及其他學者的史學著作才能得到完整的知識。只讀大綱的話,就只會被限制在錢穆先生的一家之言中,沒有辦法激發出新的觀點,這是錢穆先生所不樂見的閱讀方式。余英時教授回憶他在研讀《國史大綱》作筆記時,錢穆先生提醒他要在每頁筆記後留一頁空白,以後讀到不同觀點的著作之後,可以記下來作比較,這就是《國史大綱》的正確使用說明書。
- 大綱並不是「金科玉律」,而是錢穆先生統整出來的一家之言,像是指路牌、敲門磚,學者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應該要有能力對這些大綱作出回應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