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立寬
我們於「經濟篇」用極大篇幅討論人文主義左派的觀點與對現代社會的反思,本文將從這個起點,思考這樣的理念如何在教育中開展,並創造與傳統教育截然不同的嶄新可能性。20世紀歐美的教育改革,以及一些前衛的體制外另類學校的出現,都深受「人文主義教育」這個思潮的影響。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樣以人為本的思潮,對傳統教育帶來什麼革命性的改變。
自由學習的夢想
在本文的開頭,我想跟大家分享兩所非常早期的另類學校:分別是英國的夏山學校,與創立於美國的瑟谷學校。前一所已經有一百年歷史,後一所也已經五十多年了。它們亦被稱為「民主學校」,顧名思義就是要在校園中實踐完全的民主。
他們用學校裡所有人(老師與學生)在一人一票的平等基礎下,共同討論制定的生活公約,取代傳統的校規,而且針對校園的公共事務,有一個給全校所有人共同討論與平等決策的議會。這類似於古希臘公民議會式的直接民主。除此之外在學校裡學生也擁有完整的自由,沒有必修課,可以自主決定自己要不要上課、想學什麼、何時學、怎麼學等等。
很多人聽到這裡,會不自覺產生一種恐慌,好像這樣完全自由的學習馬上就要讓世界大亂了。但無論是夏山學校的創辦人尼爾,或瑟谷學校理念的奠基者丹尼爾,他們都認為學習的本質就是如此。歸根結底只有在友善環境下出自個人內心的自發性行動,才能帶來學習之於個人生命的意義。
用強制力使人學習的這種教育,其實才是讓學習者自始至終都沒在學習,這種學習更類似標準化的操作訓練,像工人操作機器一樣,不需思考、追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只要讓自己記住課本知識、學會在考試中怎麼使用就好。這樣的學習對個人的自我成長幫助不大,只是不斷使人跟自我疏離。也因此像夏山學校與瑟谷學校這樣的民主學習環境,才會不斷強調人的自由與自主,以及由自發性而生的責任感。
這種理念背後融合了多種哲學思想,包含傳統自由主義、追求社會進步的進步主義與重視人文價值的人文主義等。同時它更結合了存在主義的生命觀,鼓勵學習者去覺察自己真實的存在感受、發掘對生命意義的渴求,並在這之中調和追求獨立、害怕孤獨與渴望連結這些內在需求的衝突,建構一個以學習者的生命經驗與自我實現為中心的教育哲學。這種教育哲學也就是「人文主義教育」的精神。
二戰後新左派思想的崛起,深遠影響了1960年代歐美爭取民權、女權、勞權等進步價值的學運和社運,這些運動的出現,也改變了西方國家的教育政策,使社會逐步開始推動相對以人為本、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改革。這些人本的教育思想,希望解構工業社會僵化的教育現狀,化解教育使人
異化的問題。
找回屬於每個人的生命意義
人文主義教育對傳統教育體制的批判,與反異化的立場,和
歐陸哲學的關懷有不少呼應。將整個結構性的文明問題,放置在教育中思考。
他們積極反對工業教育體制將分數當成唯一標準,用制式且單一的評量,主宰學生的自我價值。同時也觀察到這種教育制度讓學生間的競爭關係不斷被強化,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學習者失去自我探索的機會,獲得自我認同的途徑,被窄化成不斷透過機械式學習得到好成績。
很多人會為傳統教育辯護說:「讀書是為了充實知識,不好好學基礎知識以後如何在社會上立足?」然而在為分數學習的遊戲規則下,多數學生的學習只是把冰冷的課本知識複製在腦中,沒有出於自身主體的思考和感受,這種狀況美其名是快速有效率的增加知識,但實際上卻讓許多人失去思考的機會。
現在大家喜歡說「以前學校都不教獨立思考,現在我們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然而很多時候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教,而是從根本上的遊戲規則就不鼓勵思考。打從學生一踏入校園,十幾年來都在不斷「趕進度」,課堂中無論老師或同學都不樂見發問,更不用說討論,因為這些與升學無關,大家都得留住寶貴的時間。
而且光是平常應付學業就夠累了,還要再花時間反思自己的生活狀態這也很不實際,沒辦法立即解決眼前的問題,反而會越想越冒出更多無法解決的煩惱,因此許多人不管出於自願或被迫的把自己的思考丟掉,好成為一個更有效率的人。
然而這個對社會而言有用的人,卻是沒有能力自主面對生命議題的疏離個體,因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已經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不再是一個能自由發揮生命潛能的人,而只是社會機制底下,缺乏生命力的工具。
人文主義教育所批判的正是這種不重視學習者的生命經驗與自主思考,把學習變成「機械化複製知識」的教育現況。這樣的教育讓知識本身變成一種教條,失去原先對生命與社會的啟發性意義,只剩下龐大的疏離感。
唯有找回人的主體性,讓學習者能自發建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使知識回到真實的生命經驗中,才能重拾教育對個人生命的意義,與對整體社會的精神貢獻。這是人文主義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的主體是學習者
我們可以把上述這種理念稱為「以學習者為中心」或「以學習者為主體」。之前談論
人本教育的文章,有指出這是一種「典範轉移」
,亦即一個社會系統,從原本追求和系統中人的真實需求無關的目標
,轉變成
以所有人互為主體的過程。
在政治上這種典範轉移就是民主化,而在教育方面廣義來說其實也一樣(這就是『民主教育』的原意)。過去在政治層面教育是統治者與國族主義的工具,在經濟上是社會生產力的人力資源分配機,而在文化上則是強勢文化傳承的載具。無論是哪個面向,傳統教育就是為這些權威價值服務的工具,目的是改造學生成為社會期待的模樣。
因此典範轉移的意義,是要把過去「教育作為教化人的工具」這種角色,翻轉成成己成人的包容環境,使學習成為一種積極且互相支持的自我實現,建構多元而進步的社會。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典範轉移,是個宏偉的願景,但要實踐它的先決條件是:學習者要能成為真正的自己,也唯有成為真實的自己,我們才能擁有心靈上的自由,並自發承擔責任,讓彼此能建構一個更自由民主的社會。下篇我們將接續討論這個議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也認同我們的理念,歡迎小額贊助,讓我們有更大的動力與能力產出更多不同的文章與計畫~
推薦閱讀:
參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