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拆解學習的意義,找回自己的生命價值【現代教育的崎嶇路 理想篇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作者:曹立寬
我們於「經濟篇」用極大篇幅討論人文主義左派的觀點與對現代社會的反思,本文將從這個起點,思考這樣的理念如何在教育中開展,並創造與傳統教育截然不同的嶄新可能性。20世紀歐美的教育改革,以及一些前衛的體制外另類學校的出現,都深受「人文主義教育」這個思潮的影響。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樣以人為本的思潮,對傳統教育帶來什麼革命性的改變。

自由學習的夢想

在本文的開頭,我想跟大家分享兩所非常早期的另類學校:分別是英國的夏山學校,與創立於美國的瑟谷學校。前一所已經有一百年歷史,後一所也已經五十多年了。它們亦被稱為「民主學校」,顧名思義就是要在校園中實踐完全的民主。
他們用學校裡所有人(老師與學生)在一人一票的平等基礎下,共同討論制定的生活公約,取代傳統的校規,而且針對校園的公共事務,有一個給全校所有人共同討論與平等決策的議會。這類似於古希臘公民議會式的直接民主。除此之外在學校裡學生也擁有完整的自由,沒有必修課,可以自主決定自己要不要上課、想學什麼、何時學、怎麼學等等。
很多人聽到這裡,會不自覺產生一種恐慌,好像這樣完全自由的學習馬上就要讓世界大亂了。但無論是夏山學校的創辦人尼爾,或瑟谷學校理念的奠基者丹尼爾,他們都認為學習的本質就是如此。歸根結底只有在友善環境下出自個人內心的自發性行動,才能帶來學習之於個人生命的意義
用強制力使人學習的這種教育,其實才是讓學習者自始至終都沒在學習,這種學習更類似標準化的操作訓練像工人操作機器一樣,不需思考、追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只要讓自己記住課本知識、學會在考試中怎麼使用就好。這樣的學習對個人的自我成長幫助不大,只是不斷使人跟自我疏離。也因此像夏山學校與瑟谷學校這樣的民主學習環境,才會不斷強調人的自由與自主,以及由自發性而生的責任感
這種理念背後融合了多種哲學思想,包含傳統自由主義、追求社會進步的進步主義與重視人文價值的人文主義等。同時它更結合了存在主義的生命觀鼓勵學習者去覺察自己真實的存在感受、發掘對生命意義的渴求,並在這之中調和追求獨立、害怕孤獨與渴望連結這些內在需求的衝突,建構一個以學習者的生命經驗與自我實現為中心的教育哲學。這種教育哲學也就是「人文主義教育」的精神。
二戰後新左派思想的崛起,深遠影響了1960年代歐美爭取民權、女權、勞權等進步價值的學運和社運,這些運動的出現,也改變了西方國家的教育政策,使社會逐步開始推動相對以人為本、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改革。這些人本的教育思想,希望解構工業社會僵化的教育現狀,化解教育使人異化的問題。

找回屬於每個人的生命意義

人文主義教育對傳統教育體制的批判,與反異化的立場,和歐陸哲學的關懷有不少呼應。將整個結構性的文明問題,放置在教育中思考。
他們積極反對工業教育體制將分數當成唯一標準,用制式且單一的評量,主宰學生的自我價值。同時也觀察到這種教育制度讓學生間的競爭關係不斷被強化,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學習者失去自我探索的機會,獲得自我認同的途徑,被窄化成不斷透過機械式學習得到好成績。
很多人會為傳統教育辯護說:「讀書是為了充實知識,不好好學基礎知識以後如何在社會上立足?」然而在為分數學習的遊戲規則下,多數學生的學習只是把冰冷的課本知識複製在腦中,沒有出於自身主體的思考和感受,這種狀況美其名是快速有效率的增加知識,但實際上卻讓許多人失去思考的機會
現在大家喜歡說「以前學校都不教獨立思考,現在我們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然而很多時候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教,而是從根本上的遊戲規則就不鼓勵思考。打從學生一踏入校園,十幾年來都在不斷「趕進度,課堂中無論老師或同學都不樂見發問,更不用說討論,因為這些與升學無關,大家都得留住寶貴的時間。
而且光是平常應付學業就夠累了,還要再花時間反思自己的生活狀態這也很不實際,沒辦法立即解決眼前的問題,反而會越想越冒出更多無法解決的煩惱,因此許多人不管出於自願或被迫的把自己的思考丟掉,好成為一個更有效率的人。
然而這個對社會而言有用的人,卻是沒有能力自主面對生命議題的疏離個體,因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已經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不再是一個能自由發揮生命潛能的人,而只是社會機制底下,缺乏生命力的工具
人文主義教育所批判的正是這種不重視學習者的生命經驗與自主思考,把學習變成「機械化複製知識」的教育現況。這樣的教育讓知識本身變成一種教條失去原先對生命與社會的啟發性意義只剩下龐大的疏離感
唯有找回人的主體性,讓學習者能自發建立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使知識回到真實的生命經驗中才能重拾教育對個人生命的意義,與對整體社會的精神貢獻。這是人文主義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的主體是學習者

我們可以把上述這種理念稱為「以學習者為中心」或「以學習者為主體」。之前談論人本教育的文章,有指出這是一種「典範轉移」亦即一個社會系統,從原本追求和系統中人的真實需求無關的目標轉變成以所有人互為主體的過程
在政治上這種典範轉移就是民主化,而在教育方面廣義來說其實也一樣(這就是『民主教育』的原意)。過去在政治層面教育是統治者與國族主義的工具,在經濟上是社會生產力的人力資源分配機,而在文化上則是強勢文化傳承的載具。無論是哪個面向,傳統教育就是為這些權威價值服務的工具,目的是改造學生成為社會期待的模樣
因此典範轉移的意義,是要把過去「教育作為教化人的工具」這種角色,翻轉成成己成人的包容環境,使學習成為一種積極且互相支持的自我實現,建構多元而進步的社會。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典範轉移,是個宏偉的願景,但要實踐它的先決條件是:學習者要能成為真正的自己,也唯有成為真實的自己,我們才能擁有心靈上的自由,並自發承擔責任,讓彼此能建構一個更自由民主的社會。下篇我們將接續討論這個議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也認同我們的理念,歡迎小額贊助,讓我們有更大的動力與能力產出更多不同的文章與計畫~
推薦閱讀:
參考資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系列專題將從教育的現代化這個議題出發,一同來探究現代教育的發展過程,以及現代教育與文化對我們的深遠影響。 同時也希望藉由回顧歷史發展,我們能在歷史的舞台上找到一個以人為本的教育與文化願景,以人文關懷的視角重新思考我們如何共創一個更加自由、健康且開放的教育與社會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文主義左派開啟的文化反思,從社會體制也延展到教育場域中。他們所批判的那種只追求現實利益,避談思想文化,透過工業體制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意識形態宰制一切的企圖。也直接造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問題: 教育變成像工廠一樣標準化的生產機器,而學生成為這部機器下的產品。產品是沒有個性的,只有被標配好的效能,然
上文用19世紀英國的狀況,談了義務教育對於翻轉封建階級與經濟發展的好處,在文末也提到「國民教育制度」如何成為現代社會的「就業分配機」。本文將從多個角度討論工業化以來的教育及社會體系,除了對於經濟發展的正面意義,同時它帶來了什麼龐大的後果? 一、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徹底改造 隨著英國國民教育的立法,幾
最初義務教育是為了提高生產力與維護社會穩定運作而設計的制度,它的出發點並不是學習者的實際需求,而是如何更有效率的篩選/分配人力資源,培養出具有良好「生產力」的人才。從這個動機看,不難理解為什麼在不少學生的求學過程中,不僅自身的學習需求不被重視,還得時時刻刻奮力追趕社會標準化的步伐。
談到學習的理由,教育的理想,有洋洋灑灑五花八門的各種想法,從複雜甚至衝突的視角看待這件事,然而在這紛雜的許多主張之間,有一個問題是無論哪一種論述都無法迴避的核心,也就是「學習者與社會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是其他所有相關問題的根源,而對於這個議題的看法,實際上也反映著當代社會的狀態。  本系
接續上文談到「學校教育」與「義務教育」的起源目的,是以當時國家認為的社會需求,企圖透過教育把學生打造成符合這期待的模樣。接下來的兩篇將延伸這個話題,進一步討論與現代教育原始目標相關,至今仍牽動許多國家教育的兩股深層力量(也可以說是兩種深層的意識形態)。這兩股力量對很多地方的教育與社會文化影響之深遠,
如果你是學生,不知道你是否曾懷疑過,自己為什麼要像現在這樣生活?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與體制裡,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必須花在所謂的「課業學習」上,在這個普遍的遊戲規則中,那似乎就是我們最大的義務,無論如何也要把它做好,或者就算沒有辦法做得很好,也要盡所有努力去做。多數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早已被成堆的任
人文主義左派開啟的文化反思,從社會體制也延展到教育場域中。他們所批判的那種只追求現實利益,避談思想文化,透過工業體制強大的技術能力與意識形態宰制一切的企圖。也直接造成了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教育問題: 教育變成像工廠一樣標準化的生產機器,而學生成為這部機器下的產品。產品是沒有個性的,只有被標配好的效能,然
上文用19世紀英國的狀況,談了義務教育對於翻轉封建階級與經濟發展的好處,在文末也提到「國民教育制度」如何成為現代社會的「就業分配機」。本文將從多個角度討論工業化以來的教育及社會體系,除了對於經濟發展的正面意義,同時它帶來了什麼龐大的後果? 一、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徹底改造 隨著英國國民教育的立法,幾
最初義務教育是為了提高生產力與維護社會穩定運作而設計的制度,它的出發點並不是學習者的實際需求,而是如何更有效率的篩選/分配人力資源,培養出具有良好「生產力」的人才。從這個動機看,不難理解為什麼在不少學生的求學過程中,不僅自身的學習需求不被重視,還得時時刻刻奮力追趕社會標準化的步伐。
談到學習的理由,教育的理想,有洋洋灑灑五花八門的各種想法,從複雜甚至衝突的視角看待這件事,然而在這紛雜的許多主張之間,有一個問題是無論哪一種論述都無法迴避的核心,也就是「學習者與社會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是其他所有相關問題的根源,而對於這個議題的看法,實際上也反映著當代社會的狀態。  本系
接續上文談到「學校教育」與「義務教育」的起源目的,是以當時國家認為的社會需求,企圖透過教育把學生打造成符合這期待的模樣。接下來的兩篇將延伸這個話題,進一步討論與現代教育原始目標相關,至今仍牽動許多國家教育的兩股深層力量(也可以說是兩種深層的意識形態)。這兩股力量對很多地方的教育與社會文化影響之深遠,
如果你是學生,不知道你是否曾懷疑過,自己為什麼要像現在這樣生活?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與體制裡,我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必須花在所謂的「課業學習」上,在這個普遍的遊戲規則中,那似乎就是我們最大的義務,無論如何也要把它做好,或者就算沒有辦法做得很好,也要盡所有努力去做。多數學生大部分的時間早已被成堆的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往往學習各種概念知識和完成無數練習,但這些經驗卻無法完全準備我們應對真實世界的壓力和挑戰。美國作者Matt Beane在他的書《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中
Thumbnail
利用恐懼教小孩,就是在孩子身上灌輸仇恨。這是反生命的。 尼爾是英國夏山學校的創辦人,他提倡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不該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而活。在《夏山學校》這本書中(寫作這本書時,夏山學校已經運作了40年),他提到: 「... 體罰就是恨肉體,肉體就是代表身體以及它所有的需要。假如你愛你自己的肉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如果一名孩童或學習者擁有特定的目標,譬如他在公園看見天上飄舞的風箏,自己也想做一個。那麼,關於手工藝的知識、幾何測量的知識、空氣中動力的知識就都成了對他而言具有直接意義的知識。他能夠像查字典一樣,從各個領域的知識裡面獲取那些對其當前實用目的有益的知識塊,用這些知識塊來打造出他這次想要成就的事情。
性教育跟性平教育還有道德觀與思考,我覺得才是學校最應該教導也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東西。 理論是死的,現在的科技發達也讓你背了一堆學識在腦子裡,還是比不過別人手指一按,找出來的資訊來的全面與完整。 那麼人生而為人跟機器的差別,就在於思考跟觀念理解。 . 我想也是因為很多老師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他
Thumbnail
「教育,是人類條件的偉大平衡器。」我個人覺得這句話是十二年國教最核心的的關鍵,無論你身處台灣這片土地的哪一處、家庭的社經背景如何,通過義務教育是一條能夠學習進而翻轉生命道路的最佳路徑。 近年來,許多學校更推行了結合情緒教育的學習,其中最多學習團體學習效仿的即是社會學習情緒(SEL)
Thumbnail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Thumbnail
  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1938年出版了《經驗與教育》,該書為1938年杜威應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in Education, KDP)邀請所發表的演講出版而成。雖
Thumbnail
何謂成人教育?若依《民法》12條規定:「滿二十歲為成年,即具有完全之行為能力,能獨立行使有效的法律行為」成人教育便包含了大學教育(高等教育)、非職業性和非正式的教育等,成人教育與義務教育有何差別?又什麼是成人教育的預設與目的呢?成人教育有可能被解構嗎? 成人與中小學生有什麼差別呢?除了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往往學習各種概念知識和完成無數練習,但這些經驗卻無法完全準備我們應對真實世界的壓力和挑戰。美國作者Matt Beane在他的書《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中
Thumbnail
利用恐懼教小孩,就是在孩子身上灌輸仇恨。這是反生命的。 尼爾是英國夏山學校的創辦人,他提倡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不該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而活。在《夏山學校》這本書中(寫作這本書時,夏山學校已經運作了40年),他提到: 「... 體罰就是恨肉體,肉體就是代表身體以及它所有的需要。假如你愛你自己的肉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Thumbnail
  如果一名孩童或學習者擁有特定的目標,譬如他在公園看見天上飄舞的風箏,自己也想做一個。那麼,關於手工藝的知識、幾何測量的知識、空氣中動力的知識就都成了對他而言具有直接意義的知識。他能夠像查字典一樣,從各個領域的知識裡面獲取那些對其當前實用目的有益的知識塊,用這些知識塊來打造出他這次想要成就的事情。
性教育跟性平教育還有道德觀與思考,我覺得才是學校最應該教導也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東西。 理論是死的,現在的科技發達也讓你背了一堆學識在腦子裡,還是比不過別人手指一按,找出來的資訊來的全面與完整。 那麼人生而為人跟機器的差別,就在於思考跟觀念理解。 . 我想也是因為很多老師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他
Thumbnail
「教育,是人類條件的偉大平衡器。」我個人覺得這句話是十二年國教最核心的的關鍵,無論你身處台灣這片土地的哪一處、家庭的社經背景如何,通過義務教育是一條能夠學習進而翻轉生命道路的最佳路徑。 近年來,許多學校更推行了結合情緒教育的學習,其中最多學習團體學習效仿的即是社會學習情緒(SEL)
Thumbnail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Thumbnail
  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於1938年出版了《經驗與教育》,該書為1938年杜威應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 International Honor Society in Education, KDP)邀請所發表的演講出版而成。雖
Thumbnail
何謂成人教育?若依《民法》12條規定:「滿二十歲為成年,即具有完全之行為能力,能獨立行使有效的法律行為」成人教育便包含了大學教育(高等教育)、非職業性和非正式的教育等,成人教育與義務教育有何差別?又什麼是成人教育的預設與目的呢?成人教育有可能被解構嗎? 成人與中小學生有什麼差別呢?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