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天馬行空小說的作家生活,就也是一樣的不規律、依照靈感工作嗎?其實不是。寫作是偏個人的活動,也需要規律的作息、大量的體力,才能完成工作。
沒有靈感、想不出來要寫甚麼的時候,更是要規律的、每天早上固定運動完之後,同個時間坐下來寫個5–6個小時,產出四千字以上的初稿。初稿就是初稿,寫完還要經過好幾輪的修改,沉澱個幾週後自己再看過的修改、再給可以對自己誠實表達意見的人看過後給意見,不管是甚麼樣的意見,只要他覺得某個部分卡卡的,應該就很值得再次看過,雖然不一定會照著給意見人的方式做修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整體來說,改過後的版本都會更精簡、更順暢更好閱讀。
那麼,該寫些甚麼呢?平常生活中對周遭環境,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很細節的觀察,只要是微妙的不合常理之處,消化之後放入自己腦海裡的檔案庫,到了某個程度覺得,「差不多可以來寫小說了!」。
不刻意作劇情安排,不做時空背景調查,就是決定要寫「沒甚麼特別的事」的小說,這就是屬於自己的特色。寫作的過程中,自己覺得很開心,自我療癒了,相對讀者也能感受到這份喜悅吧。
「如果不能讓全部的人快樂,不如就讓自己快樂吧!」
寫作的時候像是對自己說話,不用想像有千萬個讀者,其實讀者就是自己。每次寫作的過程都像是在做自我療癒,把腦海裡累積的點點滴滴,照著自己的方式拼湊組合起來,有時連接的不順,也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像是掉進了深淵裡,但只有自己能解救自己。
寫作是種個人活動,但是又能透過「小說」的方式跟讀者對話。如果我寫出的作品,能帶起大家討論的風氣,全家人看同一本小說,再一起吃飯的時候有聊天的話題,那也是一種很大的貢獻。
能夠持續寫小說三十幾年的作家,在觀察事物時,都有種「慢」的特性,或許說是「不聰明」的處事過程。細細地看,但不是立刻就評斷一個人或事物,只是試著看得更深入。
作品翻譯成多國語言,邊界拓展到很多個國家,看起來是個很棒的成就,但是接下來想要發展的地區,是深入自己更深層的內心,探究到自己也還沒發現到的自己。
就這樣,我也試著不做筆記,只是一股腦地把腦海中的想法寫下,在開始動筆之前,總不知道要特意安排寫些甚麼,就像是每日的日記寫作一樣,想到甚麼就寫甚麼,或許跟很多寫作教科書的方式不同,但也算是一種新的方式的寫作練習。
不管怎麼寫,我總覺得要把腦海裡的一部分輸出了,才覺得能再看新的書籍。要像村上還是許多其他專職作家,破釜沉舟的就專心寫作,還需要更大的勇氣和努力,不過我也用了屬於我自己的方式,開心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