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 : 《世界末日時,有空喝杯咖啡嗎?》

2021/09/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啊?」、「我想成為怎樣的人呢?」
這是在疫情期間的思考、是哲學家一生的大哉問、也是促使我閱讀這本書的契機。
我很喜歡的一本繪本 - 《小王子》,講的是主角到每顆星球的奇幻旅程。其實也很像人的一生。總覺得作者也像小王子,遇到每個人,都會在心底留下些什麼。
看著作者的筆觸,我想,令我感動的不會是修辭與文采,而是透過文字刻畫出的那些人物故事、那些與人交流後的深刻反思,是那麼的真實。

以誠感人者_人必誠而應


《聖經》 : 「我實在告訴你們,若不回轉,像小孩子一樣,斷不能進入天國。」講的是回歸單純的本質。

比較沒那麼富裕的國家人民,或許生活條件都沒有生長在台灣的我們來的富足,但卻都有顆知足常樂的心 – 不需要最新款的手機、也不需要華麗的服飾、精緻的美食…,與自然萬物共處、與人赤誠的交流,這就是他們的日常。而這是經濟越發達的國家人民越匱乏的。

慾望是無窮無盡的,擁有的越多,想要得越多。被外在事物掠奪過多的注意力,反倒無法好好關注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內外不一致,也就無法活得自在舒心。我自己曾經有過這樣的體悟 : 在夜深人靜時總是對生活有特別多感受,心也比較靜得下來,能夠好好思考、慢慢梳理,沒有過多外在誘惑與感官刺激,心底真正的聲音才會慢慢浮現...。每個人的方式不同,也有很多人是透過旅行來放飛自我,其實都是從這些過程中沉澱,提醒自己不斷的回歸核心,守住本質再向外重新出發。

人是互相學習、模仿的動物,而我嚮往的是那樣單純的知足常樂。在與別人對照之後回頭看看自己的生活,發現要順勢而為、心無雜念,真的很難。但在放鬆的狀態下,才能做出最自然真實的反應,人與人相處也是如此,過於刻意的交好與卑微,難免讓人認為是否有目的性,反倒是在日常間彼此卸下心防的相處,用自己舒適的方式待人,最能從中感受到真情流露。

工作與生活


讀著作者筆下的那些冒險故事,那些樸實單純總讓讀者不禁會心一笑,但同時我也在想 : 如果一畢業就投入工作,那我甘願嗎?

上大學以前,我的生活總是直線排列:起床→唸書→上學→吃飯→補習→寫作業→睡覺...日復一日、一成不變,與週遭同學並無不同。那時對我來說,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唸書學習。那個讀任何書、參與任何活動都是為了表面的光鮮亮麗、為了升學,而不是我主動提出我想學什麼的體制,就像在集點一樣。

或許我還沒找到我的使命,但我想,人有無限可能。人生一定有些事,是即使沒能拿到獎狀、證明、證書,即使不帶任何目的,也值得我去做的。

關於立場


每個人口中對於同一段史實的記憶不同,但這沒有對錯。

印象滿深刻的其中一段是作者在書中介紹與娜莎不打不相識的那段經歷,我看到的是作者「願意先放下成見,跟著他的思考脈絡,到他的世界裡繞一圈,或許能有不同收穫」的成熟心態與胸襟。

台灣填鴨式教育體制所培養的思維,是線性思維。這樣的思維模式讓人人都習慣追求完美、習慣追求100分、習慣有個明確的標準、也習慣非黑即白的判斷法則。但這些從小深植在我們腦中的可量化標準,是最簡單、最不用思考,同時也是最粗暴的。

從作者筆下的一些紛爭,也想起在世界各國、在台灣真實發生的戰南北、戰宗教、戰政治…,人跟人的誤會,來自於自以為是。因為自以為是,所以不願好好傾聽,就急著做出定論;因為自以為是,所以不願全盤理解,就斷章取義。

事情一定有更好的做法,但這不是對錯的問題。有很多時候是無法這樣以「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角度去分類的。 但在面對不同想法時,都應以更包容的心態、更開放理性的思考模式去了解一件事情背後的歷史脈絡,以及什麼樣的生長環境促使人們說出這樣的言論、做出這樣的決定。沒有絕對的真理。

人是自大、是狂妄的,會覺得自己相信的一定就是對的、會強迫他人接受我們的價值觀。但其實,存在即合理,只是不合我們的思維模式。承認自己的極限,在命運、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都得謙卑、承認自己有所不足,但並非輕易向命運低頭,而是用更高的視角看待現在發生的每件事,要好好珍惜當下的一切、珍惜還能努力的時候。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生長在這樣的台灣,我覺得很幸福了。確實就像作者說的 : 活著,就已值得慶祝。

所以人生是為了什麼啊? 我不知道,但我想,透過看看別人的活法、看看世界各地這些小人物的生活,也能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懂得知足惜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盧郁婷
    盧郁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